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Coffee 设计咖 是一档为产品设计师和关注用户体验的同学准备的播客节目。三位主播都在硅谷工作,每期节目我们会邀请业界大咖聊聊和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的事。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三星北美研究院的设计经理,穆怡雯。她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近十年了,她之前在联想、微软亚研院、阿里云、和摩托罗拉等公司工作过。在本期节目里,她将和大家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如何做出人生关键选择、如何管理小型设计团队、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往期回顾:
UX Coffee 设计咖 是一档为产品设计师和关注用户体验的同学准备的播客节目。三位主播都在硅谷工作,每期节目我们会邀请业界大咖聊聊和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的事。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三星北美研究院的设计经理,穆怡雯。她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近十年了,她之前在联想、微软亚研院、阿里云、和摩托罗拉等公司工作过。在本期节目里,她将和大家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如何做出人生关键选择、如何管理小型设计团队、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穆怡雯:大家好,我是穆怡雯,在三星设计研究院北美部门担任 Design Lead。我本科读的是工业设计,2005年毕业后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了工业设计的研究生,期间在联想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做过设计实习。毕业后在阿里云担任他们的第一个设计师。
早期奋斗史:从联想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再到阿里云
穆怡雯:2006年我在联想实习了六个月,是在研究院设计联想第一款基于 Linux 的智能手机。那个团队是几百个工程师和我一个设计师,项目经理给我的设计要求类似于「我们今天要设计一个手机音乐播放器,你要给我多少个图标,我要放到主界面上」,我就和他们合作做这样的 UI。当时国内刚刚开始做 UI,比较侧重于图标设计,像现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非常少。我当时就是在网上自学或者拿最早的智能手机来研究,就这样做了这个手机第一版的 spec,至少有几百页。
Riceman:当时几百个工程师对你一个设计师,你的话语权会不会很低,像是一个美工的位置?
穆怡雯:刚进去的时候我以为我是美工,其实不是,我还是从线框图做起的,和产品经理、Tech Lead 他们沟通需求。很感激那时候他们没有因为我只是个实习生而不在意我做的东西,他们还是很认真地和我合作。后来招的全职设计师是一个在澳洲学 HCI 回来的女孩,她和我讨论很多,包括与后面来的人怎么交接等等。所以可以看到虽然只是一个六个月的工作,但是你也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建立起来彼此的信任。
在联想实习结束后我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胆子很大,网上找不到设计职位空缺,我就直接给王坚副院长写了一封信问有没有设计实习的职位,把自己的作品集附在了上面。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就是一个石沉大海的事情,没想到不久之后就收到回信说我们来面试一下,大概一两个电面之后做了一个 design exercise,又去了一趟展示了自己的东西,这样拿到了这个 offer。当年王坚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他和设计团队走得很近,我刚实习了两个月左右就会有直接向王坚演示设计机会,作为一个小实习生有这样的机会觉得非常难得,都是我的 mentor 帮我建立起这种联系的,我很感激他当年给我的学习经历。
在微软之后我去了阿里云。阿里云当时更像是阿里巴巴的一个 startup,我们就在北京上地的一个只有十几平米、一张桌子上挤了四个工程师这样的小房间里开始了阿里云的工作。在阿里云的半年里我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设计团队,我当时认识的辛向阳老师也把我介绍给他的学生,做讲座介绍阿里云、阿里巴巴和云计算。当时我引用了王坚博士的话和他们说,「你们现在觉得云计算非常遥不可及,但是过五年之后,云服务就会变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你买电和交水费一样。」当时我就像一个布道者一样去介绍这些概念,而现在云服务已经遍布天下了。与此同时我也会做一些设计工作、写一些文件规划组里的未来人员布局,包括应该有多少个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和做工业设计的人。现在看来这些计划都实现了。
△ 穆怡雯在阿里云
快速学习与技能积累
穆怡雯: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年半不是主要做产品的,更多是做到探索性的概念原型。2007年我第一次接触四轮驱动的飞行器 drone,当时做这样一个概念设计,还要做它的实体模型。记得我还在微软买了好几个设备,把它们拆开现学机械工程。我会和工程师合作,和他们沟通数据、建模、选材料等等,还要做产品展示的视频。记得老板在一个星期四晚上跟我说,明天结束的时候需要一个关于这个项目的视频来讲这个故事,然后我就开始熬通宵做这个东西。记得当时有一个视频编辑和一个工程师来帮我,里面所有 3D 和动画都要自己来渲染的,到第二天晚上所有的故事包括背景音乐都在这个视频里面了。
像机械建模和 3D 动画这些技能可能不是每天都在用,但设计师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我记得在天宇朗通做我的毕业设计的时候,第一次用 Photoshop 从零开始画一个 3D 的手机,第一个手机画得非常糟糕,带我的设计师只给了我一句话「回去重画」。我画到第三个手机的时候,他就微笑,什么都没有说。他后来告诉我,当他看到我画的第三款手机的时候就觉得我已经出山了。当年也是自己在网上狂看教程,大概前后一个多月每天都是在高强度地画图,很多技能就是那样去学的。但在微软有很多时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很多东西也真的是现学的。
Riceman:看起来快速学习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无法在很短的时期里快速学会一个技能,就无法完成老板交给你的任务。你觉得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吗?
