这次我们来讲一个女性的故事,众所周知设计界的大师圈里是严重的阳盛阴衰,所以当一名女设计师扬名就会显得特别突出,所以本次的主角大家应该多少都有所耳闻。
她属于伊拉克血统,英国国籍,她的设计里最知名的就是建筑。在中国拥有多达 10 个的建筑作品,其中包括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她就是被大家称为「建筑界女魔头」的扎哈·哈迪德。
曾经有人比喻:建筑界的扎哈好比物理界的居里夫人,所以只要上过小学的朋友们,都能大致清楚扎哈在现代建筑界的地位。
2016 年扎哈因为心脏病不幸逝世,适逢今年她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作品「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落成,立马成为世界建筑界焦点。
扎哈 1950 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那时候的伊拉克并不是现在的混乱局势,而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家,扎哈的父亲是当时国家民主党的领袖之一,所以家境很殷实。
由于父母开明,并且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所以扎哈自小便显得与众不同,她被父母送去一所接收穆斯林与犹太人的天主教学校读书,并允许她在安全情况下拥有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权,比方选购自己的服装饰品,DIY 房间,学习感兴趣的东西等(当然这些都需要经济条件支撑),而扎哈也因此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
△ 童年的扎哈
据说那时候邻居家有位大哥哥学习建筑,并成为了当地一名出色建筑师,对扎哈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那时候巴格达是中东接连西方的一个重要窗口,汇聚世界各地的现代理念,主要体现就是现代建筑开始纷纷出现。那个时候巴格达也出现了很多建筑师,其中女性占了不少比例,所以扎哈曾经跟媒体回忆,自己 11 岁时就希望成为一名建筑师,因为女建筑师在她心目中非常酷。
伊拉克属于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发展出基于几何的视觉艺术,丰富而抽象。童年时期的扎哈就痴迷于精美繁复的波斯地毯,总是专注地观察着波斯地毯中神秘玄妙的图案。这个情况让史太浓想起最近做的一个海南黎族文旅房地产项目,黎族传统织物当中也有大量高度几何抽象化图案,同样神秘玄妙,我们的标志方案就提炼了这些元素,可见人类文明不管物理距离多远,总会不约而同在某些时期发展出不谋而合的形式与理念。
△ 左:波斯地毯,右:中国黎族纹样织物
对抽象几何视觉的迷恋成为扎哈成名风格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在 18 岁时,扎哈被家里人送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其实这个经历成就了其成名风格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没有对几何及数学的深刻理解,相信难以做出扎哈那样形态的建筑,在她后来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复杂拓扑、凸体几何、双曲几何、黎曼面理论等现代数学的精髓(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些名词时绝对一头雾水)。
所以很多时候创新都源自于学科的交叉,而火花来自勇于走出自己的疆界。
△ 年轻的扎哈其实挺美
22 时候,全家人为了扎哈的学业移居英国,她去了英国著名的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简称「双A学院」。
如果有看史太浓前面故事的朋友们就知道,这所著名的「双A学院」正是当年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担心遭受纳粹迫害从德国离开后落脚的第一站。
