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UEDC – @Jady_13 :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自我提升?看什么书?设计师的未来在哪里?本文选择了设计师最关心的十个问题,为你答疑解惑。
我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大概有三点:眼界、方式方法、学习能力。
设计师并没有超脱于大部分的职业之外,所以后两点通用于所有行业,而眼界对于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
1. 眼界
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不同的高度,所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思考的东西也就会不一样,最终影响你当下的每个行为。
对于设计师来说,眼界决定了你设计的高度。眼界高了,你的作品上限才能提高。只有看过足够好的作品,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从而提升自己对于作品的要求。同时,眼界也影响着你未来的设计方向。它让你能够知道「山顶」在何处,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而对于你的人生来说,眼界决定格局,格局成就你的人生。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除了设计能力的精深以外,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有更宽广的眼界,去研究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只有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用设计更好的解决问题,让设计产生真正的价值。
2. 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指的是在你工作和生活中,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效率,甚至影响着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好的方式方法,能让你更高效、准确、轻松地完成一件事情。
因此,学习和掌握好的方式方法,将对你一生受用。它是一个非常强力的「Buff」,「加成」在你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无数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经过长时间积累以后,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并最终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
打个比方:很多设计师拿到需求后,通常马上「高效」地开始设计,花了2天时间(晚上还加了点班)完成作品,最终提交作品后发现需求方不满意。便一肚子委屈,向我诉苦需求方如何不懂设计、如何不可理喻。纵然你是比较用心的完成了作品,但你是否想过这其中的真正原因?错误的方式方法,会导致你的工作进入错误的方向,而你却无从得知并时常抱怨,最终走入死循环。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方式方法呢?这里分享一些我以前在广告公司出方案时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亲测可用,一稿过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明确需求:接到需求后,首先一定要明确需求。需求的背景是什么?目前遇到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听不懂的、不明白的点要当场追问(这也是专业性的体现之一)。同时,这个「追问」也是避免需求方可能某一方面自己还没想好,最终改需求的情况(这时候能够提升对你专业度的认可)。
确定方向:明确需求后,则需要确定设计的方向。大方向对了,基本上成功了一半。如果你是有经验的设计师,可以当场找出不同方向类似的案例,现场沟通方向。如果一时无法确定方向,则给自己留好一定的时间,约好下一次沟通方向的时间(几小时、一天后都行,时间不宜太长)。
方案产出:确定好方向之后,才是「动笔」的时间。这时候,你可以快速出几稿符合方向的设计方案(不宜太多,否则需求方容易选择困难),细节可以不用太深入,但需要是完整的方案,这样才能够看出最终效果。整个过程,你需要站在需求方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方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也是你阐述方案的依据)。如果项目比较重要,提交前最好能包装一下方案,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方案的呈现效果。
提交、阐述方案:这一步决定了你的方案是否被接受。除了形式美感上的阐述,还要站在需求方的角度阐述你的设计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并给出自己的推荐方案。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在需求方心中建立一个「专业」、「靠谱」的形象,这也将有助于需求方对于设计方案的认可。
确定方案,深入设计:需求方确定方案后,我们再开始深入设计,认真细致地刻画每一个细节。因为整个方案的大方向已经基本确定,所以你可以尽情地刻画你的方案。高质量完成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让这个方案成为你日后作品集中的一部分。
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项目,同时收获的还有一个优秀的作品和需求方的信任(这决定了你以后的口碑),这将对你以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长此以往,你的设计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底层的基础,它决定了你提升能力的速度,为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它将你的时间、努力、热情转化成你的能力,帮助你不断拓宽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一堆「高级」的作品和书籍,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你有目标、有方向、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将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其实也很酷。
每个人毕业后的起点都差不多,但在工作两三年后,就会逐渐拉开差距。我认识的许多优秀设计师,读的大学并不出众,甚至还有大学辍学的。相比于一些知名美院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起点要低很多。然而在工作三四年后,他们的设计水平却逐渐反超,甚至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而这其中,自学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有的同学会说:「我也喜欢学习,每天也很勤奋,但是却没有特别快的提升,为什么呢?」
问题就在于学习的方法上,倘若方法不对,学起来就会很累,长此以往,你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前面讲过一个观点,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式方法,学习也不例外。
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提升?
