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访谈人物大家都应该都有所耳闻,知名设计博客Be For Web作者@C7210 ,先后就职于博客大巴、Tom集团和大众点评网,现为腾讯ISUX高级交互设计师,从视觉设计、前端、重构,到交互设计,无一不通。当然,作为一枚猫奴、吉他手、游戏迷,他的生活也保持了独特的设计师气质。经历太长,简介太短,还是让他本人和大家聊聊吧。
本系列将不断更新,欢迎设计师们毛遂自荐,让更多人认识你!
同学们也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哟,优设会努力搞定采访,帮你见到偶像人物的 ^ ^
人物专访介绍:
艺名C7210,2005年毕业于东华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06至2008年于博客大巴(blogbus.com)任网页设计师;
2009至2010年于Tom集团任前端工程师;
2010至2013于大众点评网(dianping.com)任重构工程师后转岗交互设计师;
2014年初加入腾讯ISUX任高级交互设计师至今。
—————————————————————— 职业篇 ——————————————————————
1,能聊聊您从网页设计师变成前端工程师再转为交互设计师的过程么,有什么建议能给和您一样自学交互的同学呢?
答:回想起来挺有意思,过程很丰富,说明自己过去很能折腾?或许最终发现交互设计相关领域是自己最愿意终日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以此为乐的所以才安定下来。
2006年刚刚入行时,市面上对于设计职能的划分似乎没有如今这样细化和明确,至少我所就职的地方(Blogbus)还没有 —— 那时就是“网页设计师”,职责包括主站和博客模板的设计与前端实现等等,印象里时不时还会有平面设计方面的内容,对自己来说那段日子属于婴儿睁眼看世界的阶段 - 太多东西是从前不曾了解的,而不那么细化的分工原则又使职责更具综合性,所以当时学到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
因为多数时间的工作是在博客模板方面,所以一方面对用户的背景、口味、个性表达欲等等关注的比较多,与他们的直接交流也很密切,使自己逐渐对“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这类概念产生了朦胧的认知;而另一方面,在博客模板的设计工作中也有着大把的机会去表现自己的个性,因为形式上相比于普通的“界面设计”来说就是需要你去展示更多更具创意色彩的东西,而且多数用户确实很认我的作品,包括视觉样式和前端代码两方面(当时Blogbus的很多用户乐于钻研自定义模板的技巧) —— 对于设计师,这显然是很幸福的状态,或许是幸福过了头,以至于那时的自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样接受不了任何相左的意见,以用户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后盾,将任何妨碍自己“挥洒创意”、“彰显自我”的情况一律视为约束,加之自己的个性相对于多数同事来说确实更为“鲜明”…所以最终和Blogbus不欢而散。
那之后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一方面将前两年学到的各个方向的东西进行梳理和总结,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弥补过去的缺失并继续学习新东西。那段日子真正达到了长发齐腰足不出户的程度,白天和猫们一起睡觉,下午起床之后学东西做东西直到夜里然后玩GTA至次日清晨,接着下楼喂外面的喵伙伴们,然后回家睡觉,每天的日子大体如此。设计新人的错误认知显然不是这种摧枯拉朽的宅男生活方式可以扭转的,那时我萌生了一种现在看来颇为奇幻的想法 - 两年的设计师历程让我感到在现实工作当中处处受约束的局面约莫是无可避免的,与其这样,那么我不要再去彰显什么了。我不去做设计,只专心写代码,这样就无需和那些到处制约自己的人打交道了 —— 更为奇幻的是,我真的那样做了。
所以在宅时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我把全部时间花在了前端能力的学习上,然后在Tom那边的前端开发团队谋得了一个职位,具体产品蛮尴尬的,包括当时垂死挣扎的易趣以及一些新的电商平台项目。起初确实得到了自己设想当中的一些安定感,每天只需对着别人做好的设计稿敲敲HTML、CSS和JS便可度日,但日子久了便发现对着别人的设计稿而不能动手动脚这件事让我很不自在,每当有UED的同事过来和我描述前端实现需求的时候,我总会觉得站在那里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他。2006年入行之前自己满脑子“我要做设计师”的渴望和诉求似乎并没有被之后两年带来的“压抑”和“绝望”所彻底抹杀 - 我会写代码不代表我心底真的想成为终日只写代码的人。
