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自我总结又开始了,今年想说的事情很多,但很多事情不能说而且也不知道怎么说,所以为了写好这一篇年度总结,我看回过往 5 年的年度总结,看完后感想还是挺多的。今年的感悟我想结合过去的 5 年总结来谈,今年的关键词是“新的对手”、“新的视角”、“新的机会”和“三十而立”。

新的对手

去年我加入了华为 2012 人机交互实验室,随着一年的发展,我们实验室成员在不断增加,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我的工作环境:一,我们部门拥有博士学位以上的同事比例在逐渐增加,在我的认知里,这应该是国内企业中,包含设计师在内学历水平最高的团队。二,现在的应届生和实习生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其中我们正在实习的博士生比例也在逐渐提升。客观来说,能去到一个强大的团队工作是一件好事情,但主观来说,尤其对于自驱力比较强但刚满 30 岁的我来说,我觉得这些学历远高于我的同事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后浪们都是我“新的对手”,但对手竟然这么多这有点超出我的预期。

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综合能力和天赋还是挺优秀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在专业能力上超越身边的同事并不是什么难事,现在跟一群博士一起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正在看《斗破苍穹》小说一样,原来斗皇强者不是战斗力的极限,后面还有斗宗、斗尊甚至斗帝,在现实生活中专业能力究竟有没有天花板?这答案估计是没有的。为什么要把身边的同事当做对手?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很容易激发我的危机感和挑战欲望,同时他们也是我学习和尊重的对象,我希望在华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新的视角

如果要将“博士”比喻成“斗皇强者”,那么自己如何也成为一名“斗皇强者”?如果现在去读个博士学位,最快也要 5 年时间才能成为博士(出国读一个硕博连读),这并不是我想走上的道路。如何另辟蹊径成为“斗皇强者”甚至成为一名“斗宗”?我觉得首先要了解博士的特点:

博士在学习期间培养出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挺强的,我是否具备这两点我是半信半疑的。半信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都还行,是有上升的空间,但我觉得“逻辑”约等于“理性”,“理性”和“感性”就像一个天平上的两端,越理性意味着感性部分会越来越低,我认为一名只有理性没有感性的设计师是不懂用户、做不好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我是具备的,但是动手能力我认为欠缺的。虽然我觉得没有必要设定目标成为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一样的优秀人才,但是具备像他一样的动手能力是必要的,因此以最近我又开始了一年一个项目的计划,这次我会一个人做一个比较有趣的硬件,到时做完会分享出来。所以我认为,如何锻炼自己逻辑能力的同时但不丢失自己感性的部分,快速培养自己软硬件开发的能力是成为一名很另类的设计师的前提,这跟我第二年写的总结里提到的“设计创客”很相似。

一位博士有着某个细分领域的优秀专业能力,但有些专业能力不是纯靠学术就能获取的,例如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我一直觉得交互设计更看重天赋和综合能力,同时熟悉业务和拥有同理心,这些都是要靠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设计师不能靠某个细分领域很强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工作了 6 年的我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此期间我拥有的不同领域的业务经验是我的优势,但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仍不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是我的缺点。

在看问题的视角上,研究和工程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研究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而工程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工程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实战获得,但研究能力我认为在工作中获取就挺难的,因为绝大部分公司为了快速迭代导致没有时间研究问题,第二是即使别人把问题研究出来了,自己也可以把别人的解决方案模仿甚至“借鉴”过来,第三身边没有可以一起做研究、一起看论文、一起讨论的同事,导致很多企业缺乏做研究的土壤。我国近年来经常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如果我们想获得更持久的进步,如何发现、解决问题是关键。这一年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交互设计师在这么多互联网职业中最应该获得研究能力。为什么?交互设计师算是互联网工作中最轻松的职业,但也是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角色,因为他们能直接影响产品效益和用户体验。如果交互设计师们能在设计之余抽空学习如何做研究,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团队都有着莫大的好处,这也是工作六年后的我最新、最重要的体会。

结合 1、2、3 点,博士有着很不错的系统思维能力,这是需要人通过大量的磨炼才能形成的思维能力。幸好我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项目和实战经历获得了较好的系统思维能力,加上写过两本书让我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系统化整理我的知识,如果精进我的系统思维能力是我未来的目标和成长重点。

