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说,「中国故事不是说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国人讲的故事。我用我的视野和价值观,来看你,我甚至比你理解的还深刻。」故事,正在成为电影、游戏、数字产品当中的重要内核。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时代和机遇不可或缺,无数动画人的努力必不可少,但是故事的视野和内核更是重中之重。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故事,更是中国视野下的叙事,这很重要。这座中国影史上的里程碑并不只是电影的成功,同样是故事的成功。
我们在同一个叙事之下,协同共鸣。所以,今天翻出这篇关于叙事和设计的老文,人类的文明很多时候是想象和叙事的共同体,电影如此,游戏如此,数字产品同样如此。 因此,故事,很重要。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为下一代树立了愿景、价值观和议程。」——史蒂夫·乔布斯
当我在社交聚会上遇到别人并被问及职业时,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比用「B2B SaaS 公司的产品经理」作为自我介绍开场白更能让对话顺畅。事实上,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确实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在与每个人交流时都需要不断讲故事。
- 向工程师讲述故事,以打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
- 通过营销故事向潜在客户传递引人入胜的信息。
- 向顾客讲述故事,激励他们去追求目标。
- 向高管和董事会讲述故事,以证明产品投资的投资回报率。
擅长讲故事正是某些产品经理、营销人员和设计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原因……而其他很多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艾玛·科茨在皮克斯工作期间,曾在推特发布一系列讲故事的基本技巧。这些技巧后来被称为「皮克斯讲故事的22条规则」。她分享了来自我们这代最伟大故事工厂的宝贵经验。
艾玛在皮克斯的所学所感,启发我反思自己作为产品人员和故事讲述者的经历。在过去几十年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我讲过许多结构糟糕的故事,也学会了如何讲好故事。我见证过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何通过故事让客户满意,也见过没有故事支撑的功能,最终无人问津的局面。
这里我消化了艾玛提出的相关规则,并重新精炼出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七个讲故事的习惯。
我们运用用户故事、场景叙述、故事板和旅程地图等技术。我们很好地描绘了用户与特定产品功能交互时发生的情况。然而,我们经常规定应该构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但是相应的,忽略了根本的目的。
这个故事的潜在信息是什么?就像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所说:「人们不想买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想要四分之一英寸的孔。」问问自己:我是在规定钻头的特性吗?还是在解释用户如何钻孔?而非阐明用户为什么需要在墙上打孔。
在开始撰写故事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以及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艾玛的话来说:
规则14——故事的核心问题:为何必须由「你」来讲这个故事?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在好故事里,同情和钦佩源自看到某人面对困难时经历的挣扎。如果不分享主角(我们的最终用户)面临的困境,观众(工程师)就不会产生足够同情,也不会付出额外努力解决问题。艾玛提醒我们,人类天生就喜欢优秀的弱者故事:
规则1——角色胜过情节:观众更欣赏角色为目标的努力,而非简单的成功或失败。
每个人都想为英雄加油。给我一个理由,为什么应该关心故事中的英雄角色,你又为什么希望她达成目标?如果她不能通过我们的产品达成目标,最终会发生什么?
你可能拥有完美的用户角色模板,甚至记录了他们的名字和眼睛颜色!但这些细节只会制造无聊故事中的扁平化的角色。如果让用户成功完成任务是最终目标,那么是什么让你在阅读角色描述时,开始真正关心他们?
如果故事里的英雄无法克服困难,她会失去什么?会丢掉工作吗?项目会失败吗?会损失数百万美元吗?艾玛建议我们在构建故事时,必须考虑失败的可能性:
规则16——赌注与风险:角色失败会失去什么?高风险会增强故事张力。
故事中的每个场景都需要可信。我们都听过充斥荒谬情节的故事,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英雄的关心。
如果我们的故事缺乏可信度,就会失去受众——无论是用户的目标、风险还是他们克服障碍的过程,都必须可信。与其让开发工程师被动地接受产品验收的高标准,不如借助好故事,让他们主动支持英雄,也就是我们的用户。
规则15——换位思考,代入角色体验:如果你身处故事世界,你的真实感受会如何?
每个故事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好故事的中间部分结构清晰。就像精彩演讲那样,讲述产品功能时采用「讲述-展示-讲述」结构更有效:先说明即将发生什么,展示你是如何理解用户的需求;接着演示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结果;最后解释为什么要关心这个结果。如果目标未达成,又会有什么后果。
「讲述-展示-讲述」的方法常用于售前演示,也适用于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设计。要将其提升到皮克斯水准,我们可以应用艾玛推荐的 Kenn Adam 故事框架:
规则4——故事结构的万能公式
「从前有个____,每天____,直到有一天____,正是因此____,最终____。」
可汗学院关于这种叙事方式,专门开设过课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证明这种叙事结构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对于购买产品的人而言,维持现状的痛苦必须大于改变的痛苦。在这个框架中:「每天」是现状,「有一天」是打破平衡的事件,「因此」陈述的是通过采用这一产品获得的好处,「最后」是长期价值的延伸。这种叙事格式实在是非常实用!
谁想听软件供应商重复相同的故事?你的故事又有何不同?你可能想要同样的「从此幸福生活」结局,但故事过程当中又有哪些创新?艾玛建议,不要害怕更迭,要做多次迭代:
规则12——第一直觉给你的想法可能是陈词滥调:否定首个出现的创意,深挖第二、第三层甚至更多层次迭代后的灵感。
规则7——先写结局:结局明确后,中间的故事发展会自然成型。
当所有事物都被准备就绪摆在眼前时,我们往往因为信息繁杂千头万绪,而不知道如何衡量,怎样抵达成功。做产品的时候,功能已构建好、交付、然后发布……那么接下来应该看什么?你的目标又是什么?预期的关键结果又是什么?倒过来,从结局开始规划,反而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这种方法提供了校准的基准,让我们在变化发生时,可以重新评估决策,并驱动我们去迭代故事,调整范围。
停止编写用户故事和验收标准的条目清单吧,停止演示功能和罗列优势声明。讲个好故事,你终将拥有充满激情的团队,他们会打造出客户喜爱的产品。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设计核心问答
已累计诞生 676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2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