多去看看顶尖设计网站的优秀作品,提升自己的设计品味。只有当你有好的设计品味时,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最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Behance、Dribbble等设计网站上有很多顶尖的设计作品,这么宝贵的财富应该懂得去利用。Behance 侧重于全球设计界完整性优秀项目,除了学习作品本身外,你还可以学习作品的整体阐述思路,展现方式等。Dribbble 侧重于UI类的最新趋势风格,你可以学习最前沿的设计趋势和风格。
养成收集作品的习惯,建立自己的作品库(工具推荐用Eagle,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看作品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作品会让你感觉「wow,great!」,那么果断收藏起来。这将成为你灵感的源泉和学习的对象。在你空闲或者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打开作品库翻一翻,仔细品味好的作品。作品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学习?同时思考一下,这种效果我能做出来吗?
为了有计划地提升自己,与懒惰的我做斗争,制定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制定计划并不是随意的写上一个计划就完事了。你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兴趣,并将不同阶段的目标细分为可落地执行的计划,并脚踏实地地去执行。
明确个人定位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对于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什么都会对于设计师来说并不是好事情,你需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让自己更有价值,获得更高的薪水。
阶段性目标
确定了定位以后,就需要将你的长期目标确定为阶段性目标,有方向地侧重性学习。假如你的定位是创意营销设计师,那你可能要提升插画能力、海报能力、C4D等能力。这时候你就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需要,制定阶段性目标了。比如19年上半年这个阶段,将插画和海报作为针对性练习项目。而19年下半年,开始完整地学习C4D。这样你练习的每一项能力才会有足够地深度。
量化目标,制定计划
有了目标之后,一定要制定学习计划,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学习计划根据你的业余时间来制定,并且尽量让自己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计划。你可以将每天需要执行的计划写在一本本子上,每完成一项打一个勾。比如:阅读专业书籍30分钟;观赏优秀作品10分钟;完成一张App界面练习......这样你每次打勾都会感觉很充实。同时坚持一个月以后,可以将好的作品发到网站上,记录你的过程并与其他优秀设计师进行交流,或者邀请其他设计师来点评。
加拿大的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一万个小时理论,大概意思是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花一万小时的时间练习。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专家,但倘若你想达到一定的水平,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量很重要,但是练习方式方法同样重要。如果方向准确,方法得当,那么你的提升就会很快;反之,如果只是毫无目的的练习,也许十万个小时你也无法成为专家。
临摹阶段
看好的设计,收集好的作品,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寻找临摹素材。当你的经验无法支撑你独立完成作品时,临摹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在临摹时,要尽量保证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这样才能体会一些设计的细节,学习作者的一些技巧。如果遇到自己实现不了的效果,可以向原作者或者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提问,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半创作阶段
临摹到一定量以后,你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技能」,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尝试半创作阶段了。将这个「技能」,换一种形式、风格来表达,成为另一幅作品。这样你不仅可以巩固这个「技能」,还能锻炼自己的图形、排版、配色等能力,逐渐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创作阶段
当你坚持了足够多的半创作练习以后,你的技能和思路会逐渐打开,而你的灵感(看过的好作品、半创作的作品、平时的一些思考)也会在你脑海中积累。到达一个点以后,你会非常自然地开始希望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初心,持之以恒坚持练习,最终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第一次看到这类问题时,总觉得是个送分题。有进大厂的机会,这还用问我?当然要去。
然而,对于大多数刚毕业的同学来说,进大厂的机会并不多。我如果仅仅甩一句,「肯定是去大厂好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帮助并不大。
每个人的起点和情况不同,选择的范围也不一样。但不管你目前所处的是哪种情况,如果选择的策略得当,那么一手烂牌也能打出漂亮的牌局,最终你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1. 有机会进大厂
对于有能力进大厂的人来说,没什么好犹豫的,先进去再说。大厂一般拥有较为成熟的设计师成长体系,也有更多优秀的前辈可以交流,这对你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就算你进去后觉得不适合自己,那也不用急,积累一段时间的经验,然后再去寻找合适的公司。这样的话,至少你有比别人更好的履历,将来的选择面也会更宽。
2. 暂时进不了大厂
对于大多数刚毕业的同学来说,想进一些好的大厂是非常困难的。一是名额有限,通常视觉岗位的校招有限。其次是竞争太激烈了,视觉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本身就已经十分庞大,何况还有很多转行过来的同学。所以刚毕业不能进大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才是将烂牌(普通牌)打成好牌的关键。
3. 如何选择好公司?