穆怡雯: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没有聪明到一个东西可以一个晚上就学会的,我觉得就是熟能生巧吧。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工具真的是每年都有惊天动地的变化。比如去年大家都在用 Illustrator,今年每个公司都在用 Sketch。你必须拥抱这样的变化,不能说团队里面都用 Photoshop,我还是用 InDesign;所有人都转移到Sketch,就我一个人还是用 Illustrator,让其他人去转换格式。我觉得如果你作为一个设计师在公司里这样工作的话,很多人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工作,所以我们在心理上应该拥抱这样的变化。
从概念设计到实现产品
Hoka:你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的是比较概念型的东西,跟那种要实现出来的产品,在设计上有什么不一样?
穆怡雯: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会有这样两个平行的方向,一是概念设计,同时我们也没有放弃实际产品的设计,大家还是希望一笔一笔画下来的东西变成很多人用的产品。当时在微软亚研院我非常清楚这个想法就是以十年之后为目标的,比如做了很多云计算相关的设计,还有四轮驱动的飞行器,当时都是概念性的。十年之后看到了当年做的概念设计变得很火,看来老板的眼光还是很厉害。还有就是我现在三星团队的目标是五年之后的手机市场,很多的概念是往这个方向上去推的。
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有些想法真的能马上变成产品。比如2008年微软和CCTV合作,做了一个交互屏幕来回顾每天的奥运比赛。那个设计里的很多的模式我们觉得是用于别的地方的,但是正好有这样一个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展示这些比较炫酷的主意。在三星我们也一直在做概念设计,但是我加入的那一年我们发布了 Samsung Milk Music,也是推向了市场的设计。所以往往一开始是一个概念,到了某个时期发现其实我们可以将产品实现,推向市场。当时我们一直在做音乐领域相关的设计,公司正好有做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电台的需求,我们组就站出来说现在正好有这样一个设计,是不是能用到你要做的这个产品上?这样我们就作为一个设计团队推动出来了这样的产品。
左:穆怡雯早年在微软常常做探索性质的概念设计,如 drone;右:Samsung Milk △ Music 是将概念设计进行产品化并推向市场的一个例子
如何自下而上推动设计
Riceman: 摩托罗拉是你在美国的第一家公司,以你在国内做设计的经验,你感觉在美国和在国内工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文化,语言,工作氛围,团队合作上来看,你觉得区别在哪?
