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学工业设计时,没少被灌输「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那时候觉得「用户体验」是个很厉害的东西,有了这个就不怕做不好产品。
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弄懂「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差别,一直以为满足了「用户体验」既是满足了「用户需求」。
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呆久了才慢慢领悟,这两个东西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举一个例子,很多学生认为读书的体验很糟糕,但这代表他们可以不读书了。
而且即便是学生本人,在择校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通常升学率,而不是学习体验。
「用户需求」就好比升学率,是刚需或者能够提供直接价值的东西。如果「用户需求」能够很好的满足,其实大部分用户并不是那么在意「用户体验」。
例如,PS 等工具类产品,因为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基本没有人会在意「用户体验」好不好,再难学也要学啊。
「用户体验」就好比读书体验,即便环境再优美老师再温柔,但这些和升学率相比都不算什么。
何况一分钱一分货,环境良好的学校通常更贵,要享受也要看自己的钱包够不够分量。
例如,虽然 iPhone 那么贵,还是因为「用户体验」而占据口碑的高位。哪怕真市占率在国内不足十分之一,利润率却照样吊打其它所有主流品牌。
而像 iPhone 这样的产品能有几个?
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在为「用户需求」而设计,并不是为了「用户体验」而设计。
很多产品不是不重视「用户体验」,而是光追赶「用户需求」就已经慌不择路。
让很多设计师纠结的问题,是「用户体验」为「商业利益」让步。
设计师再不乐意,但在实际环境中,大部分公司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宁愿牺牲「用户体验」。
真的是理想与现实势不两立吗?
看完前面那一段你会发现,虽然「用户体验」没法和「商业利益」相抗衡,但是「用户需求」却还有一战之力。
一个产品如果忽略「用户需求」,也许短期内仍能获取「商业利益」,但长期来看肯定要失败。
例如,一些网站广告越塞越多,为了「商业利益」而忽略了真实的「用户需求」,虽然短期内钱多了但用户肯定会逐渐流失,最终连连广告收益都不足以维持公司运营。
而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商业利益」和「用户需求」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让用户即便有所困扰,却也不到太过影响使用的程度。
例如看短视频偶尔刷出几个广告也就算了,如果有一半是广告,那很多用户都要被劝退。
一开始只知道为「用户体验」而设计的我,从不敢拒绝产品经理的需求。
别人要我设计什么我就设计什么,想着即便上线后发现数据不行,那也不是我的锅啊。
可实际上,很多公司都把业务表现算到一部分设计师的考评里,而且如果参与的项目大多运营一般,设计师很难被重用。
只看着自己碗里的「用户体验」,而不管团队锅里的「用户需求」,这种工作方式很难走得长远。
后来我逐渐学会认真思考送到手里的需求,并仔细辨别这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以及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究竟只是「用户体验」良好,还是说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例如,曾经有个产品经理提了一个需求,让我把产品里所有的二级页的分享按钮,都统一到右上角的图标,理由是提高分享率。
如果我只为了「用户体验」而设计,肯定就会去研究一下怎样放置分享图标最好看,然后分析所有的场景并整理一套分享图标展示规范。
然而从「用户需求」来看,分享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分享按钮样式不统一,而是用户没有分享的欲望。
于是我分析了很多有潜在分享需求的页面后,设计了一套分享海报,把用户最有展示欲望的信息放在上面,结果真的提高了分享率。
总结与反思2
也许有人要说,「用户需求」不是产品经理该负责的事吗?我们设计师,能做好自己的「用户体验」就不错了,哪还管的到其它的。
这个世界「权责对等」是不变的法则,你担负得起多少责任,就能掌握得了多少权利。
安安稳稳地当一个只管画方案的设计师也没什么不好,但同时也要做好话语权小、薪资低、可替代性高等问题的准备。
如果你是想要在职业上勇登高峰的人,那就肯定要多想点事情。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绘画艺术风格设计
已累计诞生 650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8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