对于设计师来说,毕业后第一家公司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公司并不是越大越好,而要去选择那些对你成长最有利的公司。满足以下几点,对于设计师来说算是不错的公司:
足够优秀的领导
你的第一任Boss,通常会成为毕业后的第一个导师。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帮助你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给你正确的设计观念,这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的发展速度。所以面试首先要考察的就是你的领导是否有足够的设计能力,若是能力过硬,同时又表示愿意带你(你的好学通常能够让领导非常愿你带你),那么选择这家公司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独立的设计部门
公司不用太大,但最好有独立的设计部门。这表示公司对于设计足够尊重和有要求,同时也能保证你输出的作品在专业层面上足够优秀,而这些作品也将成为你未来的宝贵财富。好的作品是你一生的财富,也可以帮助你进入更好的公司。很多设计师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一直无法进入更好的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作品不够优秀。新人设计师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导致对作品的要求不够,最终难以跨入更好的水准。
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虽然你可以在公司学习到很多东西,但业余时间的学习提升至关重要。公司的业务和设计方向往往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的职业生涯是可以自己规划,并一步一步去实现的。这一点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将烂牌打好的关键。我认识的许多优秀设计师,起点相比于你们来说还要低很多(高中毕业、转行、非科班等等),正是靠着业余时间的提升,最终成为了业内顶尖的设计师。
4. 慎重考虑的情况
对于疯狂加班的公司,慎重选择。首先,你要考虑加班的强度是否能适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倘若因为工作导致身体变差,是非常不划算的。其次,个人的学习时间对于年轻人非常重要,倘若工作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你将会失去很多自我提升的机会。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对于这个问题,还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从大学创立工作室开始,我便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从印刷到包装设计,然后到上海开始从事品牌设计,之后逐渐接触到Web设计并开始自学UI设计,而后又进入互联网创业公司,负责整体品牌和App产品设计。最后接受邀请,进入网易UEDC负责视觉设计的工作。
整个转换的过程,虽然中间也有迷茫,但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虽然设计的方向不同,但核心的设计能力是相通的。而之后我在圈内接触到的优秀设计师中,也有很大的比例之前是从事传统设计方向的。可见「设计相通论」这个观点是可验证的,也是一个普遍可行的方向。
虽然核心设计能力是相通的,但因为行业性质的本质不同,两者依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互联网设计这个大的范畴中,不同职位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区别。
下面,我就根据不同的职位,简单分析一下主要工作内容和差异,以及在「转换」过程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1. 创意设计师方向
工作概述:这个方向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叫法,如推广设计师、运营设计师等职称。主要是指从事视觉创意、品牌设计、推广运营等非产品类的视觉项目。这类设计师的工作方向,基本上传统行业也存在,所以差别不算大,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会将部分工作外包给传统广告公司。