穆怡雯:我觉得区别很大。比如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难理解下午5点大家就真的下班了,办公室就空荡荡了。有一次我做项目到7点,当时一个相当于我老板的老板级别的人看到我,很惊讶的说「哇你为什么要加班?」还找我的 mentor 说你的那个实习生太努力工作了。
最早在摩托罗拉的组里有5个设计师,除了我之外都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的,我老板也是那里毕业的,他会把相对更好、比较有意思的项目分给这些同事。当时我拿到一个做耳机的项目,在我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老板发现这个没有什么意思的项目却被我玩出了花样,在这个项目里我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设计。
每年摩托罗拉推出耳机的过程非常稳定,一般是做一些小的改动就推出了。当时我觉得这个耳机设计得不合理,这是一个戴在头上的蓝牙无线运动耳机,为什么这个运动耳机要有左右各3个、一共6个按钮?戴在头上的时候怎么知道每个按钮的功能是什么呢?尤其人在看不见的时候是很难区分的。当时我在读了很多评论后看到这样的反馈,就站出来说我们要重新做这个耳机按钮的设计,三个按键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为需要推翻之前的所有设计,我用了很长时间去说服。看上去可能是很小的一个设计,但对公司来讲是很大的事情,工程师的代码都需要重写。当时为了这个设计,我做了无数的原型和演示。 有一天我老板去听我做的演示,他觉得我把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太超出他的想象了。这个项目之后,他开始让我负责团队里最重要的一些项目。那时候刚好赶上 Google 收购摩托罗拉,公司经历了很大的变动,我们在芝加哥的办公室裁员了60-70%的设计师,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老板还是把我留在了我当时的职位上。
Riceman: 在美国很重视校友文化,老板和员工是校友很常见,老板更喜欢招和自己同样背景的人。你当时碰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
穆怡雯:我当时没有觉得一定要怎样争一口气,我就觉得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在美国工作的这几年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做这个不是为了证明给老板,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比如每天跟产品经理争论肯定不会很愉快,也会因为这次设计没有说服别人会觉得很沮丧,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要低头把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出来,然后再去沟通,当时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也因如此,工作了两年之后我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甚至在我即将离职的时候还给我升职,当时这个升职在摩托罗拉全美甚至全球的设计部门只有两个人。
张挠挠: 可以想象在做这个耳机的设计过程和说服产品经理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怎么获得这种设计上的自信?
穆怡雯:这份自信是来自身边设计团队的意见和反馈,包括我们周围有很多很优秀的设计师,当时合作工业设计团队也非常强,他们可以直接给我建议。所以你的设计先要在团队内部消化的,得到设计师们的认可。另外,工业设计师帮我做了这个最早的原型,我们是同一战线的人,工业设计和界面设计两个设计团队要一起说服产品和开发团队去做这样的变化,我觉得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 穆怡雯在摩托罗拉参与设计的部分产品
在不同工作机会中怎样做选择?Follow your Passion!
穆怡雯:从摩托罗拉跳槽的时候其实想过内部转岗到谷歌。当时在摩托罗拉的两年都在做 wearables(可穿戴设备),而我做的项目是和 Google X 合作的,那个团队后来也变成了谷歌内部的 Android Wear 团队。当时我觉得已经做了两年 wearables,为什么过来还要继续做呢?我特别好奇硅谷其他公司都在做什么。当时我一周内一口气到五个公司 onsite interview,包括亚马逊,LinkedIn,Mozilla,Samsung 和 Ebay。短时间面试这么多家公司是挺疯狂的事情,很幸运的是这些公司最后都给了我 offer。选择 Samsung Research 是因为想起当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的事情,而且我认为人很重要,那个团队当时在聊的时候让我印象很深,感觉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另外因为我是工业设计教育背景,第一份工作也是在摩托罗拉做硬件,所以还是有一颗做硬件的心。 ❤️
Hoka:看来你当时选择 offer 时是因为项目感兴趣,加上团队里的人给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么对初级设计师选 offer 你有哪些建议呢?
穆怡雯:记得当时和 LinkedIn Design VP 聊的时候我问他「我不确定要不要来 LinkedIn,你有什么建议吗?」他整个人就很有激情,告诉我一定要 「Follow your passion!」如果刚入职场,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公司、薪水、地理位置是要考虑的方向;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想明白自己需要提高的是哪些方面。
这些因素很难在一家公司上齐全,我当时还自己做表格来权衡这些方面,考虑每个选择的优缺点给这些公司打分。蛮巧的是当时给 offer 的公司,理性的综合得分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对工作的激情」就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你拿到 offer 之后不要怕去跟这个公司的人去谈,你真的要在入职之前了解清楚团队文化和工作的内容,我当时就在 LinkedIn 上加了很多人去了解工作的内容和团队文化。 一些初入职场的设计师往往听公司的名字就做决定,我不建议这样做。具体的工作的内容对选择 offer 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设计师的职位晋升与能力变化
Riceman:在三星从高级设计师做到设计经理,你的工作内容和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对不同级别设计师有怎样不同的期待?
