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分析产品设计的时候,会去思考这些产品为什么这么设计?微信作为国内头号产品,经常会被当作分析的对象。那微信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我抱着好奇心,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最终提炼出 80 个微信为什么这么设计的问答。
这 80 个问答将分为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资料主要来源于:
- 张小龙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报道。
- 陆树燊(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微信创始团队成员)的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
- Genie(微信产品经理)的产品分享。
- KantZhou(拼多多用户端产品总监,前微信产品经理)的产品分享。
- 啃饼(微信研发工程师)的微信公众号:啃饼随想。
问: 微信为什么要做朋友圈?
陆树燊答: 在做了摇一摇和漂流瓶之后,微信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 App 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
张小龙答: 为什么要做朋友圈?很多时候是因为现有的产品都不够好用,我们要做一个东西给自己用,用别人的产品总是不如用自己的产品。为什么自己的产品更好用?我们在邮箱里面也做了很多这样的尝试,阅读分享、广播,这些做得比微博还早。广播其实是个小微博,依附在阅读的内容里面,也可以独立发布一些文字和图片。从那个经历里面获得的很多的经验和感觉在于,用户是怎么看待分享的。他们喜不喜欢分享,喜不喜欢互动,互动是怎么产生的有了这些认识以后,朋友圈就有了成立的基础想法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存在感。我们想想大家用微博的出发点是什么?我想是大家内心缺少一些东西,需要在微博上去获得填补,这缺少的是什么东西呢?那是一个形式,你必须在一个形式里面表现一些东西,从而获得存在感或者自我价值认同感。我们通过在微博上发表信息,让人知道我是存在的。朋友圈的基础是,人们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 而手机因为随时随地的特性,便成了最好的媒介。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朋友圈里面好友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会更轻松一些,处于私密空间的需求,并不需要把所有好友关系都暴露无遗。像 Facebook 这样,所有的关系链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特性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包括 Path,也是一个关系链很公开的场所,因为上面多数是同事,这让你觉得关系链很单纯,但是一旦加入其他好友,其实具有 Facebook 一样的副作用。以上的这些思考,组成了朋友圈的理论或者认知基础:我们要做的朋友圈是私密的,可以很方便地跟好友互动,但是又觉得很舒适,没有心理上的压力。 而且我们觉得这些认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方向做下去了。而不是因为有一个 Path,有一个 Instagram,有一个 Facebook,所以我们也要做一个一样的。假如是这样的初衷,一定是做不好朋友圈的。
问: 为什么朋友圈不能直接发文字?
张小龙答: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发 140 个字是很困难的,但发一张照片是很容易的。因为发 140 个字需要经过思考和编辑,前面我们说过,人是很懒的,不爱学习也不爱思考,所以让他写一句话来归纳形容他的所见所闻,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照片或者视频的记录来表达,就容易很多,也很有成就感。
问: 为什么朋友圈不做滤镜功能?
陆树燊答: 开始做了,后来删掉了。张小龙希望大家以真实的面孔来面对所有人,美颜是个没完没了的事情。小龙有这个执念,让世界还原真实。
张小龙答: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观点:真正的生活状态不应该有滤镜。虽然朋友圈的滤镜很早就做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下来,我会反思我们真的需要滤镜吗?如果不反思这个问题,我们最常规的做法是不断地完善滤镜,做越多越专业的滤镜越好。这个结果可能也不会有错,可能很多人也会很满意,觉得我们很厉害,做了好多东西,但这结果也未必是好的,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以后的微信版本里面把滤镜取消。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对特性的设计,是非常主观的,跟我们做产品的价值观和态度密切相关。
问: 为什么之前个人信息里朋友圈功能要叫「个人相册」而不是「我的朋友圈」?
张小龙答: 当时做个人多头像的呼声很强,因为用户说需要多头像来展示。如果我们为每个人做多头像,也是可以的,做了可能也有很多人喜欢用。但最终我们还是想把它做得更简化一些,能够没有就没有,最后我们想到的办法是同时做了朋友圈和个人相册,这样的话,有了个人相册,同时又有了朋友圈,就不需要专门为此而做一个多头像。因为多头像的目的也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既然有了相册去满足,就不需要再去做多头像了,这就意味着,用户的照片会显示在名片、个人相册和朋友圈里,这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巧妙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问: 为什么朋友圈发一张图展示区域很大。发多张时每张图片又是小缩略图?
Genie 答: 微信的设计原则时效率价值对大化 value/time(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单图缩略图很大,最高效率,不用点开大图也可以看清楚。而多图的时候会变成小的缩略图,这时候接收方的诉求是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九张图核心要说的信息是什么,点开大图再看具体内容。
问: 为什么微信不提供好友分组功能?
张小龙答: 我们去问用户不用朋友圈的原因,有些用户会说,不想自己发的照片被很多人看到,所以没有分组的功能,就不会使用朋友圈。但是其实,即使我们提供了分组的功能,这些用户也是不会去用的。为什么有了分组还是不会用?人其实不愿意去做太多的管理性工作,如果真的很机械化地把好友都分好了组,再去发布内容的话,那是很不人性的,一般人不会这样去做。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会是这样子。我们问过很多用户,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屏蔽有限的几个人,一般集中在两类关系:父母和上级,这两类关系会被首先屏蔽掉。所以所谓的分组的需求,其实只需要屏蔽掉特别的几个人就可以了。如果我们为了用户的想法“做了分组才在朋友圈发照片”而去做分组,那肯定就不对了。
问: 为什么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
张小龙答: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 A 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 B 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 A 和 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问: 为什么朋友圈要做「允许朋友查看最近三天/一个月/半年」的功能?
张小龙答: 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做了这个功能,会让用户的压力小一些。
问: 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
张小龙答: 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
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所以做了视频动态。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问: 为什么视频动态和状态的发送文案是「就这样」而不是「发送」?
张小龙答: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问: 为什么在微信 8.0 去掉了「视频动态」改成了「状态」?
张小龙答: 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很多人也设置了时效。
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名片就是我们线上化生活的自己,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们之前尝试用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但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其实挺困难的,因为确实拍个视频让所有的好友看到,这个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视频动态不算成功,每天大概有 100 多万的人在发视频动态,我们也会把它升级一下。升级以后的话,我们希望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以前我说之前每个人发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有一个前提,发一段让很多人都看的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其实并不困难,状态就是随便说一句话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会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状态。
并且,在某一时刻,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跟你处在同一种状态里,你会希望看到他们。看到在打同一个游戏的人,同一个咖啡吧的人,同一个景点旅游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
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对于社交产品,因为它是群体互动来导致结果的,所以很难预料社交功能交给用户群体后的反应。但是,这样的尝试是应该的。因为,个人的状态表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今天很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么,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问: 状态和朋友圈有什么不一样?状态和 QQ 签名的区别又在哪里?
张小龙答: 朋友圈还是关注朋友,不是内容导向的。而状态和朋友圈又不一样,状态是一种当天的实时的朋友的内容。QQ 签名过去用的很火,是 PC 端的。状态跟签名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你在 PC 端写一个 QQ 签名时,你只可能坐在电脑写,写的是你在想什么。在手机端,你写一个状态的时候,你写的可能是「我在做什么,我在哪里」。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手机端关注的是你实时的状态。而 QQ 签名是那一刻你在想什么。这是最大的区别。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龙爪槐守望者」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3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