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原创,灵感,这是很多做设计相关工作的同学一直在追随的关键词。
新鲜,有趣,独特,前所未有,奇观,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美味。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做新奇有趣内容的消费者,还是做为新奇内容的创造者。
这两个身份本质上是对立的,你获得刺激、愉悦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借由发现,直接获得「愉悦感」,后者则需要先完成,在「成就感」的基础上来获得「愉悦感」。
后者过程漫长,「愉悦感」被延迟了。
可是,如果你想在不抄袭的前提下,创造新奇有趣的东西,那么你需要了解如何「保持无聊」。
现在大家都讨厌长篇大论。
这次的语言可能比较散碎,不过这些信息都不难理解,一边看,你可以一边印证。
绝大多数人一分钟的时间以内,能说的话通常是在150个字左右。
但是大脑能够处理的信息量转换过来,大概是750个字。
粗略估算,中间的 600 个字的信息量是留白出来的空间,你可以思考语言背后的意义和逻辑,或者回忆昨天的某件事情,期待即将到来的晚饭和约会。
这个空间正在逐渐减少。我们的眼睛,耳朵,会被不同的媒介给填满。
但是这是我们主动做的。
这个不是啥理论,就是单纯的事实。
80%的人在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机信息。
我的 iPhone 告诉我,我的手机平均使用时长是每天 5 小时。不过我还需要对着电脑屏幕至少8小时。
尼尔森集团统计发现,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11个小时与媒体互动,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屏幕上进行。
而国内在今年年中的一次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国内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长增长了21%。
我们的时间被屏幕所劫持,并且越来越长。不过我们是主动被劫持的。
当我们发现某个行为,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或者快感,我们的大脑会得到反馈,强化这个机制,分泌多巴胺刺激我们重复这个行为。
这就是「愉悦回路」。医学上称之为「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
不停刷社交媒体,获得新信息是如此。
获得获得获得获得,愉悦愉悦愉悦愉悦。
但是这不是全部。
大脑本身总会下意识地不断寻找,能够节省精力的方法。
而为了尽可能地节省精力,大脑会让重复的行为更容易被施行。
如果你经常重复某个操作,那么会在神经当中留下印记,肌肉记忆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一种惰性,也是天然的趋利性。习惯、惯性就是这么产生的。
如果执行特定的操作还会获得多巴胺奖励,借助大脑惰性,会更容易形成惯性,这个就是强化程式。
俗称上瘾。
实际的产品设计中,「上瘾模型」是这玩意的一种应用。
而我们身不由己、保持惯性、忍不住要去「网上冲浪」,被新信息塞满,这是问题。
而且这些信息,是互斥的。
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
喜欢的品牌发布新品。朋友的猫好像能说话了 。明星结婚。离婚。领导插入一个新需求。隔壁工位的同事吐了。
一边做手头的事,一边在工作群沟通,一边看手机推送新闻,一边被插入新的活儿,一边跟朋友定约饭时间。
只是一个比方,现实情况可能更碎。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可以分心多用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只是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之间,来回摆动,而这样本质上是效率低下的。
但是信息的碎片化对应的结果之一,是注意力的碎片化。
富有创意的东西,常常是不同领域信息,被打通和连接之后,被创造出来的。
但是大量的信息涌入,注意力被分散给多个信息点,本质上,是持续不断被干扰。
这样一来,信息反而无法被深入处理,只是简单的堆积,直到脑子懵掉。
俗称「认知负荷」,也叫「信息过载」。《思考,快与慢》中,称之为「认知忙碌」。
出现这种结果,导致真正能帮我们搞定问题的「执行认知力」下降,结果我们也很清楚。
错误的决策。简单处理问题。失误。暴躁。崩溃。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视作电脑,感官视为网线,我们的大脑单位时间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对固定的。
《稀缺》一书中,称之为「心智带宽」。
「信息过载」的人,心智带宽占满,疲于奔命。