新的机会

我现在做的事情挺有趣的,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无法讲述我现在做的项目是有多么有趣,但我可以引用我们的招聘模板,我们人机交互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主要涵盖智能座舱、跨设备交互、空间交互、情感计算、多模交互等领域,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提前研究和探索未来 3 年可能存在的方向并牵引相关技术落地。在工作中如何识别出一个新的机会并推动落地,这是我在华为工作期间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华为工作期间获得最大的一笔财富。探索前沿肯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虽然失败乃成功之母,而且我们允许失败,但这不能成为借口,在这里我简单谈一下我的工作心得:

识别新的机会需要你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一直觉得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挺强的,但无法总结出什么有用的方法论。想象力我觉得属于天赋的其中一种,这个真的因人而异,跟你是小学生还是博士没什么关系,说不定小学生更能异想天开,所以如何超越博士可以从想象力开始。创造力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有关,如果一个人只会光想不懂动手,那就真的只是异想天开,所以为什么我很在意自己一个人做项目,也有一部分原因在这。

值不值得动手是一定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没必要浪费过多时间在没必要的项目上。在没进华为前,我要做一个项目会这么思考这个问题:第一,这个项目我量力而行就能完成的;第二是这个项目没人做过的;第三是这个项目对自己或者对社会有意义的。进了华为后,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发生了以下变化:第一,做这个事情对能不能构建技术壁垒?第二,做这个事情如何论证对于用户的价值以及背后的商业价值?第三,我们团队做这事情的优势和劣势在哪?读到这里的读者不要轻视这几十个字的难度,找到这几个问题形成的答案我觉得比写一篇含金量极高的论文还难,因为这些答案能帮你论证出你或者你的项目竞争力在哪。

我认为再过 1-2 年,新的创业风口会再次出现。为什么是未来 1-2 年?有一部分原因是直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央行在 11 年-12 年放了一次水,后续我们看到各种创业机会和浪潮;2020 年央行又放了一次水,而且今年“十四五”规划已经出来,后续新基建需要各种试错,所以提前做好准备和识别正确的机会我认为是逃离内卷的必要条件。

三十而立

前两个月我度过了 30 岁的生日,30 岁对于我来说是陌生和紧张的,我真心觉得“三十而立”在我国是一个很可笑的词。之前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报道说外国人在 30 岁左右逐步进入事业的正规,在我国互联网民工 30 岁就开始焦虑未来即将失业的事情。这现象我认为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我国内卷现象很严重;二,现在大家做的事情同质化严重而且含金量不高,很容易被下一波员工取代。

所以如果不想被人卷,就应该自己卷自己,例如构建别人难以取代的能力,同时被别人认可,这样才能构建自己的壁垒和竞争力的。下面我拿自己为例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刚工作的时候我就建立了公众号,公众号名字就是我的真人名字-薛志荣。其实用自己名字作为公众号品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大家对薛志荣这个人是不感兴趣的,大家感兴趣的是“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大厂经历”。一开始我纯粹就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心得,所以公众号叫什么我都觉得无所谓,但后面越来越发现一开始走的道路是对的,因为个人品牌对于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它能成为你的护城河之一,这也是我相比其他博士拥有的优势之一:在他们拼命读书做研究的时候,我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拥有了上万读者的关注量。

追求关注量是每一位自媒体的根本诉求,但由于“懒惰”,我对于自己的定位一开始就不是做一名自媒体,我纯粹就是为了分享一些自己高质量的学习和工作心得,这也是我做过正确的选择之一。为什么?如果追求关注量,我应该每天写面试心得、大厂经历,这些是小白用户,也是读者量最大的群体最想看到的内容。由于我对于“用户增长”没有很强烈的诉求,还有我不屑写一些大家都会写的内容,关键是我写公众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做好向上管理。什么是向上管理?我写公众号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让更多的大佬赏识到我,这才是菜鸟能平步青云的途径之一。虽然我现在还没做到,但由于一开始就奔着高质量,跟别人不一样的文章去写,我才逐渐构建了扎实的基础,以及让各个出版社留意到我。