于是在2010年,借着大众点评刚刚成立不久的UED团队需要在内部设立前端职位的机会,以工程师的角色加入其中,算是重新回到了设计团队的怀抱,并最终在当时leader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转岗交互设计。毫不夸张的讲,从那时开始,到后来进入腾讯ISUX上海团队担任高级交互设计师直至如今,每当想到或被同事提到“izzy(我)是交互设计师”的时候,心里总会开出一朵花,色彩很淡的会微微摇曳的那种。
关于对自学交互的同学的建议,我想以在点评刚刚转岗交互之后做的第一个项目里发生的故事为例吧。那个项目重点是探索app内的会员卡机制,其实类似于现在微信在服务号方面做的一些事情。当时在形式上探索的范围还是很广的,包括app内部的卡券形式、Web端类似于微博的信息发布形式以及商户内容管理后台等方面。因为刚刚转岗,心里一团火就等着这样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于是在和产品经理进行过简单沟通之后,立刻进入设计流程,当时在Axure里画出涉及到所有平台包括app和网页的全部关键界面线框图,并做出了全套的点击跳转逻辑,将这样一份交互线框原型扔给了我的leader和产品经理,等待着认同的反馈。然而我的leader告诉我,“她吓了一跳”,接下来就是带着我和产品经理持续进行当面沟通,梳理产品策略和目标,期间一直保持纸笔形式的草图交流而不碰任何其它工具。那时我才开始明白交互设计工作绝不仅是产出线框稿和原型那么简单,更多更隐性的工作,包括产品层面的思考和沟通,以及对目标用户的认知,才是最关键的。
期初自己只懂得关注“术”方面的能力技巧,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聚焦于“道”的层面,包括读书读文章、做博客等等都更有这方面的侧重性;这种“道”绝非某种玄乎的空中楼阁,它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你在读某本交互设计书籍时觉得讲解这方面话题的内容空洞无聊,不如实际技能方法一类的内容来的实在,不如满眼的动效设计案例那样生动有趣,那么我个人建议连后面那些东西也不要花时间去学了,没有正确的方向,所有努力都是浪费时间。
2,您在腾讯ISUX是承担什么职责呢?如果想胜任您的职位,需要哪些关键技能?
答:职责就是交互设计了,以产品流程作为参考进行归纳的话,包括在产品层面与产品同学沟通功能策略、目标及具体项目需求,在设计层面进行字面意义上的“交互设计”工作,在实现层面与开发人员对接具体的界面还原问题等等。至于“关键技能” —— 在我看来其实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的UX设计师都应不断努力去争取具备的,而非胜任某个特定团队的特定岗位才需要达到的。
个人感觉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可以设想一个金字塔模型,从底层向上,首先是整体的产品观念与态度,其次是站在“产品设计”(而非“界面设计”)角度的思维模式,最后是具体的“设计技能”。
观念与态度是基础,其中个人觉得最关键的一点 —— 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在和其他一群在各自领域均有所擅长的人一起打造产品,无论你是在公司就职还是创业,都是如此,而在所有相关职能当中,设计师的产出是相对显性的,加之这个群体本身在“个性”和“自我”方面相比于其他领域的伙伴来说更为凸显,所以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品、界面作为自我展示的画布和舞台(正如前面讲到的我的经历那样) - 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程度 - 经历的项目越多,参与程度越深,你越会发现,无论是团队老板,中层职能线leader,还是产品、设计、开发,所有人都要一方面为了自己负责的领域而发挥和争取,另一方面又因资源的局限,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而不断做着权衡与妥协。这是“合力”的过程所必然产生的局面,而不是某种“到任何地方都逃脱不掉的”、“令人沮丧的”、“抑制自己发挥能力彰显自我”的状况。当然,完全抛开自我的因素同样不现实,我们都会考虑将产品打造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拿的出手”,但要知道这层因素是一种结果而非将事情真正做好的推动力,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自己也会永远充满沮丧。