主要差异: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形式会存在差异(比如从印刷品到屏幕)。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设计在风格上不受约束,更为自由和开放,所以需要你的设计更「炸裂」更多变一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差异点都相对容易克服,所以也会更容易转换一些。
2. UI设计师方向
工作概述:用户界面设计师,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方向。这类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包括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其他线上页面设计。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每个公司都会对这个职位要求更为多元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UI设计。
主要差异:因为UI设计是互联网出现后才逐渐出现的职位,所以在传统设计行业接触比较少。与传统设计最大的区别是,UI设计最终是为数字产品以及背后的用户服务的,所以设计师除了视觉方面的考量外,还需要考量产品的使用场景、用户体验、交互方式等因素。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则需要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规范、页面适应性、前端实现规则有全面的了解。
学习建议:前期建议先看一些用户体验/UI/交互等书籍,这样能够对行业和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学习基础的UI设计课程,练习时最好先学习最新的规范,并在练习过程中遵守设计规范。在基础课程结束后,保持持续练习和提升,最终让自己的能力能够符合UI设计师的职位要求。
3. 产品设计师/体验设计师方向
工作概述:产品设计师这个职位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会更加专业和全面,所以产品设计师这个方向的需求会逐渐增长。你可以将这类设计师大概理解为我们俗称的「全链路设计师」,需要对产品设计的每个链路都有着充分的认知。这类设计师需要了解商业思维,参与和把控设计的每个环节,让设计更紧密地贴合产品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的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学习建议:这个方向的设计师,虽然要求全面的设计能力,但依然需要某个方面的能力足够精深。所以对于想要在这个方向发展的设计师来说,首先要精通目前所在的领域(比如视觉方向或者交互方向),并同时在项目中注意积累和横向学习,拓宽自己的边界,逐渐让自己成为能力全面的「T」型人才。
经常会收到一些同学的作品集,让我帮忙看看,提一些建议。对于每一份作品集,我都仔细浏览,从客观角度去评价其中的一些可优化空间。虽然绝大多数同学的作品集都做的非常认真,然而却很少有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理解作品集的本质是什么,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做好作品集了。
1. 作品集是什么?
所谓作品集,并不仅仅只是「作品的合集」,它更是一门展示的艺术。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让「观众」对你感兴趣并认可你的能力,最终按下「通过」键。
因此,在作品集的制作过程中,你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关注「观众」观看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你有能力,如何让他人了解你?你要展示哪些内容?展示的顺序、节奏应当如何?这些都是需要反复去思考、调整的地方。
2. 作品集的形式
关于作品集的形式,以我收到过的作品集来看,实在是五花八门。有的将所有图片打包在一个文件夹,有的做成一张10000px长图的,或是直接甩个链接的等等。
在这几种方式中,文件包形式最为草率,毫无重点,每次打开都不知道从何看起。每次观看这种作品集,都有想直接丢进垃圾桶的冲动,因此我最不推荐这种形式。长图形式,虽然便于网上浏览,但在实际打开时观看体验并不好。特别是一些 hr 的电脑配置并不高,打开后还要放大,并且用鼠标拖到最上面开始观看。而甩个链接的,如果你是个Behance大佬,那么还算OK,但仍稍显随意。但如果你的线上作品比较一般,那就会令人感觉既无实力,又无诚意了。
相较于前面几种形式,我更推荐以PDF作为作品集的呈现方式。
而在PDF形式的作品集中,我最为推荐以1920x1080尺寸的PPT形式展示。即先用Keynote/PPT排好,并保存一份作为现场演示使用,而需要发送时再将文件转为PDF。为什么我会如此推荐这种形式呢?
