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名画家,敦煌莫高窟那些无名画工在墙上绘制的牛鬼蛇神,让人肝儿颤。记得看「局部」时,陈丹青老师如是形容莫高窟的壁画。
有幸,去年团队决定去敦煌团建。进入洞窟,扑面阴冷畏惧,目瞪口呆。其一洞窟本身环境阴冷,其二洞窟神秘而庄严,静谧而安详,阵势至眉目间,延绵千载,博大精深。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于 2017 年底达成战略合作,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当中,在合作两周年之际,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计划共同打造微信小程序「 云游敦煌 」,指尖轻触方寸屏幕,就能遨游千里之外的文化遗产胜地。此次合作是腾讯 2018 年首次提出「新文创」以来的一次新探索。非常有缘分,设计团队从敦煌团建回来之后便加入到了项目当中。
往期回顾:
莫高窟久远而璀璨的文化,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帮助更多人探索、游览、守护莫高窟,是我们产品的愿景。让游览敦煌,变成随时随地。作为设计团队,把远在西北中敦煌石窟的感受,转译到每个老百姓的指尖,是这次我们要解决的难题。
好比我们去住主题酒店,不同房间环境下的规格、布局、光照、软硬装的风格、材质、颜色、纹理,饰品的气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给人极不相同的环境体验和感受。我们将通过设计的方式,去建立属于敦煌石窟特有的产品环境。
这次我们的产品环境,是老百姓手中的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可体现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字体、配色、图片与图形风格、特定的形状、空间与布局、动效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效果等。
在这里,为了营造用户探索敦煌石窟的入戏感,我们将会通过以下设计过程,将小程序建立成为具有敦煌石窟调性的产品环境。
1. 让大家尝试表达对敦煌石窟的印象
如果把大家对敦煌石窟的印象,转化成产品设计中的界面,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家对敦煌石窟的印象是怎么样的?我们做了一个小范围收集。
目的
通过召集人员,让大家通过一定的填写方式,表达自己对敦煌的印象。我们收集并统计大家填好的内容,并将其记录提炼,以助力后续的设计工作。
召集人员
参与者包含产品负责人,项目核心成员,曾经去过敦煌的用户以及想去敦煌的潜在用户。大约二十人左右。
引导填写
为了更直观地收集信息,我们需要提前设定好填写的形式和范围。给每人派发若干纸张,每张纸只需填写一个对敦煌石窟的印象物,这个印象物是真实且具体的,比如佛像、壁画、沙漠等。我们把印象物叫做 Object,Object 是一个三合一的组成。每个 Object 都含有客观描述+主观感受的填空。客观描述是指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填写黄色的、圆的这类词汇。主观感受是指大家对印象物内心的感受,神秘的,庄严的这类词汇。做简要的填写说明之后,引导大家静默填写。
收集统计
把大家填好的纸张,将已填写的词汇按 Object、客观描述、主观感受三种类别进行统计,将重复出现次数高的词汇整理出来。
总结提炼
经过统计,我们得到如下总结:按词汇重复出现次数由高到低排序。大家的印象物集中在壁画、佛像、洞窟。客观描述主要是斑驳的、粗旷的、厚重的。其中色彩主要是土色的、有一致的色系。主观感受主要是震撼的、敬畏的。
除了词汇的统计,还有一些有趣的洞察,以下洞察也会助力到接下来的设计中。
- 不多的人会写九色鹿,飞天
- 少数的人会写九层楼
- 更少的人会写供养人