穆怡雯:我在三星工作了三年多,第一年完全是 individual contributor,中间的半年生了一个宝宝,回来后角色就从只带项目变成项目和人都要管。转为经理后每天都很紧张,这种压力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普通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老板分配的任务在规定是时间内完成,你可以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而变成经理之后花在开会的时间就更多了,需要对上、对下、对外的沟通。加上我很热爱这一行,不让我设计我会难受的,所以我自己也会去做设计;这也能让我这个小团队运作起来,团队合作更加有机,因为大家都是 individual contributors,不是那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我对每个级别的设计师期待是不一样的。对初级设计师我希望他可以带来新鲜血液,新的想法,给团队带来更多的能量,甚至去挑战资深的设计师,因为对于一个在团队中待超过一年半的设计师,他已经和公司的文化融入的差不多,很难有新的东西出现。 而高级设计师更倾向于独立完成项目,对项目有深刻的理解,非常负责任。 再往上级别的设计师工作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是完成手中的活。你的想法是基于更高层面的对公司、自己团队和其他团队的了解,已经有一些影响力,可以带领项目的方向。这个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合作,有的人可以独立的领导项目,如果你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作为老板都可以放手了。
管理与沟通的艺术
Riceman:现在你的团队有各个级别的设计师,从管理团队的角度来说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穆怡雯:每天的挑战都不一样。当项目大方向开始转变的时候,你老板可能会给你一个坏消息,你传递给大家的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又要说服大家相信的这个事情,而且你必须也有这个自信说你相信公司的方向,相信这个就是我的方向。另外就是当你的期望跟团队成员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你能不能去说服他试试别的。
这个东西你第一要敢说,我遇到过这样的老板,下面的人犯了错误他想说但不敢。我觉得你既然已经坐在了这个位置,就需要以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因为我从这个团队一点点升上来,很多原来的同事现在愿意成为我团队的一员,所以我必须要顾及到大家的感受。我们的团队还是非常的友好,很多吵架还是对事不对人。这是需要管理艺术的,取决于你怎么讲这个事情。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要动手去做设计,其实是因为他真的不是太理解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会很快的坐下来给他传递一个想法。但这个度又很难掌握,因为你不能完全帮他做这个事情,要让他也同意你的这个想法,你也要和他讨论做这个事情的过程。
Hoka:那你觉得在沟通想法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技巧呢?怎么样让对方感觉到你们是在进行一个合作的对话?你身为一个更高职位的人,你怎么样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其实就是在坐下来好好讨论这个事情?
Riceman:这让我想到之前有一个嘉宾就是谈着谈着突然会让你觉得这个主意是我想出来的,但其实是你让他们这样想出来的,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技巧在里面?
穆怡雯:想起原来读的一本书叫做《Crucial Conversations》,它讲到当两个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怎么也把道理讲出来但又不是在吵架,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讲话的艺术也是跟人的性格有关系的,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强势的老板,讨论就像平时聊天一样可以愉快的发生。但也有人会说看起来比较好的老板,可能在推动一些事情上效率就没有那么高。在我看来效率高是前提,我可能不会拍着桌子跟你要,但我很早就会把你任务的交付日期划清,我觉得这也是做管理者的前提吧,你内心要知道这个东西你要给它多少空间,特别是你的上面还有多少空间,你老板才不会找你的麻烦,我也只是一个中层的例子,还没到乔布斯那个级别,还没有拍桌子的能耐。另外如果我的团队在加班我是非常惭愧的,我不可能放我的团队在加班我不在加班,这种事情是非常说不过去的。
Riceman:往往中层的职务是很难做的,因为你要上下疏通,如果是一个坏消息,你在安抚好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能够跟下面的人传达正确的方向甚至是一个正确的情绪都是很困难的,你有什么经验吗?
