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分析产品设计的时候,会去思考这些产品为什么这么设计?微信作为国内头号产品,经常会被当作分析的对象。那微信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我抱着好奇心,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最终提炼出 80 个微信为什么这么设计的问答。

这 80 个问答将分为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 《诞生和发展》
  • 《设计和理念》
  • 《聊天》
  • 《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
  • 《朋友圈、视频动态和状态》
  • 《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 《公众号、看一看和视频号》

资料主要来源于:

  • 张小龙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报道。
  • 陆树燊(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微信创始团队成员)的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
  • Genie(微信产品经理)的产品分享。
  • KantZhou(拼多多用户端产品总监,前微信产品经理)的产品分享。
  • 啃饼(微信研发工程师)的微信公众号:啃饼随想。

聊天

问: 为什么微信没有已读状态?

Genie 答: 微信的产品理念认为接收方体验大于发送方。阿里做社交的产品理念认为发送方比接收方重要,所以之前阿里的钉钉每发一条信息都会告知你已读未读状态,这让发送方很爽,我希望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我的信息,但让接收方很有压力,因为我看到了不代表我现在想回你,但你知道我看到了,我不回你就显得没礼貌了。所以,用的时候压力很大,老板喜欢这样的功能,员工用的很受罪。所有产品体验都是基于产品原则作出的决策,对于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 需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原则。

问: 为什么微信聊天,别人发的内容是黑底白字,而自己发的是绿底黑字?

Genie 答: 白底黑字比绿底黑字更清楚,所以微信里白底黑字展示给了好友发的信息,而自己发的话自己本来就清楚,所以自己发的文字底色是绿底黑字。这也是基于微信的产品理念:接收方体验大于发送方。

问: 为什么以前版本的微信,会话里新来的语音是可以自动播放的。后来又把这个功能取消了?

张小龙答: 这里的思考是,在当前会话里面的语音消息,就应该自动播放。但这个考虑是脱离场景的。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去仔细分析,会发现需要自动播放的场景只有两类:第一类是只有一个人在场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语音消息过来就可以像收音机那样自动播放,有用户会用这种方式来排遣无聊,一堆好友在群里不停地说话,就这样听着,偶尔也插一两句话就行了;第二类场景是在开车的时候,旁边也没有人,有语音消息过来就自动播放出来了。但是除了这两个场景,在很多场合自动播放语音是很不方便的。比如在开会的时候,来了一条语音消息,就自动播放,会比较尴尬。公共场合下,这个功能显得特别不适合。之前我们没有针对场景来考虑,只是要做“自动播放”的功能。觉得自动总是好的,其实是不对的。我们把场景分析清楚后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提供自动播放的功能。或者说是默认不自动播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用户的隐私。但我们又希望支持某些场景下的自动播放,这就需要我们把场景再做细分,比如驾驶的时候,语音消息都是可以自动播放的。所以这里的需求是要把场景做细分,而不是做一个自动化的功能。

问: 为什么不在微信界面左上角的空白区,放一个「编辑」按钮?这样可以方便删除会话

张小龙答: 不做「编辑」按钮的原因是,假如左上角加上这个按钮,当用户在界面里经过多次的「返回」上一级操作时,很容易就会触发编辑状态。我们也尝试过很多次,反复推敲才决定下来,特别是在我们不确定有多少用户知道从右向左滑动可以删除的情况下。而这样的设计也没办法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获得结论,用户也无法通过调研表达因为那样的操作而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但最后我们决定这么做,是因为觉得这种删除的方式,会影响返回的体验,容易触发误操作。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我们觉得保证体验更重要一些,而非提供这个功能更重要一些。

问: 为什么聊天记录不能云同步?每次换手机聊天记录都没了

Genie 答: 因为一旦换设备,微信网页版每次登录都显示之前的聊天记录,很可能别人在其他设备登录你的微信,所有记录都看到了,这种隐私泄漏给你带来的风险比聊天记录清零带来的伤害大得多,基于隐私性大于便利性原则,即使聊天记录清零可能带来不便利,依旧优先隐私性。所以微信在手机本地聊天记录不保存,宁可不够便利,也不牺牲隐私体验。

问: 为什么消息发送成功了没做「已送达」提示?