第一,PPT形式的PDF适合所有的展示场景。1920x1080的尺寸让你能在任何屏幕完美展示:不管是网上浏览,还是线下电脑展示、投屏展示,甚至拿个iPad展示都行。
第二,相较于长图/文件包形式,PPT形式的PDF更显庄重和专业。从文件下载完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在对方心里留下了专业的印象,并因此对你的整个作品集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三,用PPT的形式作为作品集,更容易把控内容和节奏,突出作品重点和细节。同时,在做PPT的过程中,会倒逼你去理清整个作品集的展示思路,思考作品集所需要阐述的内容,也更有利于面试时现场展示的环节。
3. 作品集里放哪些作品?怎么放?
作品集内的作品选择,整体原则是「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挑选你最好的作品(通常也是你最擅长的项目)放在作品集的最前面。这部分的作品一定要足够出彩,因为这将是你给予「观众」的第一印象。如果你能够在这个阶段就抓住「观众」的眼球,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反之,如果前面的作品不够出彩,则很有可能导致作品集被直接关闭,最终失去后续的展示机会。
展现完你的主要能力和最好的作品以后,后续的作品则侧重展示你的全面能力。比如你擅长的是UI,那么后续可以展示你的品牌、Web、图标绘制、插画等能力。大部分好的公司,除了专业的精深外,会更倾向于能力全面的设计师。因此,全面的能力展示能够让你更有竞争力,在众多「专项」能力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
而最后一部分,可以展示你正在研究和练习的作品,突出你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每个公司都会喜欢好学的设计师,也更倾向于录取成长空间更大的「潜力股」。因此,学习能力的展示也会为你在最后赢得不少的加分。
4. 作品的包装
作品的包装能够更直观地展示作品,提升作品的精致程度,但需要掌握分寸,不宜过度。比如在UI作品中,几个重点的页面可以用 Mockups 包装一下,尽量选择不影响内容展示的模版,避免花里胡哨,影响内容的展示模版。并附上详细的说明,阐述页面的逻辑以及你的设计思路。而一些相对普通的页面,只需要加一些简单样式,比如圆角、投影,让页面精致一些,平铺展示即可。
5. 一份干净大气的简历
大多数同学会将简历做到作品集里,看似认真细致,但意义并不大,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
而最为稳妥,也是最推荐的形式,则是将简历和作品集分成两个文件——Word版的简历和PDF作品集。想象一下,hr 面对海量的邮件,需要快速阅读、快速筛选。如果你的PDF文件太大,下载缓慢,很可能无法进入筛选阶段直接被Pass。而Word能够清晰地展示信息,方便复制和保存信息,极大方便了 hr 的工作。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
简洁干净的Word简历,加上简洁清晰的文字描述,赏心悦目的同时,清晰准确地传递你的个人信息,让hr能够快速认识你。再加上你精美的作品集,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面试机会,并最终获得满意的offer。
很多同学刚毕业,就准备把所有的软件都学习一遍。PS、Sketch、AI、AE、Principle、C4D、Pr、Axure等等一堆软件,列个表,报个班,然后开始勤奋地学习。虽然对于设计师来说,学习软件确实是必要的,但切勿本末倒置。软件只是工具,而设计能力才是主要竞争力。你思考的顺序应当是: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形式,然后才是用软件去实现。
1. 软件学习的技巧
如何学习软件呢?我比较倾向于在实践中学习,即不强行学软件。当你想用这个软件做项目或练习时,边做边学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你不会花太多时间在暂时用不到的软件上;二来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奇高,你会发现,在做几个练习的同时,软件的基本功能也就掌握了。
2. 学哪些软件
要学哪些软件呢?细分的方向不同,则优先级不同。
UI设计师方向:Sketch优先级最高,如果没Mac的话,XD目前也不错。PS最好会,Sketch的视觉效果有限,如果做一些需要视觉表现力较强的活动页的话,还是得用PS。动效软件Sketch搭配Principle是最简单的,但你如果对动效要求高,可以学AE。其他的话,Axure、AI、C4D看个人需要学习。
创意/推广设计师方向:PS+AI黄金组合,C4D最好会,因为入门简单,且表现力强。而AE可以配合PS做一些动态的推广页面,可选择学习。Sketch的话,最好也能学一学。
产品设计师方向:Sketch+Axure/XD(产品交互能力)优先级最高,PPT/Keynote能力也很重要,PS最好会,其他软件感兴趣的就学学,技多不压身。