穆怡雯:正确的方向往往至上而下是有理由的,如果这个理由不正确我也会至下而上的去反驳,我跟我老板也拍着桌子吵过,如果我的老板也是一个好的老板的话,他也觉得这个是正确的,那他也会跟他的老板去争论。所以方向上可能是相对容易的,正确的情绪其实更难。如果当整个小组弥漫了一种低沉的氛围的时候,我倒没有夸张到一块出去放个假,但是也差不多了(笑)。工作上解决不了的那我们就放到工作以外解决一下,所以我们团队的人都变成了好朋友嘛,就没有任何人说下班就不要联系这样的事情。
△ 穆怡雯与团队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团队合作
Riceman:很多时候同事之间刻意保持了工作关系的距离。但从你的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你和团队出去玩的照片,完全打成一片。
穆怡雯:我可能也没有专门想过要和大家打成一片,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个人的性格吧。我比较喜欢团队每个人都有一种黏性,这种黏性可能也是动力和激情的一部分,当有了这种黏性的时候,你们相互在争论的时候才会觉得这是对事不对人。 我希望组员们私下的关系也能够比较好,也互相了解对方的个性。
我相信团队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产生某种化学反应。比如我刚刚加入摩托罗拉的时候,刚好走了一批人,大家当时都没有什么交流,我甚至不知道隔壁的设计师在做什么,那个时候你就觉得自己在一个孤岛上工作的感觉。但现在设计团队的工作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工作环境,我觉得现在这种文化就是在鼓励大家往这个方向去走。
Riceman:你有在刻意打造你们团队的一种化学反应吗,除了团建这种活动,还有在招聘上你是不是也得考虑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是和团队氛围以及企业文化吻合?
穆怡雯:是的,现在基本上每天都会面试人,我觉得这种个人和团队在性格和文化上的契合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些时候你们合作不出东西并不是因为你们的技能不够。比如有的人就是不喜欢合作,如果这个人真的是神到没有他不行了也是可以的,只是我还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但我却遇到过这样的反例,比如说他的技能很好,教育背景也很好,当大家合作的时候,你如果不选择他的方案,他就再也不合作了,这个人基本上就让自己从这个团队消失了,你很难想象你愿意要这样的一个人在你的团队。我们都是设计师,我们当然都要去维护自己的设计,但当我们的设计不是最优的时候,也应该学会去支持别人。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自己的设计不是最终被选中的那个,难道团队就不往下合作了吗?并不是一个人做的所有东西都是最好的,不然还要团队做什么?
所以我会很看重来面试的人的团队意识。要判断这个人是否具备这种意识,在你给他一些问题的反馈的时候就已经看得出来了,有的人真的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和你争吵起来,或者笼罩着一种非我不行、你们不招我三星明天就倒闭的感觉。我也碰到过很有自我但又很有能力的人,这就需要权衡。我原来招过这样的人,这个人真的不太合作,但他能力还不错,他天天可以不用来上班,在家里工作就已经足够了,你们大家都不要让我开会,不要来跟我说话,因为会影响我的思路,反正我星期五给你一个东西就好了。但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我们团队了。
Riceman:可能这两年大家渐渐有意识,在乔布斯去世之前,在设计师这个文化圈还是会有一部分思潮就是觉得设计师其实还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你看乔布斯就是我行我素,有什么就直抒胸臆。很多人就会觉得只要我的能力强我的判断正确,那我做这样的设计师也是可以的。
穆怡雯:那有多少个乔布斯呢?我也想找这样的人才,但就怕有的人眼高手低。
△ 穆怡雯所在的 Samsung Research America Mobile Experience Team
怎样处理设计、产品与开发的关系?
Riceman:我们谈到作为一个设计经理,你要向上、向下以及和其他部门沟通,那么当收到来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不合理的设计需求的时候,你是怎么反驳的?
穆怡雯:我跟产品经理天天「吵架」的。产品经理跟设计师不同,他对设计的理解可能不如你,他有时会想的太简单,有时会想的太复杂,这两个方面都是你得好好跟他们交流的过程。 我和产品经理之前也是磨合了很久,这种争论每天都会存在。我做的这些事情也是在保护我的团队,做到经理,我必须要为我们这个集体负责。
说到处理设计、产品和开发这三者的关系的时候,设计的话语权有没有被重视也是大家在选工作时应该注意的,有的公司的设计组就很有地位和话语权,有的就是没有,这是文化不一样。我真的非常幸运,包括微软、阿里巴巴和摩托罗拉的设计团队都是一等公民,是有话语权的,我就是很庆幸当年我作为一个非常初级的设计师也能推动很多改变,不是每个公司都存在这种事情的,很多时候可能就被压下去了。到今天为止我都工作的很开心就是因为这几个公司非常看重设计。
怎样平衡事业与家庭?