- 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敦煌的颜色很美
诚然,挖掘敦煌的调性,还包括了设计团队研读敦煌书籍,拜访敦煌研究院等桌面研究。这些成果同样也会指导我们后续的设计。
2. 一步步「造窟」
我们通过对敦煌调性的挖掘,以研究成果为基础,一步步建立敦煌石窟的产品环境。经过对小程序框架和组件的梳理,我们将卡片、底纹、图标、字体视为界面的核心组成要素,针对其着重进行打磨,并考究他们之间组合的关系。
「不是纸,是墙。」
在莫高窟陈列馆的时候,敦煌研究院的杜鹃老师对我说:「壁画应该呈现的质感不是纸,是墙。」
那里有个展区叫「地仗的制作」,我们停在那儿看。
敦煌的壁画是由岩壁层、地仗层、颜料层组成石块结构。每改朝换代,莫高窟的无名画工们,就会在原来的壁画上重新敷色,绘制新的壁画。确实,扁平破烂的纸素材好像更容易地去表现斑驳感。但墙的厚重,是通过历史一层层覆盖上去的,将墙的感受表现到位,在构建产品环境的过程中,是更需要拿捏准确的一环。
在界面设计中,卡片是一种包含图片和文字在内的小矩形模块,可以作为用户了解更多细节信息的入口,因此卡片设计形式被大量的运用。在敦煌小程序中,也存在大量的分类、话题及单品等入口,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卡片设计。为了靠拢敦煌石窟中「墙」的感受,我们将所有的卡片设计都转译为石块设计。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我们将石块一块块拼起来。
清查与归类
将所有的石块按话题封面,类别封面、单品封面的类别梳理出来。
设定视觉样式
为石块设定视觉样式,并根据不同类别件下的石块,在统一样式的前提下设置样式差异点。然后将视觉样式赋予到归类单的各式石块中去。
石块视觉样式的设定。通常,界面设计中卡片是由基础的矩形演变而成,矩形的基本设计条件为圆角、阴影、纹理、长宽比。我们通过去调整和对比这些参数的最佳组合,来将矩形塑造成粗旷、厚重的石块。
圆角。最初尝试是在 iOS 圆角建议值的范围去尝试,发现在这个范围内的圆角值,一旦放上壁画,就会变得精致无比,直观感受就像 App Store 里一个个精致的 App。这不太符合粗旷的感受。如果尝试直角,尖锐的直角排列起来又是一种严谨的精致。于是,我们尝试把直角磨去一点点,使用 2Px 的圆角值,使石板的角看上去好像被风雨磨去了棱角,有一点点顿挫的感觉,结合阴影的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厚度感。
阴影。在界面设计中,通过调整阴影的纵向长短可以表现纸张不同的高度。但是我们是石板,需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除了可以调整阴影的纵向长短,我们尝试将阴影的横向宽度适度减少。如此一来,就能直观感受石板离墙面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也让石板有了厚度,重量感。
当我们完成石板的视觉样式,就可以将其逐一赋予到我们已经清查的归类单中。在赋予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类别条件,建立了 7 种不同横竖构图的比例尺寸,以及不同尺寸下的阴影效果。关于比例的设置,我们设定了让后台的内容供应库只提供一张壁画,根据不同的类别请求自动进行相应的比例裁剪,这可以提高产品的请求效率和减少内存压力。
至于另一面墙,也就是底纹。我们也是通过清查归类,将不同场景的底纹梳理出来,为其关联上类别标签,然后为相应类别的底纹,配置相应的斑驳纹理。
3. 图标
图标的效果,设计上的操作手段是技法和表意。对于主功能的图标,我们在表意上取了具有敦煌石窟代表性的几个意象。技法上我们参考敦煌壁画传统的绘制工序,「勾线 – 敷色」。其中这里的敷色与勾线的叠加效果,是代表图标被激活的状态。敷色的造型是参考矿物颜料的敷色效果,色块具有斑驳的感受。
对于二级图标,我们采取了古代表意,现代线描绘制。旨在表现上简约利落不干扰阅读,表意上贴合敦煌古韵。
4. 字体