非科班毕业生,起点一定比科班毕业生低吗?老实来说,起点会相对低一些,但总体上来说差距并不大。就像万米长跑一样,前面的几十米优势,其实对于整个长跑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科班与否,并不是决定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只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可以在工作中逐渐弥补赶上的,甚至可以在未来超过那些顶尖的科班毕业生。
1. 科班的实力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己知彼,科班学生的战斗力情况如何?我大概分析一下中国「科班」的具体情况。中国的美术科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梯队。
科班第一梯队
组成部分:国美+央美(王者段位)是顶尖美院,外加十余个美术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大师+钻五以上段位),组成了「科班」第一梯队。
能力概况:这一梯队的美术生专业成绩优异、美术天赋和修养很高,如果想要从事设计行业的话,会拥有一个非常高的初始战斗力和潜力。如果这部分同学想要往设计方向发展,并深入专研的话,是非常有可能成为顶级设计师的。
容易存在的问题:但在这些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格局甚高,思想前卫,不太喜欢被设计学束缚,因此在之后真正从事设计的很少。而就算打算从事设计行业的,大部分同学在大学中也是忙于做课题,对实际案例接触较少,导致刚毕业后技能和思维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科班第二梯队
组成部分:除了第一梯队以外的其他美术/包含美术学科的院校(钻五-青铜),组成了庞大的第二梯队。
能力概况:这一梯队的美术生专业成绩跨度比较大,有专业能力优秀的因为种种原因没进入第一梯队的(少数),也有学了两三个月美术就考入大学了(数量庞大)。因此,这个区间的同学平均实力会稍差一些,甚至有大部分同学的专业水平与常人无太大差别。
容易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大部分二三流设计院校中,其实是无法学到太多专业知识的(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设计方面,也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在专业提升上。因此,大部分同学(80%或更高)在毕业时就只剩下纸面战力(美术类文凭)了。
2. 放平心态,后来者亦可居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概能了解科班学生的整体能力状况。可以发现,因为教育环境、氛围等各方面原因,其实绝大多数科班毕业生在毕业时专业能力并不出色,甚至很多人与我们的差距甚微。而这部分庞大的科班毕业生,恰恰是在职场上与我们直接竞争的那部分人,也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这些科班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大多非常浅层且零碎的,因而知识点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出来。但因为他们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是科班毕业生,通常对基础理论不够重视,因此容易固步自封,难以提升。
因此,在心态上我们是更轻松的,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有时候从零开始反而是一种优势。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抱着谦逊、认真的态度,沉下心来,在业余时间系统完整地学习理论知识,再辅以练习和实际工作去实践这些知识,这种效果要比学校里学习要好上百倍,而你的进步速度也会比他们要快很多。以这种态度持之以恒,相信在一年之内,你能够超越大部分的科班毕业生。
好的心态,加上正确的方法,后来居上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从中国大学的整体教育体制来看,艺术生在大学时期是比较难真正提升设计能力的。有些人可能忙着参加杂七杂八的课程,有些人可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从而导致毕业时基础较差,因此在毕业后很慌,感觉已经无法挽回,自暴自弃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你只是进入了一所更大的学校。中国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是在「社会大学」里才得到学习和提升的。因此,基础较差并不是一个问题,第一份工作很烂、很普通也没有关系。只要调整好心态,在工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你依然可以在「社会大学」中名列前茅。