而「心智带宽」留有余裕的人,心智留下空间,思维可以游走。
在星巴克无聊排队等咖啡,盯着前面人的衣服。
刷牙的时候,观察泡沫从嘴边留下的形状。
在阳台上发呆,云长得像一只没有尾巴的马。
在无聊的时光中,总会有一丝一缕的想法迸发。
你有足够的信息,缺少的是信息的处理。
富有逻辑的信息处理,叫做信息组织。
天马行空地放飞自我,叫做灵感创意。
如果你一直往厨房堆食材,却没空烹饪,自然没有美食产出。
前者靠理性思维,那后者呢?后者依靠的是另外的东西。
在安静又无聊的情绪下,大脑的前额叶内侧皮质,从沉睡转向活跃,阿尔法波就来自此处。
科学家发现,当说唱歌手在 FreeStyle 的时候,大脑的这一区域会被激活,负责思考的灰质会更加活跃。
这个时候,脑中会产生阿尔法波,而这是产出创意的先决条件。
当你上网浏览信息的时候,当你何人聊天的时候,当你忙于七八个任务的时候,你和世界连通。
而真正的创意,则来源于断开外部连接之后,向内探索。
我们常说的「无聊」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在韦氏辞典当中,「无聊」被描述得颇为消极:「由于缺乏兴趣而产生的疲倦不安的状态」。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向内挖掘的「无聊」还有一种更为积极的状态——「白日梦」。
无视束缚的想象,脱缰野马般的思维状态,拥抱可能性,没目力所及的元素所影响,和脑中随机泛起的事物一起漂流。
不要被「现实条件」所束缚,让好奇心动起来,多问几个「What if」。
此刻你的大脑这个堆满食材的厨房,终于开始烹饪了。
此刻,你的心智带宽,开始放开了为你自己的想象进行渲染。
最初的无聊可能让你焦躁,但是你无论加入了什么样的情绪、元素和想法,最终多少都会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这是创意开始的契机。
「无聊」,或者说「白日梦」是一个巨大的内在宝藏。
学者 Eva Hoffman 的作曲家朋友,会每天早上专门煮上咖啡,坐在餐桌旁放飞思绪,等待一个随机的灵感。
喜剧演员 John Cleese 会在半梦半醒的潜意识状态下,为陷入僵局的剧本找到推进的契机。
Adobe 的创意插画师 Kyle T. Webster 喜欢在赖床、刷牙和放空中寻找灵感,这些灵感给他带来的插画作品被《纽约客》、《时代周刊》等杂志所追捧,而他借此创造的笔刷,更是被皮克斯、梦工厂、华纳等公司旗下的工作室和创作者所使用。
和矿藏一样,「无聊」是帮你打通潜意识的途径,保障还需要你自己挖掘。
抓住灵感后,一定要记录下来,追随着那一瞬的兴奋点,然后设置一个 Deadline,将它输出为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想摸会儿鱼,或者你的 Windows 系统正好可以更新(你懂的,它会重启很多次,花费挺长时间),把手机扔到一旁,然后开始想象。
此刻有一篇连绵起伏的山林、旷野、峡谷或者其他,你此刻脑子当中先闪现的是什么样的地貌?
其间有没有村落或者城市,是正在膨胀的人类栖息地,还是被时间所腐蚀的废墟?
此刻你身处于其中,你会站在山顶上还是河流旁,还是面对着富有压迫感的大厦?
听,你耳边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回荡的鸟鸣,还是嘶吼的风声?
你闻到了什么样的味道,是湿润的空气还是泥土的腥气?
此刻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回头,看到了谁?
……
让故事由此开始,在无聊的想象中蔓延,最后,它会是什么样子?
参考来源: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4092/understanding-boredom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5979/creatives-on-their-most-valued-habits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3459/the-best-ideas-from-the-11th-annual-99u-conference-part-i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0283/brilliant-ideas-that-never-saw-the-light-of-day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5348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372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9379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178426/
更多文章推荐: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6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