本科工作两年半后,清华、北大、邮电、电子工业等出版社陆续联系我写人工智能的书,按正常人的思维来说,这应该拒绝,因为自己能力还不够。为什么我当时快速答应了,主要原因是我“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第一,写书前我已经写过好几万字的内容,写书算是舒适区外一点点的挑战,并不是很难;第二,当时我看准了人工智能和设计结合的领域,是因为当时人工智能很火,这领域没有相关的书籍;第三,写书前我就读过好几百本书,我知道一本好书大概是什么样,其实就是例子+理论,但不能太深奥,因为太深奥的书卖不出去,所以领域第一本书需要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这意味着这本书需要的是广度和深度结合,但广度为主;第四,由于人工智能当时刚起步,市面上看不到更多的相关案例和理论;第五,国内拥有技术背景的设计师很少,能想到写这方面的书的设计师更少,关键是我当时猜到有个人肯定会写,但因为我觉得他写得肯定不怎么样,所以结合以上 5 点,我脑海里快速得出了一个结论:赶紧写。《AI 改变设计》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跟人工智能和设计相关的书籍,这是我很早之前就知道的结论,最近看了一下国外亚马逊和 Libgen,原来国外第一本相关书籍在 2020 年出版的,所以我写的书算是业界第一本跟 AI&UX 相关的书籍。我一直觉得“行业第一本”比“销量第一”这个标签更重要,因为第一本是刻在时间上不会变的,而销量是会随时被其他书籍取代的。最近和前编辑聊了一下,我一直觉得自己写的书销量不怎么样,原来我的书籍销量已经比当年写设计相关书籍的独立作者高了 60%左右,听到这个数字我是挺开心的。

如果看过我以前内容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又写了一本书,新写的书是跟多模交互设计相关,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本跟多模交互设计相关的书籍,因为这本书还在编辑那整理,今年内应该能出版,但不排除中间有其他人出版了相关书籍。这本书是我写过最痛苦的书籍没有之一,因为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科普和工具相结合的书籍,我前前后后大改了 4 次,第一本书我花了 300 多天完成了书写和出版,而这本书我从 2020 年初写到了 2021 年 4 月份,虽然中间有段时间太忙没写,但这不能成为理由。为什么写第二本书?因为当时就想写这方面的内容,同时我觉得 30 岁前能写完两本书的设计师几乎没有,所以我就立志在 30 岁前一定写完两本书,还好完成了。其实能在 30 岁以前写三本业界第一本的书的设计师在国内应该是没有的,所以我的真实目标是在 30 岁以前,也就是 31 岁前写完 3 本,我第三本书是跟设计&技术相关的内容,希望明年的总结能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工作 6 年内我平均睡眠时间在 6 小时左右,期间看过三百本书左右,在前 3 年我每年都会开发一个应用,虽然中间两年停下来了,最近我又重新捡起来了。

以上就是我在业余时间怎么内卷自己,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不过因为这样,也导致我在 20 岁期间错过了很多东西,例如陪伴家人、谈恋爱、到外面看看等等,这都是我年轻时期最大的遗憾,在新的十年里这些事情我要逐一补回来。同时我对自己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有责任、对行业甚至社会有贡献的设计师,我要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小小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设计师培学会如何做研究;还有利用自己的人脉构建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叫“DESIGNERO”,也就是我公众号这几年一直使用的头像。

“DESIGNERO”这个词源自于漫威的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它由“DESIGN”和“ERO”组成,“ERO”在西班牙语属于职业名称的后缀,但这个词究竟怎么读我觉得需要发挥一下想象力。DESIGNERO 就跟复仇者联盟一样,每一位都是组织的核心成员,但不需要过多的参与者,成员应该在 7 位左右,中间允许退出和加入新的成员。DESIGNERO 在前期会定期阅读并总结前沿论文,从而相互提升每个成员的研究和学习能力,同时部分精华总结会共享给业界来影响和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学会如何做研究。如果自认为能力不错以及坚持学习的读者对这事情感兴趣,可以加我微信沟通具体事项。三十而立,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在这里我想送给自己和各位读者两句话,分别是蜘蛛侠里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以及张艺兴说过的“越努力,越幸运”。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薛志荣」

如何尽可能脱离内卷?工作六年后我的工作感悟

收藏 51
点赞 24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