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赚43万!从3个角度聊聊设计师坚持写作的好处

写文章的能力是要锻炼的,就像大家都有嘴巴说话,却不代表都能将话说好,也并非每个人都敢在公众面前做表达。

美国曾打赢南北战争的将军叫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能指挥千军万马打赢仗,但林肯总统给他颁发勋章,让他上台说几句话却讲不出口,因为害怕面对公众演讲。

最近统计了一下,这些年来通过文字及其相关延展创造的收益约莫 43 万,虽然跟设计项目的收入相比不算高,但通过爱好挣来的钱总是会更香一些。

就像有人夸爱因斯坦智商高,总是不如夸他小提琴水平高更让他高兴。

假设在设计圈有幸获得一些朋友的认识,大部分都是通过文字,最近有位相熟的朋友问我写文章到底有什么用,细想一下,我决定写篇文章作答。

起码证明,文章可以回答问题。

经过一番很认真的思考,我认为写文章起码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好处,陈列如下:

  1. 没有人摆渡,可以自渡。
  2. 会写不一定能说,能说多数会写。
  3. 拓展设计师触手,要么是绘画,要么是写作。

下面分别展开来简单说说。

一、自渡

我认为写作首先能解决的是表达的需求。

面对合适的人,合适的场合,一个正常人都会喜欢表达,哪怕你认为极度内向的人,只要条件合适,他都可以说个不停。

过去我们聊过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推向巅峰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非常不善言辞的人,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文化里常说的“i 人”(Introverted)。

但当其面试官,后来的老板彼得·贝伦斯问他连接两个木结构的方法时,他能滔滔不绝的介绍几十种。

写作满足的第一种表达,就是这一类输出。

输出包括了自己对世间万物,人文风土,专业学科的认识,见解跟思考,这种输出的背后也是个人形象的输出,旁人都在通过你的输出认识你。

比如这篇文章就是在表达我对写文章的见解及思考。

如果一个人从不输出,或者停止输出,那么跟世界的连接就几乎断了,然而写作就是其中一种重要输出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后当然还有声音跟影像,所以我们还能看到 60 年多前马丁·路德·金的精彩演讲。

但往前推 200 年便没有影音科技,所以假设能留下一篇文章,历经百年甚至更久,按墨西哥神话,笔者在冥界也能存在更久,因为有人通过文字记得你。

假设再往前推,我们对诸子百家的猜想也只能依靠文字。

当然,一些从不露面的作家也是如此,但文如其人似乎不是定理,大相径庭也是屡见不鲜。

比如王朔第一次接受影像采访就让不少读者直呼受不了,尤其是他的尖锐声线跟可爱的娃娃脸。。

其实除了第一种表达,我更想谈的是第二种。

就是当我们情绪不好,或者面对彷徨困惑的时候,写作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慰藉方式,我称作自渡。

如同画家会挥毫,歌者会吟唱,大家都会通过一些非暴力方式来宣泄情感,重新找回心理健康的平衡,所以我时常说:爱好可以拯救一个人。

曾经听闻心理学上有一种治疗方式,就是一件事情让你非常痛苦,又无法对人言及,久之即将郁结成疾的时候,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张白纸写出来。

写完之后心里就感觉好了六成,这就是表达的神奇效果,所以为什么有了烦恼找个人诉说就好了,对方只需要静静听完,其实就是充当了白纸的角色。

当然,盛行于广东民间的“打小人”似乎也是另一种曲径通幽的方法。

过去我曾经写过不少类似文章,比如《有一种诅咒叫有空时候帮我随便搞搞》、《在哪一个角落患过设计》、《设计师降魔篇》等等。

除了宣泄情绪,有些困惑也可以通过写文章获得答案。

人在江湖飘没有困惑是不可能的,就像刘震云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别人的安慰疏通往往只能治标,自由自己彻底的通透才能治本。

我认为写文章就是很好的方式,当你找到安静的角落,一杯清茶一台电脑,就可以跟自己内心对话,在此过程中,就像周伯通的双手互搏,针对明确问题进入深度思考,拨开云雾见青天,最后发现答案就在心中。

如果一定要形容这种状态,神秀禅师的偈语非常贴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般人当然不要跟慧能比,能做到神秀禅师的境界就非常了不起,这种状态更具操作性,更加的实用主义。

类似这样的文章,过去我曾经写过《设计的阳谋:视觉冲击的本质》、《为什么不要找忙?》、《到底什么能力最重要》等等。

大部分文章写完后其实我自己很少回看,它们就像我每个阶段脱掉的一层皮,在思考每个困惑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摆渡,挣脱每个不同的内心枷锁。

因此同一个问题在我不同时期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答案,如同李敖跟蔡康永说的一般,50 岁时候在说 50 岁的话。

建筑之神勒柯布西耶一生中也写过大量文章,不少观点后来回看也在自相矛盾,但他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码字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成长。

二、语言的锻炼场

会说话的人总是很有魅力,会说话大体分两种,一种是说话动听,一种则是说话有深度,假设能动听之余兼有深度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必然是翘楚。

我一直都认为写作跟说话这两种能力有连结关系,所以我们时常会形容一个说话厉害的人“出口成章”。

这种猜想在神经科学上也能找到依据,就是人在讲话时候,尤其快速表达过程中,涉及的大脑区域与写作时类似,主要集中在左半球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