字体的效果,是产品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小程序环境限于目前不兼容个性字体嵌入,我们考虑从核心的壁画体验的页面中入手。在「每日画语」的壁画展中,我们都会为用户每天推送一款壁画和相应的「画语」。我们选用了与莫高窟写经书法气质相近的古典明朝体,在「画语」展示中确认好个性字体的展示形式后,通过切图来实现。确保用户在看壁画展的时候,在关键文字的阅读上也具有足够的入戏感。
5. 标识
我们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塑造出高辨识度,直观,具有敦煌气质的标志。根据前期的研究,我们做了标识在视觉表意上的认知排序。
当下,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着众多的程序和信息,用户在使用手机的时候都在快速地滑动着每个内容,用户对微信小程序标识的认知机会是处于「寸土寸金」的前提下,稍不留神很难记住。结合之前关于印象收集的结论,大家对九色鹿、飞天等敦煌形象的熟悉程度比较弱,我们经过不同方向尝试,决定使用直观的文字图形更节省用户的认知成本,更为有效。
有幸,在拜访敦煌研究院的时候,收集到了研究院华亮老师的书法作品。我们得知,敦煌研究院标志的书法字体正是华亮老师的笔墨,于是我们决定将老师的书法进行设计加工,作为标志设计,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在产品构思上,除了图书馆式的内容整理,展览式的内容推送也更能满足老百姓探索的心。我们建立了「每日画语」和「每日画展」两种日更的形式。回想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中,对于壁画的展示形式,没有做画框处理,是以「岩面」的样子去呈现,可见其还原「壁 · 画」之用心。
受其启发,在产品中的壁画展,我们运用了之前的「石块」和「底纹」相结合的设计样式作为展示形式。并将每一张壁画,根据不同手机尺寸大小,将壁画的展示适配到最大化,营造用户看壁画的洞窟沉浸感。
采岩
敦煌的传统颜料主要起源于当地矿石、进口宝石及部分人工合成的颜料。迄今约有千百年的历史。
要说去莫高窟除了参观洞窟以外的惊喜,那就是在陈列馆的「岩彩区」面前久久地发呆了。每一种色号,都有十一管不同深浅的色筒,这些深浅都是经过一定的研磨工艺制作,晶体颗粒度越大,颜色就会越深。除了好听的名字,每种颜色旁边都会放置一块「原材」作为展示。虽然眼前这些辰砂、蛤壳、孔雀石是死的,但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古鱼复苏」。
作为设计团队,我们需要挖掘敦煌岩彩的价值,将其传递给用户。
云游敦煌是指尖上的敦煌图书馆,是一款内容型的产品。我们希望用户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接受到尽可能少的阅读干扰,应满足到聚焦内容本身。作为产品配色,敦煌丰富的色彩在产品环境中需要谨慎的考量运用。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构思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我们将所有的色彩暂时性隐藏,每次仅出现一个主色,由主色 + 五种不同重量的灰色 + 两种底纹色构成产品环境的主要色彩。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环境大部分情况处于只有一个主色的状态,让内容更不受干扰地呈现。
有了主题色的构思,就要面临如何在敦煌石窟取色,如何在小程序敷色的问题。
1. 取色
起初我们发现陈列馆的岩彩中,有部分像玛瑙末、蛤粉这类过于淡的色彩,从色彩之间的对比度来看过于微弱,不太适合做产品的主色,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我们常说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那么在这些矿物颜料中,是否存在最早的基础颜色呢?