1. 自修平面基础
首先,我建议在业余时间将平面基础都先自学一遍。这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略,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你今后要从事什么设计方向,平面设计都是你的核心能力。就像你学功夫一样,无论什么门派的什么招式,都需要有深厚的内功,才能让你的招式发挥出最强的力量。而平面设计便是所有设计的内功。
虽然大家可能在大一大二时曾学习平面基础,但在毕业时大部分都已经遗忘。而且学习的教材一般也都是普通的通用教材,学得通常不够深入。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阅读高品质的书籍,完整地学习平面基础理论,除了巩固学习以外,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要学习的书籍,我已经罗列在下面的章节了,大家可以分阶段阅读。
2. 学习中配合基础练习
看平面设计书籍的同时,一定要配合进行练习,让平面知识真正成为你的功底。比如一些最基础的点线面、黑白灰练习,版式练习等,都可以用简单的图形练一练。很多练习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能在日后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我在大学时,曾经阅读了很多的国内外平面设计书籍,并配合做了大量的基础练习。许多基础的点线面原理,虽然非常简单质朴,但却非常实用。时至今日,我仍然会在很多复杂的设计中使用这些简单的技法。
3. 临摹案例,分析技法运用
前面讲到,多看、多收集、多练。而看和练的过程,则需要你去好好研究和品味。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技法?运用了哪些平面的基础原理?比如点线面原理、对比、排列、节奏感、呼吸感等。你要学的,就是这些知识点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方式。
当你能够分析出作品中运用的技法、知识点以后,你再去临摹,那么学习到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临摹的同时,用心地去体会这些知识点运用的过程,你就会慢慢将这些知识点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设计素养。
4. 在工作中运用技法
所有的学习和练习,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你的实践能力,让你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在平时的项目中,实现设计的价值。因此,除了业余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外,要有意识地将练习的知识点带入工作中。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细节,一点一点去积累、去实践,你会逐渐发现这些知识点的真正价值。
5. 阅读更高层次的书籍
从公司层面来说,以积极、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当下的工作,这是你作为员工需要做到的职责。但对于你的人生来说,你需要看得更远一些。你的设计生涯,你的人生,最终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层次,都需要你去认真思考。
你的理想,你的愿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你当下的每一个行动。你想要成为顶尖的设计师,你就会把自己当成顶尖设计师,认真把控每个作品的整体调性,对每个细节更精益求精。每个人都不是突然变强的,而是一步一步变成了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但首先,是你要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多去看一些层次更高的书籍,能够提升你的眼界、见识。而这种见识影响着你的想法,并最终影响你当下的每个行为。在这里,我引用撒切尔夫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决定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每当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时,我总会先推荐一些平面设计的书籍,其次是设计理论的书籍,最后才是UI、品牌、交互等某一领域的书籍。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认为平面是非常基础的东西,觉得没什么必要学习,于是很迫切地叫我推荐一些UI方面的书籍。
为什么我会以这种顺序来推荐呢?