在正确的整体观念与态度的基础之上,能否站在产品层面探索问题本质进而指导整体的设计原则与细节中的设计思路,这将决定你究竟是产品的设计者还是需求的执行者 - 无论对于交互设计还是视觉设计来说均是如此 - 我现在所在的团队当中,很多视觉设计师的产品思维习惯与能力完全不会输给交互设计师。在实践当中,这种能力会体现在若干方面,包括在新产品探索阶段与产品同学共同分析市场状况、自身优势以及相应的产品策略等等;在成熟产品的每一个迭代周期当中针对产品同学的需求意向(注意这里使用的是“意向”而非“方案”)进行讨论,理解功能的核心目标,分析产品需求方案中的预想形式是否符合目标,进而探索实际设计方案等等;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又要基于对产品策略的理解以及对目标用户人群的认知来考虑特定的设计模式。
至于具体的“设计技能”,大约包含设计方法和工具运用两方面,均属于“术”这个层面的话题了。如果你观察的足够仔细,会发现如今这个时代真的是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东西出来 - 新的系统平台特性,新的设计模式,新的工具,新的运用方式和探索方向等等。作为设计师,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尽力保持关注、学习、理解和实践。在设计方法的学习方面,看书、读文章、学案例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也都在坚持做,但个人建议与此同时多花点时间用自己的头脑想想“为什么”,结合自己负责的实际产品来看看哪些营养是可以汲取的,哪些未必适用于自身的情况,不要盲目的跟从。
在工具使用技能方面,因人而异,因具体需求而异 - 就我个人而言,如今在工作中常用的工具包括:通过纸笔探索最初的想法或是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快速沟通,使用Sketch制作线框稿,使用Keynote制作以展示流程和界面转场效果为主要目标的快速原型,使用Pixate制作那些在交互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要求较高的交互原型。不同类型的工具能帮我们打造出不同类型的设计产出物,而产出物的目标在于沟通设计意图,所以每个设计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沟通目标和对象来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前提是你需要对市面上一些典型工具的特质和使用方法有着充分的了解 —— 要达成这个前提显然也需要付出时间持续学习。
3,看过您关于Michael Angelo与炫技,Axl Rose与设计师的形象比喻,对刚入门的人,该如何尽量避开『炫技』和『自嗨』的状态呢?
答: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大部分已经被前面说到的内容包含了。“炫技”和“自嗨”一类的根本动机在于求得他人或自我的认同,而人只要活着就会需要通过认同感来产生对自己存在的觉知,这或许是本能,所以问题当中的“尽量”二字用的很赞。
我猜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朋友,绝大多数应该是涉及到某种具体产品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同行,并且是在无论规模大小但均是团队形式出现的状况当中。既然不是艺术家,那么我们应该天然具备一种基本共识,就是我们和其他人一起在做的这件事必然不是以“为自己求得认同寻找存在感”为根本目标的(除非彻底单打独斗或带领他人一起创业的状况,这些我未曾经历过,不敢妄言)。
既然根本目标不在于此,却又难以彻底避免,所以我个人建议可以试着给自己设立一些“触发条件”和“响应方式”,平时不必一直考虑这些问题,但在某些状况发生的时候让自己立刻进入一种警惕和自省的状态。具体来说,比如可以和自己约定一些触发条件,例如“当我看到某些华丽的动效觉得好炫酷,怎样都想在方案里模仿一下的时候”,“当我觉得自己的方案当中某个转场效果很棒,很像以前看过的什么app的时候”,或是“当我的设计方案被其他同事提出质疑,而自己无论怎样都想维护和争取,哪怕觉得对方说的有道理的时候”等等,一旦这些情况出现,便条件反射一样的迫使自己停一下,在心里打量自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如果动机当中的实践对象并不是自己负责的特定产品,所幻想的那些会因为你的设计而点赞的用户可能只是其他设计师同行而并非实际当中的目标用户,或是没有考虑到其他职能角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譬如优先级次序、时间与资源成本的制约等等,那么请彻底停下来,告诉自己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无益于和大家一起合力打造产品。
如果实在难以做到,局面难以忍受,也可以考虑转岗,然后和某人一样慢慢明白了一些东西,跑一个轮回,最后重新回到我们所爱的设计领域好好做事。
4,如果交互、UI、UX 都用音乐替代,您会怎样给它们定位?