我们拜访了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范丽娟老师正在临摹壁画。交流了我们遇到的问题之后,老师向我们建议了五个颜色,这也是老师在临摹壁画中常用到的颜色。
这些颜色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朱砂属红,象征吉祥。青金石与硅孔雀石属青绿,象征生机。密陀僧属黄,象征土地。赭石属褐,是敦煌壁画的主要代表色彩。
我们决定从陈列馆的十七个颜色中将这五个颜色剥离出来,作为小程序的主题色。
一个面临的问题是,陈列馆的岩彩每个颜色都有十一管色阶,我们如何取其一。为了避免色彩过淡和过深,经过整体的对比之后,我们剥离最浅和最深的四管,在剩下的三管的颜色中,用 Color.review 去校验这个颜色在屏幕色彩对比度上的合理性。Color.review 是基于 WCAG 标准建立的校色工具,它可以检测颜色是否可以很容易地从背景中被辨识出来。
敦煌的色彩不仅美,更具有着特别的历史价值及象征意义。取色完成后,我们想进一步传递敦煌色彩的价值。
我们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提炼内容,将岩彩的文字知识与相应壁画作为封装,延续之前设定好的石块展览形式,放在产品色彩入口中,让用户可以在这里观看「岩彩展」、自定义小程序的主题色。
2. 敷色
熟悉矿物颜料的同学知道,敷色时一上刷子,出来的色彩质感是带着矿物的残粒的,这些颗粒因其不同的大小在光线的折射下显得异常的美。但是产品界面中色块是平滑的,于是我们梳理出产品界面中面积较大的颜色展示区域,将我们之前设定好的底纹叠加到主题色块当中,让颜色变得有岩面感。
我们通过清查并归类全局能够作为主题色的界面组件,比如关键按钮、高亮文字、关键背景等。按相应的需要为其设定变色样式,比如面积大的地方我们配置一定的底纹,精细的地方我们让其保持平滑。用户就可以在整个环境中感受到自己设定好主题色,带走自己喜欢的颜色。
密陀僧是音译,是一款在东汉时期从波斯传过来的颜色,是记载在「图经本草」中含有药物效用的矿物颜料,中国是最早运用密陀僧作为绘画颜料的国家之一。当范丽娟老师介绍这个颜色的时候,就想把这个颜色的壁画都看一遍。
既然是让老百姓在指尖上游览敦煌石窟,我们自然也为大家提供了更丰富的探索方式,敦煌的色彩是个大菜,自然少不了让观众按颜色探索壁画。
我们首先将莫高窟陈列馆的十七个颜色,作为我们的「色库」。每天探索栏目会从色库中抽取一个颜色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在这里看到该颜色所有的壁画。
那么壁画和色库如何关联起来呢,我们设定的策略是「壁画中若含有一个与指定颜色符合接近范围的颜色,视为匹配成功。一幅壁画可以和多个指定的颜色关联」。
有了构思,就要面临如何解剖壁画颜色,如何将解剖的颜色匹配指定颜色的问题。
1. 从壁画里解剖颜色
壁画留载千年,存在众多破损和杂色痕迹,这种情况下就会面临一个废色过多,色彩分布零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幅画中有很多颜色,哪个颜色才算数,是面积大的颜色吗?这会导致,很多壁画都是其大面积的颜色被检测到,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解剖出壁画中那些突出的颜色,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通过划分明度分离颜色
我们发现老旧的敦煌壁画,许多突出的颜色已经变淡。我们将壁画划分三种层次的明度,将突出的颜色重新在各个明度分层里面解剖出来。这样解剖出来的颜色就更加全面。
聚类颜色
初步解剖出第一批颜色之后,为了让颜色后续被更有序地拾取,我们需将这批颜色进行打理。通过设定颜色之间相似度的范围,对颜色进行聚类。
杂色过滤
通过聚类颜色之后 , 需要进一步将杂色过滤掉。我们将明度和饱和度来同时过滤,为得到的颜色设立明度等级及在每级明度下设立饱和度范围,一级级将不合范围的无效色过滤掉。
设置排序
如果将敦煌壁画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明度,我们发现,权重的颜色主要集中在中等明度,我们将最后得到的颜色结果按明度优先级去排序,得到最终的解剖色。
2. 将解剖的颜色与色库匹配