张小龙答: 要不要做「已送达」这个特性,我们当初争论了很久。当时支撑的一个理由是,我们将来的服务器会很稳定,网络状态也会越来越好,消息是必然会送达的。虽然说现在的网络状况不是很好,也会出现丢消息的情况,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未来的情况,要根据未来的场景来设计。

问: 有用户会把发给个人的消息误发到群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张小龙答: 发错群消息。可能很多用户都有这种经历,你以为在跟单个好友聊天,却是在一个群聊里面,一不小心就把对单个好友的消息发到群里去了。这个问题还挺普遍的,也挺难解决的,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尝试过一个中间版本,把群聊里的气泡变成蓝色(其他的是绿色),希望用户可以通过气泡的颜色来辨别群聊。但发现这种方案很难接受。因为已经接受了绿色的气泡,就不是很能接受蓝色的气泡,会觉得不好看。我们也不能在用户输入的时候弹框提示用户:你正在群聊中,发消息请小心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那我们也只能先把问题放着了。

问: 为什么用手遮住手机的环境光传感器,语音不是从听筒里出来,还是接着从外放里发声呢?

张小龙答: 其实我们是通过动作的识别做到的。之前的版本一直是使用遮光感应器判断是否使用听筒模式的,但这常会误判,因为手机放在桌上的时候,手常会触碰到感光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也以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偶然有一天,我闲着无聊调戏 Siri。当时 Siri 有一个特性是,只要把手机放到耳朵边上就可以调出 Siri。虽然可能很多人都试过这样可以调出 Siri,但可能很少人会仔细去想为什么可以做到,为什么这样可以识别耳朵。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忽然想到这跟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问题,Siri 是通过动作识别做到的,那我们也可以利用 iPhone 系统的这些特性做到。虽然不是我们发明的这个特性,但是能把它用到极致也是非常好的。

问: 微信中,「对方正在输入」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答: 仅收到消息后 10 秒内在对话框中进行输入操作,即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中」。因为此显示提示,会激起用户的兴奋度。而如果是超过 10 秒外的会话,说明对方不是很重视这段会话。故超过 10 秒的不显示这个状态,避免不必要的兴奋度。

问: 微信「发送位置」功能为什么能修改发出的地址?

陆树燊答: 记得当时有一个外企的朋友问我,微信能不能不要做地图定位功能,很多人会顾虑这个问题,家属查岗问你在哪里,发个定位给我,这时发过去就完蛋了(笑)。

微信最后还是做了这个功能,但是用户可以修改发出的地址。这样一来,查岗的功能就不存在了。我们不是想取悦这帮有难言之隐的人,而是不想得罪他们,微信只是在还原真实的世界里的需求场景。

问: 为什么 Web、PC、Mac 版本微信推出那么晚?

张小龙答: 因为我们觉得做 PC 版是一种破坏。我想找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用微信,而不是用 QQ 呢?因为希望能立即找到他。为什么觉得 QQ 不能立即找到他呢?因为通过 QQ 知道他在不在线,或者是他隐身了不告诉你,所以你才会觉得立即找到他要用微信,因为微信给你的概念是长期在线,一直在线的。 而 QQ 不是永远在线的,它有一个在线和非在线的状态。如果我们去做 PC 版,会带来的结果是:用户不再相信对方能立即收到消息了,因为我们可能发到一台没有人在旁边的计算机上,那么他会选择别的可以很快找到他的工具,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不做 PC 版。

可是我们为什么又做了一个 Web 版本?因为很多用户说在手机里面输入文字太辛苦了,而我们经常也是坐在计算机旁边,却用手机输入文字。那么在这里,Web 微信的定位其实是连接键盘,而不是真正的 Web 版。所以我们想提供给大家的是连接你的键盘,而不是要做一个 PC 版。最开始的时候甚至想连 Web 界面都没有,只是连接 PC 键盘,显示都还在手机端,你在键盘上打字,消息就会在手机端出现。这是我们做 Web 版的最初想法。但后来把这种想法否定了,因为这样操作起来不方便,使用键盘输入的同时,还要把手机放在旁边看屏幕,所以最后做了一个有界面的 Web 版,目的是更好地解决输入的问题。

问: 为什么微信 Web、PC、Mac 版本全都不允许账号密码登录?

陆树燊答: 微信账号体系背后有一个哲学:手机就是你,你就是手机,人在手机在,手机在人在。 如果手机没了,聊天记录全部清空。如果微信允许 PC 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用户离开电脑,有别人替代你收发微信,怎么办?

问: 为什么微信很晚才推出 iPad 版本?

张小龙答: 之前不做是因为 iPad 更多是在 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 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它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龙爪槐守望者」

微信产品设计 80 个为什么(3):聊天

收藏 86
点赞 24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