答:首先需要理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我们目前所习惯的划分方式来说,UX即用户体验设计,属于整体概念,狭义上讲包含着交互设计和界面视觉设计,在某些团队中也会有更关注于精准还原设计方案的前端开发角色包含其中;而从广义上讲,上至产品策略,下至运营、市场等方面均是用户体验设计链条当中的组成部分。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点在前面的问题里已经做过详述,不重复了;而UI,通常指代界面视觉设计(但在国内外很多团队当中,UI又泛指“交互+视觉”两方面总和,这种划分角度不考虑在内了)。
所以以这种“UX=交互+UI”的关系标准来看,使用音乐进行比喻的话,UX对我来说就是流行音乐之外的一些音乐类型的总和。时常来我博客进行交流的朋友们大约知道我的个人口味吧,大致可以用“Rock N’ Roll”这个词条来比喻UX这个整体概念(虽然最近开始终日只听贝多芬了;说起来贝爷在当时那个圈子里是最rock的呢),其中又可以继续划分出Hard Rock、Metal、Grunge等等各种子类,在我看来交互设计的角色可能更像其中的Hard Rock,即硬摇滚。一方面,相比于其他风格,它距离摇滚乐的核心起源也就是Blues更近一些,就像交互职能与产品职能的密切关系一样;另一方面,它以核心起源为基础,擅长于根据不同的情感情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外在体现,这也有些类似于交互设计当中根据产品所处的特定使用情境而提供特定的设计模式那样。
对于界面视觉设计来说,个人感觉更像Metal吧,特别是在现场,观众可以立刻感受到某种扑面而来的东西进而被带入到音乐塑造出的情绪当中,类似于视觉设计在产品气质、情感传达等方面独一无二的能力。
无论交互还是视觉,都是构造产品整体体验的组成部分,最终目标都是以产品作为载体帮助目标用户在典型情境下完成典型任务进而达到特定的目标。无论Hard Rock还是Metal亦或是古典乐,本质都在于以音乐作为载体唤起特定欣赏群体内心当中特定的情感共鸣。说起来大家做的事情也都差不太多的样子呢。
5,您大概是国内最关注Apple Watch的人了,在您看来,它与手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最关注”肯定谈不上了,国内很多产品设计者包括爱好者都有很精彩的见解。在我个人看来Watch与手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各自的产品形式所适用于的场景的不同,抽象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了。外在形式的不同决定着场景的不同,场景的不同反过来也决定着外在形式和交互方式的极大不同,相辅相成。
今年五月第一批订购入手之后就一直戴着了,对我个人来说每天都会保持高频互动的功能和信息大致包括:最基本的时间信息、放在Complication中的天气和日期信息、通过Glance控制手机上的媒体播放、使用计数器app记录给喵喂水的次数,当然还有即时查看几个重要平台上过来的Notification并在有必要的时候直接进行回复等等。应该不算重度使用,我不知道,Watch上的重度使用标准会因为佩戴者个体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差异吧,对于我个人的生活来说市面上多数提供Watch版本的app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这一点和Watch自身的价值无关;
不过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产生使用习惯的app来说,在现实中一直阻挠自己产生使用欲望的确实是初代Watch在加载app时的缓慢速度,哪怕升级到提供原生支持的WatchOS 2也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变化,除了Watch自带的几个app在响应速度方面确实有所提升。所以我个人比较期待苹果将来能持续在这方面进行改进,让那些觉得Watch没用的潜在用户产生有用的意识,让那些觉得Watch有用的用户觉得Watch更好用。至于从古至今一直比较流行的关于“续航能力不足”的负面评论,我只能说实际用户都知道正常使用状态下每晚充电之前都会剩下30%到40%的电量,而所谓充电也只是将手表放在无线基座上这么简单,和你每晚将普通手表摘下放在枕边无异。