在「双A学院」里据说扎哈就显露出「霹雳火」脾气,但这也成为导师跟同学喜欢她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喜欢说的耿直),而且这一份「霹雳火」很多时候都会体现在她的设计作品中,特立独行及具有爆发力,她在学院期间通过导师了解到俄罗斯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至上主义,进一步加深了她对几何与空间的理解,这个主义的影响可谓贯穿了她一生中的作品。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的扎哈被留校做教师,然而教学是无法满足扎哈创造欲望的,她在 1979 年 29 岁时候成立自己的建筑工作室,白天教书晚上做图,所谓谁人年轻不爱玩呢,她经常会在晚上相约友人聚会喝酒,但从来不喝醉,估计酒量很好,凌晨回到寓所还能继续画图,然后白天又去上班,可见大师拼到最后都是拼体力,几乎没有一个大师不是精力旺盛的类型。
扎哈那时候开始在建筑上展现出非常前卫的理念,诸多时候史太浓认为过分超前跟落后其实是同一个概念,结果都是不为当前所接受,所以扎哈工作室早期并没有承接到什么项目,更多时候是在探索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个情况跟我们大师列传第四期聊的密斯凡德罗情况差不多。
[link https://www.uisdc.com/less-is-more-mies-2]
那么苦于没有名气没有「背景」怎么办呢,她采用了一个曲线救国方法,而这个方法直到如今仍是有效的,但很困难,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就是:参加各种不同的设计比赛与投标。
这一参加就 4 年过去了,颗粒无收。
转机出现在 1982 年,当时中国香港山顶俱乐部项目向全球建筑师公开招标,扎哈也和她的设计朋友们一起参加了这次投标,当然并没有发生「周星驰与梁朝伟式悲剧」,但情况也并不顺利。
话说当时后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但扎哈的作品除了超前还非常规,所以评委们并不买账,据说直接将其设计图纸扔进垃圾篓,也许是为了增加传奇性,很多成名人士似乎都有一个跟垃圾篓相关的故事,比方五月天的唱片就曾经被扔过垃圾篓,最后被李宗盛捡起来。扎哈也神奇的遇到了她的「李宗盛」,那就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jiqixin,因为很多人不会读,备个拼音)。
矶崎新是什么人物呢(这句话主要是跟非建筑师说的),这样说吧,他在那一年已经是普利兹克奖的评审团成员,普利兹克奖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建筑界的奥斯卡,而矶崎新恰好在 2019 年拿了这个奖,我们后面还会重点说一下这个奖项。
当时矶崎新是这个香港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就是他从垃圾篓里捡起了扎哈的作品图,一看之下惊为天人,感觉这个方案先锋到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直接将其推为竞赛的第一名,这个图纸的全貌是这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方案的横截面图纸:
扎哈将俱乐部跟山体彼此交叠,让建筑整体与自然组合为一系列类似板块运动的空间,而这些空间都具有功能。
俱乐部合计五层,第一层的一部分在东面悬崖边缘处埋入地下,设有 15 间双层通高公寓,由下面一层的走廊和夹层上的阳台串连起来,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第二层落在第一层之上,有 20 间离俱乐部设施更近的公寓,每一间在竖向和水平向上的空间布局均不相同。
整座建筑由一条可供行人与汽车使用的斜坡道连入主街道,斜坡道又沿柱子弯入中庭,连到大厅接待处,并顺势导入掩在山体中的停车场或重新回到主街道上。
俱乐部中庭上面属于第四层,有 4 个既独立又完整并彼此分离的顶层公寓,第五层是俱乐部创始人的公寓和私人游泳池,餐厅和主起居室进行分隔,仅供俱乐部持有人的家庭所用。
俱乐部的所有元素都悬浮在不同高度,健身平台、入口接待、交通空间、餐吧以及图书馆,犹如宇宙飞船一样都盘旋在主要接待区上,所以说来自外星的设计也不为过,普通人单纯看图纸根本难以看懂,而且施工的复杂程度很高,另外自然就是造价及预算问题,所以毫无意外,这个建筑方案最后并没有真正实现出来,
但获得第一名后的扎哈一炮走红,有一次媒体采访中她曾经谈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对她这个作品的启发,她认为至上主义对建筑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人懂得重新组织平面,重新决定如何使用平面以及怎样在平面中移动,这种组织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层,而不局限在地面。