所以当我们不断进行讲话或者写作的时候,锻炼的大脑区域是有重合的。

脱口秀已经风行了近十年,逐渐变成一个行业而存在,有意思的是其中的成功代表大部分都是从编剧、段子写手、网络作家或者喜剧写手转行而来。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脱口秀表演的基础,写得好不一定说得好,但说得好通常写得都不错。

我们再看作家群体的采访,其中刘震云的即兴表达能力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相较之下余华跟莫言说得较少,但都是逻辑缜密,言之有物,废话极少。

学问大家陈寅恪在晚年时候眼睛瞎了,腿也瘸了,他创作的《柳如是别传》就是口述完成的,全书 80 多万字。

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和语言具有相通性。

我们谈设计业务的时候,做的都是即兴谈话,有些老练的客户只要聊十分钟就可以摸到设计师水平深浅,这种深浅都是通过语言的组织表达来表现的。

别人的经验我不清楚,对于专业的很多认识问题我都是在写作过程中想清楚的,想清楚了再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就不容易卡壳,或者言之无物。

假设你总认为自己讲话水平不够,那么建议你可以从写作开始锻炼语句词汇的组织能力,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跟分析能力。

写作也会促进人去阅读,因为肚子里有没有货,写几篇文章就马上现形,当你发现自己组织内容时候捉襟见肘,自然就想读书了。

现在视频媒介盛行,当你写出有水平的文章时,稍作一些口语化处理,又可以作为视频内容(或者音频)输出分享,吸引到该喜欢你的人过来,业务很多时候就这样产生了。

三、影响力的延展

就设计案例而言,除非甲方(或者该项目)特别知名,或者服务案例达到现象级传播,不然处于后方的设计师很少人会知道。

当然我说的情况仅限于平面跟品牌这方面,建筑跟时装就不太一样,设计明星的效应更加明显。

所以平面领域哪怕是老行尊,说出来也有不少行内人不认识,过去我在一些地方分享,谈到靳埭强、陈幼坚、陈绍华、韩家英等前辈的时候,很多新人一脸漠然。

另外设计案例的影响时效大部分都相对短暂,再者,接到知名品牌的机会本身有运气成分,尤其是第一个知名客户。

因此写作也成为设计师突围的方式之一,假设能出版为书籍,对设计师的 ip 打造非常有帮助,再假设有幸畅销,就更是达成曲线救国的效果了。

比如过去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地区的朋友是通过《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认识原研哉的,这本书 2003 年在日本出版,上市后加印 17 次,2006 年时候在中国出版,继续风行。

只凭借无印良品设计总监的身份我认为无法让原研哉达到后来级别的影响力,而在出版《设计中的设计》之前,原研哉已经写作了十多年,也在不少日本设计媒介设有专栏。

他有一本名为《请偷走海报》的书就收录不少早期文章,甚至包括原研哉 1991 年-1995 年在《小说新潮》杂志上的连载,不少都是出道前后留下的文字。

后来我们又陆续看到其《白》、《欲望中的教育》、《为什么设计》等一系列书籍在国内出版,刚才检索了一下,近几年原研哉又增添了不少新书。

以上书籍我大部分翻阅过,也肯定了前面的论述,就是原研哉也是在通过写作来整理自己的设计思考,或者突破一些设计思考上的困局。

同样,佐藤可士和也在延续原研哉的路线,但两者的写作切入口不太一样,佐藤的书籍更多会介绍他的服务案例,或者在某些主题中夹带案例。

我也是通过书籍才清楚原来优衣库(UNIQLO)及 7-11 连锁便利店(Seven & I Holdings)的设计出自其手笔。

相信两人的不少客户也会是通过书籍慕名而来促成合作,起码早期会是如此,因为我本身也有因为出版书籍而促成合作的客户。

所以写作会是设计师构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未必一定要出版书籍,假设公众号写得好效果也一样,而且公众号写好了,出版书籍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更像一个成果的汇集。

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局限于设计行业,营销广告界更是普遍,比如最初就是靠出版书籍才接到项目的叶茂中、后来声名大噪的华与华兄弟,大器晚成的小马宋等等。

大部分知名设计公司的 boss 也出版过书籍,我列举几个例子,比如洛可可的创始人贾伟出版过《产品三观》跟《产品五品》。

李永铨出版过《消费森林×品牌再生》,杨明洁出版过《做设计》,欧阳黎明则出版过《力锐商业设计》及近两年的《品牌升级设计》等等。

通过图文书籍,大家可以窥探到一名设计师的思想,或者看到其服务案例的展示,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在写作路上硕果累累,但影响肯定都是正面居多。

但无法否认如今的纸媒已经没落,图文内容的影响力也似乎在不断衰退,但对比视频内容,文字还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包含纸质版跟电子版):

  1. 阅读速度可控,跳读方便,比如书籍可以精准的选读章节。
  2. 电子版本方便截图、复制内容、存储空间更小。
  3. 文字内容适合反复阅读,方便停顿进行深度思考,纸质版还可以标注笔记。
  4. 适应更多的场景,比如办公室、地铁等需要安静的地方。
  5. 对眼睛伤害较小,内容的展示也更加系统。

视频内容如今无疑是主流,但我却还是更喜欢阅读文字,对纸质书也情有独钟,相信这样的群体还是大有人在,并且两者并不对立,喜欢视频也可喜欢文字。

并且不管媒介如何变迁,万丈高楼平地起,文字都是基础,综上所述,写文章到底有什么用应该大致说清楚了。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写文章赚43万!从3个角度聊聊设计师坚持写作的好处

收藏 1
点赞 27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