6,每周译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百忙之中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
答:目前这个博客是从2011年秋天开始的,基本每周一篇译文的样子,偶尔穿插通篇的个人念叨,说起来也是整四年了。总会有朋友来聊到“坚持”这个话题,似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在我个人来看还好,谈不上“坚持”。从2004年左右博客这个概念在国内盛行起来的时候开始便一直写;而进入Web行当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又是在Blogbus,更是全身心的连同设计与内容一起玩的不亦乐乎;从2009年开始做一个开源CMS建站方面的译文博客,当时的产出频率比现在高很多,甚至能达到每一两天一篇的程度,因为每天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自己几乎完全以这些东西为乐。而2011年之后,精力越来越多的集中在Web与移动产品UX设计等等和工作更加契合的领域,也就专心只做这一个博客了。
所以对我个人来说这基本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总是要做的,不同阶段所做的东西基本都围绕着当时的关注领域。最近几年里多数是在周末做这件事,特别是早上,忙好喵的事,煮好咖啡,安静的做译文,全身心都会觉得从容和自在;蛮难描述的一种状态,就是静心和愉悦的样子。
7,推荐一本您最喜欢的书?(设计方面和非设计方面都来一个)
答:各自只有一本的话,设计方面一定是《About Face》(目前最新版本是4),非设计方面便是《麦田守望者》了。
8,腾讯ISUX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设计中心,在里面工作的感受如何?有哪些收获呢?
答:这样描述我的感受也许容易让人产生比较贴切的认知:大家在新入职某家公司后,往往会经历据说平均是三个月的“蜜月期”,期间会觉得工作充满热情,人际关系和谐友善,有成就感认同感等等一类,然而几周至几个月之后便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疲倦、失望甚至厌恶等等日复一日的负面情绪。对我来说,从入职ISUX到现在是一年零八个月,而蜜月期也是一年零八个月,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这个数字应该会持续增长。
我入职的第一天下午正好是交互例会,到现在我仍然清楚的记得那次例会上其他设计师或分享专业话题或一起高谈阔论乱七八糟各种话题时的情景,以及当时我发现自己几乎跟不上他们思维节奏时的恐慌。那是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后第一次认真的担心起自己能否在一个地方立足生存下去。再坦诚一步说,这种恐慌和压力,其实直到如今仍然徘徊在心里。
而收获也正是来源于此:之所以有持续的压力,是因为大家配合的时间越长,了解的越深入,你越会发现这些家伙里的每一个真的都很强,无论交互、视觉、用研还是前端,无论是多年的老企鹅还是年轻的小企鹅,只要配合做事,你就一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所谓“学”,包括自己主动观察学习,也包括必须做好准备去接受他们时不时对你方案的质疑与挑战。日复一日的处于这种状态之下,持续的危机感与压力是在所难免的,而同时,自己的能力在潜移默化当中受着彼此的推动而得到提升也是必然的。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
—————————————————————— 生活篇 ——————————————————————
1,和我们聊聊您包里都装了什么吧