建筑平面的流动性、割裂性、随机性所有这些概念都可以被考虑其中,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如何使用空间以及如何创造空间。
坦白说,这些话一般人还是听不懂的,这些概念都需要在设计工作中的阅历与实践经验才能体会一二,不管如何,扎哈成了大名,获奖的庆功宴上她将这个建筑做成蛋糕,真是难为了蛋糕师。
苦熬多年的她以为前途将一片光明,她也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可命运的安排总是耐人寻味,她的预感并不准确。
前面说过,史太浓认为过份超前的理念跟落后的理念都会遭遇同样结果,落后的需要靠自己赶上时代,而过份超前就需要耐心等时代赶上自己。
扎哈在香港获奖成名后,不断设计出新作品,这些作品收获的形容词一般包含:精彩绝伦、史无前例、荒诞无稽、大逆不道、耐人寻味、哗众取宠、天马行空…等等,反正充满了争议并且褒贬不一,这些作品没有一个能真正建设出来,很多人开始认为她的作品根本没有实用性,而且这个时期长达十年,因而她收获了一个江湖称号——「纸上设计师」。
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承认了其不同程度的价值与意义,起码这些留存下来的设计手稿是建筑界宝贵的财富,我们这里可以略为展示一二。
比方 1985 年设计的《特拉法加广场》,这个方案为英国伦敦设计,据其介绍单纯日夜的展示图就花了好几个月来构思及非常长的时间来完成,需要明白当年的效果图不存在电脑建模的说法,都是靠硬功夫绘制,这个方案包含大量不同视角与昼夜呈现图。
比方在白天从上方与中部观察建筑并以它的高塔来对阵伦敦天际线,时间角度甚至包含 24 小时的「游览」,诸如午夜、黎明、中午跟黄昏等,让我想起印象派莫奈的《稻草堆》系列组画,很多时候还描绘出地面透明化视角的内部景观,让现在的设计师难以想象,所以单纯从绘画角度去欣赏扎哈手稿也是让人感动的。
又比方 1992 年英国的《卡迪夫湾歌剧院》,这个设计的完成度非常高,据说因为当地人民无法容忍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这个重要文化建筑,所以公投否定了她的方案。
这个方案试图将两个典型的互斥范式建筑——纪念碑与空间同时实现。
扎哈对建筑体块主要边缘进行分割,在外部形成一个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围合出一个独立内部空间,分割的体块又在两种空间中交融为一个连续统一体。
这种连续统一是通过三个互补步骤实现的:首先将体量边缘进行抬升;打开指向码头一侧的建筑转角,然后以礼堂作为场地范围内的主要实体,直接展现其体量;最后通过一个缓坡把广场延伸进入场地,在主前厅区域上方形成新的首层平面,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
于是,项目创造出一个抬升的广场,不仅适于室外表演,还强化了往回眺望内港口与海湾的视野,充满了创意与亮点,但就是去不到建设那一步。
她的第一个建成项目终于在 1993 年出现,这是德国一个私有企业消防站,位于莱茵河畔魏尔一个叫维特拉(Vitra)的园区内,严格来说这个才算是她的「处女作」,扎哈此时已经 43 岁。
维特拉园区是个复杂综合体,包含工厂、陈列室跟博物馆,1981 年发生了一场大火彻底摧毁了这些建筑,于是维特拉公司就用重金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师来设计重建,其中包含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安藤忠雄(Tadao Ando)、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等等,星光熠熠。
因为 10 多年前那场大火由闪电引起,可谓防不胜防,所以他们觉得建一个消防站在园区内才是万全之策,对比园区其它主要建筑这个消防站他们决定留给著名的「纸上谈兵大师」扎哈,因为 Boss 觉得这个项目值得「玩一下」。
其实在扎哈心目中哪个项目不能玩呢,她接手后除了负责消防站本身还有边界的围墙、一个运动空间和一个自行车棚,这些设施位于贯穿园区主要道路的拐弯处,而这条道路以及即将建设的消防站被作为线性的景观空间与周围的场地相呼应。
所以经过详细分析,扎哈认为消防站不仅作为一个空间上的客体存在,还重新定义并建构其面对的街道,于是乎她做出了跟香港项目异曲同工的效果图,就是将方圆几里的景物都纳入其中来考虑:
最后扎哈建成的是一座高度雕塑化的建筑,建筑本身包含一系列线性混凝土墙以及顶棚元素,墙表面上看上去很平坦,实际上经过了打孔、倾斜或者折叠的处理来满足空气流通及其他活动需求。
为了强调这些元素从而保持视觉上的纯粹,扎哈去除掉了会影响混凝土侧边效果的屋面覆盖层及其边饰,而散布于消防站的光线简洁明了,从无框玻璃到室内的光照处理,体现出一种极简美学原则。
建筑最后呈现出像她图纸上描绘的那样具有强劲流动感。当人们经过时它给人的感觉会进行戏剧性变化——从斜视角度看似不可穿透的墙壁,换从一个垂直角度看时则提供了车库内部的视野,建筑的墙壁看上去似乎是可以滑动的,很神奇。
意料之中,这个项目再次让扎哈成为媒体追逐对象,大家又开始对其进行吹捧或者打击,不管如何她又上「头条」了,她用这样一个优秀作品证明了自己不是「纸上设计师」。
完成处女作后的扎哈其实前路也仍然没有一路畅顺,她仍然有很多项目设计无法得以建成,没有建成的原因非常多,总的来说无非几个因素,包括预算、技术难度、种族歧视及环保等等。
但在 2004 年,建筑界的「奥斯卡」普利兹克奖颁发给了扎哈,她一下子收获两个记录,其一是第一名女性获奖者,其二则是最年轻获奖者,那时候的扎哈已经 54 岁了,在大师群里属于非常年轻,可见建筑设计真心不容易混到头啊。
这个奖项颁给扎哈源于她在建筑上开创出诸多结合高等数学、抽象化、曲面等高难度概念的玩法,这些玩法被概括为「解构主义」的一部分,而她也被冠以「解构主义大师」的称谓。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高能模式,因为没有一点高等数学基础的你也许压根不知道下面诸多术语是什么意思,不过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懂可以先装懂,慢慢消化。
由于实在太专业,我们挑两个概念来谈谈。
1. 拓扑突破
拓扑学被称为橡皮膜的几何学,封闭曲面的拓扑复杂程度由「亏格」决定,「亏格」又可以理解为「柄环」个数,我们理解柄环可以看两个例子,球面是没有柄环的,所以亏格为零,轮胎柄环为 1,所有亏格为 1,史太浓建议大家将柄环理解为「洞」。
传统建筑整体拓扑是简单的,比方可以看看北京水立方,整体没有「洞」,所以亏格为零,而央视大裤衩有一个「洞」所以亏格为 1。
而扎哈为澳门设计的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亏格居然做到了惊人的 3,这个酒店 2014 年公布方案,然后在 2018 年 6 月才完工,建设费用高达 11 亿美金,酒店项目共耗费了 28000 吨钢材、48000 平方米玻璃材料、70500 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所以史太浓认为建筑中也有奢侈品嘛,其中代表厂牌就是扎哈了,一般集团是压根消费不起的。
一般建筑设计都把结构性的构件隐藏在建筑之下。但是扎哈石破天惊地把三角剖面完全暴露出来。她坚信三角剖分具有内在的组合美感,同时,扭曲倾斜的亏格给人以流畅动感,僵硬的立方体外壳提供整个空间框架,内部拓扑变换,使人深深地浸陷在空间扭曲之中。送上建设过程的动图一张:
2. 凸体几何
这里我们谈一个扎哈在中国设计的作品,就是著名的广州歌剧院,这个作品运用了一种叫「凸体几何」的设计概念。
这个作品在形式上宛若两颗砾石饱受江水冲刷而棱角日渐模糊,所谓凸体其实就是体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连线仍被包含在体之中。几何上,如果一个封闭曲面位于它的每一个切平面的一侧,那么曲面必然是凸曲面,曲率处处为正。
给定三维空间中的几个点,包含这几个点的所有凸体之交,或者等价地包含这个点的最小凸体,被称为是这几个点的凸包或凸壳(Convex Hull)。扎哈设计的歌剧院,造型非常接近角点的凸壳,中间用三角剖分镂空,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建议各位有空一定去实地看看,其实里面的设计也非常精彩。
能看懂的各位记得举手哟,也欢迎补充!
关于扎哈史太浓可谓聊得意犹未尽,比方她诸多非建筑类的设计也充满新奇与创意,还有她跟老佛爷的时尚类合作作品等,后面我们会找机会再聊。
最后送上扎哈在设计上的一句名言:「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我觉得美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动感。」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4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