实现了壁画的颜色解剖,就要进行颜色匹配了。我们有大量的壁画需要和色库匹配,因此需要设定一个自动匹配的机制。在技术上,我们选用 H(色调)、S(饱和度)、V(明度) 模式作为颜色模式。 HSV 模式下的色彩可以视为一个圆锥立体模型, H 是 0°~360° 的顶部圆面,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不同的色调倾向。S 是圆面上的直径,每单位长度的直径代表着该长度下相应饱和度的色调。V 对应的是圆锥的中间轴,代表明度。
基于圆锥立体模型的几何概念,建立该模型(x,y,z)三维坐标的算法。在斜边长 R,底面圆半径为 r,高为 h 的 HSV 圆锥体内,以地面圆心为原点,H=0 为 x 轴正方向建立坐标轴。那么色值是(H,S,V)的点的三维坐标(x,y,z)是:
如此一来,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通过坐标计算得出在立体圆锥里的位置。通过以下几步就可实现颜色与壁画的自动匹配。
- 确认指定颜色,如密陀僧在圆锥中的坐标是 A。
- 将所有壁画的颜色解剖,并将解剖的颜色投入圆锥中,通过以上算法得出所有颜色的具体坐标位置。
- 遍历所有颜色在圆锥中与坐标 A 距离。
- 设定与坐标 A 距离的排名范围,取与坐标 A 距离最近的前排颜色。
- 则这批颜色所属壁画就成功匹配为属于密陀僧的壁画。
在小程序中技术只是连接观众与敦煌石窟的桥梁,我们希望送到大家眼前的,是触手可及的敦煌岩彩展,壁画展。虽然过程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从颜色探索壁画,相比一般的图像取色,从老旧的敦煌壁画解剖出原本的颜色会更困难。在进行明度划分的时候,看到不同明度下的颜色块面被一层层分离,仿佛感受到壁画中的一层层物件被重新唤醒。
一步步「采岩」,一步步沉甸甸。我们实现了让用户自定义主题色、看敦煌色彩展览、从颜色去探索壁画这几件事。回望整个和敦煌岩彩打交道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传递,我们都知道了敦煌岩彩都是有其厚重的意义和价值。
当看着小程序敦煌色彩页面的设计图,不由得又想起「古鱼复苏」。我们相信敦煌色彩的美,应该更多地被世人看到。
随着项目的深入,设计的一个个想法需要确确实实地落地,开始变得棘手。尤其在产品接近上线的节骨点期间,快速应急出方案的同时,还需耐心、快速并反复地校验开发的效果是否吻合设计稿,为所有的 BUG 梳理待办优先级,并且一条条盯着直到它被解决。我们在最后几天感叹,BUG是 修不完的。即使到了产品上线,我们还是在一个与 BUG 赛跑的状态没缓过来。
当看到人民日报、敦煌研究院、腾讯等运营的助推及将小程序直接固定在服务栏;当看到 CAN 博物馆、看理想、ONE 等自己喜欢的媒体用自己的语言去推荐;当看到微博上六千多万条关于#云游敦煌#的讨论的声音;当看到我们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量过百万,才缓过神来,喔,原来我们一期杀青了,并且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看到一个学生网友发的微博:
Day 10。看网课。写作业。计算机二级。背单词。云游敦煌。
我们旨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希望大家能在家里,看看敦煌的美。闷着头做设计这么久,忽然听到这种声音, 焕然想起我们的今日画语:「今日,宜知足」。
在今后的云游敦煌项目中,我们团队依然会保持优化和迭代,引入更多形式的敦煌展览。
深圳到敦煌没有直航,需要在兰州或者西安转机一趟。每次去都感觉挺远的,作为南方人吃的也不习惯。但是想到终点那里可以看到让人肝儿颤的中国壁画艺术,也值得。
上次去的时候是冬季,飞机路过青海的的时候,被手机里的歌叫醒了。当时刚好放的是坂本龙一的《Mar Mediterrani》。 窗外一看全是冰山。和白云混在一起,美轮美奂,想着终于有场景可以承托起这个曲子了,当时坐在位子上真的是感动到想付钱。
是的,最好看的东西,也许不一定在终点。感谢一段造窟采岩的设计经历。
欢迎关注作者「腾讯CDC体验设计」的微信公众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1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