穆怡雯:我觉得很多跟我一样第一代移民过来的人,大家早晚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你要组成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宝宝,包括你自己的父母,都要权衡到的。我很幸运我们双方的父母都是充分支持和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也会加班,但我还是尽量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留给家庭。年轻的时候真的可以拼,可以住在办公室,但当你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你的重点也一定会变化,要学会找到那个平衡点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平衡点。
对初级设计师的建议
Hoka: 那么回首你的职场路线,你觉得有什么事情是你做的比较好的、有哪些事情是你觉得你可以做的更好的,可以作为经验来告诉我们的初级设计师呢?
穆怡雯:在国内微软工作的时候,当时还不擅于和老板沟通,我的 mentor 就是一个强大的保护伞,我被保护的很好,很少有机会站出来去维护自己的东西,或者说去展示自己的东西,这让我很吃亏,吃亏到老板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我的设计就被拱手相让。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很担心自己 presentation 的能力,担心自己的语言,也碰过钉子,后来就觉得还是要逼一下自己。我给初级设计师的一点建议就是一定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锻炼你自己的机会,要强迫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好的方面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想做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知道这就是适合我的。我喜欢理科思维,也喜欢艺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激选择了这个方向。在国内念书的时候我选择去做实习真的让我成长了许多,没有变成一个死读书的人。所以建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就强迫自己多出去看看,不要等到毕业再去选择。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
- 手机:iTunes、荔枝FM、网易云音乐、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s等)
- 网页端:podcast.uxcoffee.co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 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
「优设名师专访系列」
1、曾任腾讯大粤网设计主管的跨域达人:《优设访谈!腾讯设计师米田的设计之道与成长之路》
2、没有听过冯叔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优设访谈!著名设计师冯铁的设计思考与经验之谈》
3、前端重构视觉交互无一不精的设计师:《优设访谈!腾讯高级交互设计师C7210的十年设计路》
4、非议不断前行不止,用心的设计团队:《优设访谈!国内知名设计团队专访之滴滴DISIGN》
5、前网易现阿里写的书是交互领域必读:《优设访谈!阿里交互设计专家刘津的设计管理之路》
6、职业路径最为清晰的科班交互设计师:《优设访谈!LBE安全大师产品总监晓生的职场进阶之路》
7、能靠脸吃饭偏偏不的设计界「鹿晗」:《优设访谈!阿里资深设计师的自学设计之路》
8、300多人的百度设计团队该如何运转:《优设访谈!国内知名设计团队专访之百度大UE》
9、百度上海团队负责人的非科班设计师:《优设访谈!百度设计大咖JJ YING的自学成才之路》
10、他带的学生已经是国内的设计大咖了:《优设访谈!灰昼:从非科班生到首席美术总监的15年设计路》
11、设计的产品有几亿人在用的非科班生:《优设访谈!腾讯电脑管家视觉负责人张晓翔的UI自学之路》
12、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天天爱消除都有他:《优设访谈!腾讯游戏Tgideas团队设计总监李若凡的十年设计路》
13、高考一百多分现任UC艺术指导的大神:《优设访谈!小火:从非科班生到UC艺术指导的励志设计路》
14、可能是颜值最高的全能设计师网红咯:《优设访谈!锤子科技设计总监罗子雄的全能自学之路》
15、一人能扛得起整个设计流程的多面手:《优设访谈!薄荷科技设计总监张智超的12年全能设计路》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yuan@uisdc.com】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uisdc.com"是国内人气最高的网页设计师学习平台,专注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荐】
设计师需要读的100本书:史上最全的设计师图书导航:http://hao.uisdc.com/book/。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180万的人气微博@优秀网页设计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http://hao.uisdc.com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绘画创意与实战
已累计诞生 655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