答:包本身就不晒了,很普通的小背包。虽然每天背来背去的,但是里面有用的东西真就没几样,也毫无情趣,主要是下面这些吧:润唇膏一枚,这季节开始才会用到;瑞士军刀一把,主要用于拆包裹;试吃装猫粮一袋,有备无患,用于在路边发现肚子饿瘪的小猫时给它放一把吃;老旧的iPod Nano,已经忘记是第几代,轻巧便携,最重要的是在路上把手伸进口袋即可盲操作,比任何iPhone或iPod Touch都更加符合路途上的使用情境;上世纪90年代购买的打口磁带一盘,这个时常会换,从柜子里随便抽哪盘出来都没所谓,带在身边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只是有一种奇妙的归属感在里面不知为什么;《麦田守望者》原版口袋书一本,偶尔翻看,实际用途不大,毕竟中文版本已经读过20遍也不止了,只是和打口磁带一样带在身边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2,大家也想看看您家里的工作台~
答:正经工作台在书房,不过很久没有用过了,感觉过于...工作化。最近的一年多,无论平日晚间还是周末做事,都在床头柜前进行,之前也在博客里放过照片,大致就是下面的样子:一盏床头灯,一台笔记本,给喵人工喂水的一杯水,给自己的一杯水和咖啡。空间很局促,位于衣柜与床之间,坐在小木椅上连腿也伸不开,但这个地方就是让自己觉得静心和安心,特别是晚间,这样开着床头灯,很暖的感觉 - 我喜欢看灯光映在木制家具和墙上的样子。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斑喵晚间窝在旁边床上的时候,坐在这里时不时的起身帮他喂水比较便利。
3,音乐在您的成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给我们聊聊您和它的故事吧
答:最初和多数人一样都是将音乐作为生活当中的娱乐形式吧。回头看来,大约在高中时代发生了反转,自己开始潜移默化的将生活作为音乐态度的载体了。那段日子不是很顺心,青春期么,失去了很多在初中时代曾经拥有的在常人看来非常值得羡慕的东西,敏感、逆反、倔强、情绪化一类的性格开始逐渐定型并且怕是已然保存到了如今。现在还OK了,只是当时那样一枚小朋友难以消化内在外在的一系列变化,开始找来一些在初中时就被某些狐朋狗友介绍过的“不太一样”的音乐来听,并一发不可收拾的深陷其中,吉他也是那时开始自学起来。
进入大学之后,从前生活当中所有的束缚与压抑几乎在顷刻之间彻底消失,于是开始无所顾忌的到处结交朋友、泡琴行、写歌、玩乐队一类。似乎是对过去生活的报复,本质上其实和其他同学肆无忌惮的包夜泡网吧玩游戏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没那么消极,至少我们不会通宵的排练或喝酒,最多就是搞到夜里两点多然后随便找个什么地方睡一觉转天早上再找公交车回去学校上课而已。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人生经历,它让我慢慢知道了自己心底想要怎样的感觉,而在追求这种感觉的过程里,又有哪些形式上的东西只能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欢乐但过后又是厌恶至极的。毕业后直至如今,仍然终日听着音乐爱着音乐,但是当年那样的形式早已不再,不仅因为年龄的增长与精力的衰退,更是因为发现了其他一些的事情来做,这些事情一方面可以带来心底想要的那种感觉,同时又可以避开那些不太正当和健康的形式。这些“新事情”就包括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和其他一票优秀成员一起做一款产品。其中很多时候的感觉和玩乐队非常相像,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最终能带给自己和他人的都远远优于那种需要依靠表面的叛逆、颓废甚至是糜烂才能搞起的形式。所以说呢,首先认清目标,然后以恰当的形式来达成目标,无论对于设计还是人生,大体都是一样的道理。
和前面关于设计的问题不同,要归纳出音乐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其实蛮难的。一路走来,我毕竟只是高中生、大学生、毕业生、职场新人、用户体验设计师等等这样一系列常规角色,而并非所谓的“音乐人”,所以在旁人包括家人看来,音乐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实际上如今这个可以被他人和自己感知到的“我”的方方面面,全部都是由自己在特定时期所接触和体验的特定音乐形式所塑造出来的。
4,您最喜欢在GTA 5里面做什么?里面有哪些特别打动您的东西呢?