因为对于所有的设计类型来说,平面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设计理论则关乎你的设计思维,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理解为设计之「道」。而品牌设计、广告设计、UI设计这些设计的分类,则属于不同派系的「术」。「道」决定了「术」的深度,你的「道」越是深厚,你的「术」能够发挥的威力就越大。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的平面和理论基础足够深厚,那么做什么设计都能做的很好。如果你的基础不够,那么在设计上就很难达到非常高的水准。
如果你能理解以上的观点,那么再去有选择性的看书也不迟。下面推荐一下书籍:
平面基础
- 《版式设计原理》- [日] 佐佐木刚士
-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美] 罗宾·威廉姆斯
- 《美国视觉设计学院从书:设计元素.平面设计样式》- [美] 蒂莫西·萨马拉
-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瑞士]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 《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版式设计原理与应用》 - [美] 麦克韦德(John McWade)
- 《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版式设计》 - [英] 加文·安布罗斯(Gavin)
- 《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图形设计》 - [英] 加文·安布罗斯(Gavin)
- 《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色彩设计》 - [英] 加文·安布罗斯(Gavin
- 《配色设计原理》- [日] 奥伯斯科编辑波
字体设计
- 《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 - [挪] 拉斯·缪勒
- 《汉字:汉字设计与应用》- Viction Workshop
-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左佐
- 《字体设计的规则与艺术》- [英] 程
- 《西文字体》- [日] 小林章
设计理论
- 《设计中的设计》- [日] 原研哉
- 《设计的觉醒》- [日] 田中一光
- 《深泽直人》- [日] 深泽直人
- 《为什么设计》- [日] 原研哉、[日] 阿部雅世
- 《设计心理学》- [美] 唐纳德· A · 诺曼
- 《平面设计师创意指南》 - [美] 马克·奥达赫
用户体验/UI/交互
- 《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美] 艾伦·库伯
-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美] Josh Clark
- 《以匠心,致设计》- 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 《方寸有度》- 百度移动用户体验部
- 《腾讯网UED体验设计之旅》- 任婕等
- 《设计师+》- 原雪梅
其他书籍推荐
- 《史蒂夫·乔布斯传》- [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
- 《品牌大师:塑造成功品牌的20条法则》- [美] 戴维·阿克
- 《匠人如神》- [日] 本田宗一郎
- 《经济学原理》- [英]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 《见识》- 吴军
- 《好好说话》 - 马东出品
设计是什么?这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我曾反复思索,并试图从不同的领域去寻找答案。
2018年,素有「东方设计奥斯卡奖」之称的日本 G-Mark 设计奖,将大奖颁给了一个日本寺庙的住持——松岛靖朗。他的「作品」《寺庙零食俱乐部》,将来自于民间馈赠的糕点与水果收集起来,转赠给甚至连日常饮食都难以负担的单亲家庭。
他的「设计」战胜了包括索尼、佳能、富士、小米、弘基在内的数千件设计作品。他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了「寺庙零食俱乐部」这一实体,通过这个「实体」、「作品」,巧妙地解决了社会问题。一经推行,「寺庙零食俱乐部」便得到了人们积极地支持与响应。目前,已经有975所寺庙和392个地方团体加入了该项目。
在大家通常的思维中,这好像并不算设计。但是,这才是设计啊。
当你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一个问题」时,你就已经在设计了!
而所谓的不同的设计方式,也仅仅只是你在不同领域中去解决不同问题罢了,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建筑设计解决人在环境中的居住问题;工业设计解决产品与人工具的使用问题;服装设计解决人的着装问题…...而设计的作品,便是由解决问题的方式「凝结」而成的「实体」。
打个比方,杯子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喝水问题,进而逐渐形成杯子的形态,作为水的容器方便人去饮用。但杯子的形状,一定要设计成杯子这样吗?杯子和碗如何做定义(见下图)?
如果你思考的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杯子」,那么你就会被束缚在「杯子」这个框架中,难以突破现有形态。
而当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再去思考时,会发生什么?你思考的内容就会变成「如何设计一个装水的容器」,进而产生了一系列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你会从问题的本质去思考解决方式,最终突破「杯子」这一框架,探索更多的设计可能。
因此,不要将你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设计的表象」之中,而要去思考其背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你的UI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使用产品,通过产品解决自己的问题。你的推广海报,不是为了「炫酷」、「炸裂」,而是为了准确传递商业信息,促进商业增长……
你思考的维度越高,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而你就越有价值。
不要因为职位而去限制你做的事情。并不是你的职位决定了你做什么事情,而是你想做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平面设计师可以思考品牌、营销策略,UI设计师亦可以去思考产品策略、商业策略。逐渐的,你会突破所谓的「职位」,进入更高的层级。你可以成为资深广告人、品牌大师、营销专家、产品设计专家,甚至是拥有极高设计修养的企业家(比如乔布斯),让设计赋予商业、产品更多价值。
你想去哪里,你的未来就会在那里。
欢迎关注作者「设计剑道」的微信公众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57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21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