答:涵盖主线任务的话,我最喜欢反复玩Michael被熊孩子在饮料里下药放倒了的那一段,主要是产生幻觉之后,被外星人捣鼓了一通然后从UFO上面扔出来,自己从高空坠落着,很高的高空,会给人一种正在翱翔的错觉;这时的音乐很好听,而且你能听到Michael耳边轮番响起代表生活当中各种不顺心的对话内容;LA的霓虹闪烁与音乐、对话交融在一起,你甚至会觉得Michael搞不好就希望这样一直飞下去了,向上或向下都无所谓,不再去顾及他在现实生活当中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必须去经营、维系和保护的那些本质上不属于他的东西。一直最喜欢用Michael,恐怕因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能从这个角色身上找到共鸣;其实Michael从心底来讲和精神病人Trevor没什么区别,只是从外在形式上看,前者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受困于现实(显然他受困的方式还不坏),后者为了活下去而试图干掉一切阻碍他活下去的现实。
GTA系列最能打动我的除了那些用心到令人发指的细节之外,就是每一部作品实际上都会表达出一些很细腻、很情感化的“善”的主旨,在所有的犯罪、暴力、阴谋、情色等等典型元素的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以及他们心里那些闪光的地方最能打动我。
5,晒晒家里的斑喵吧,说说你俩之间记忆最深刻的事情
照片上或许看不太出,实际上是面相非常呆萌的男喵,8年多以来眼神从来都是特别单纯清澈的样子,像个小孩子,没有一点喵星人本该有的高冷气质。
记忆最深刻的事,实际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我帮他梳毛或者揉肚子时,他一边舒服的咕噜咕噜的,一边看着我,而我此时能在他的眼里看到我自己,那就是我在他眼中的样子。这是某种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美好情景。
6,您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答:很难设想的太远,看不清;现在生活当中的某些方面其实距离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已经很近了。再继续向前憧憬一段距离的话,我希望自己首先能完全掌握从设计到开发一款产品当中所需要的全部能力,然后一个人做一些会让自己觉得开心的东西,最好能够产生一些收入;若干年之后或许可以从事一些与产品、设计相关但自由性更强的工作,所谓自由性更强也就是多数时间在家中就能完成的那样;依靠这两方面的收入维生,将来找一个人少一些、车少一些、天气平和一些的地方,每天做做事,看看书,写写博客,弹弹琴,就这样活下去。
彩蛋篇
1,给同学们安利下您的网站,顺便给优设提一点建议~
答:我的博客就是Beforweb了(http://beforweb.com)。关于优设,个人感觉还不错;在设计资讯方面,平时看的中文内容不是很多,如果有人问我要一些中文阅读资源的话,能够推荐的第一个大的内容平台就是优设了,做的蛮用心的。
“建议”一类的不敢妄言,个人的一些感觉吧:优设的内容一直以来比较接地气,相信可以吸引到很多设计师来关注并学习实战本领;在此基础上或许可以试着增加更多关于“道”的内容,例如设计原理、文化背景、产品思维、产品设计价值观等等,这样的内容在吸引力、阅读趣味和实战性等方面的表现可能不如现在的多数文章,但却可以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大环境当中让更多同学了解到一些更本质更重要的东西,在这些认知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实战之“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事情也可以做的更对一些。(小编:感谢提醒 ^ ^)
【优设访谈专题系列】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2650232288@qq.com】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uisdc.com"是国内人气最高的网页设计师学习平台,专注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荐】
设计师需要读的100本书:史上最全的设计师图书导航:http://hao.uisdc.com/book/。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103万的人气微博@优秀网页设计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http://hao.uisdc.com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