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台湾的平面设计师,我们能想到的只有聂永真与王志弘了。今天再跟大家介绍一位:年仅33岁,却拥有12年工作资历与6年出版设计经验的平面设计师:彭星凯。他的作品优雅而富有哲学,温润却一针见血,连结作者与读者意识的彼端,让原本疏离的,产生共鸣,驯服每个素材,创造精准的视觉语言,完整商业目的同时,达到难得的个人性与精神价值。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获得荣誉

  • 德国iF传达设计奖
  • 海峡两岸十大最美图书
  • 台北书展金蝶奖
  • 2014年中国台湾出版设计大奖银奖及铜奖双料得主
  • 曾入选为《Shopping Design》2015年Best 100「最佳设计师」
  • 2017年「年度最佳设计」等奖项

设计师简介

彭星凯,1986年生于中国台湾省,15岁就开始接案起家(15岁还在网吧玩游戏的我着实惭愧),17岁踏足设计圈并成立工作室「空白地区」,从「什么都接」到如今「坚持不改稿」,从执着于追求完美,到如今可以放下执著。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上初中时,彭星凯就非常喜欢画图,他自称:因家境不太好,上了高中后便选了一个可以通过画图来赚钱的兼职。并在当时中国台湾刚兴起的人力银行,与设计师入口网站「黑秀网」接案。当时的他,只要有工作委托,马上就会接下来,可谓是:来者不拒,给钱就干。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高三时,他夺得了「学生美展」设计类的第一名。这个奖项,给了没自信、又不认同自己的彭星凯莫大的鼓励。他说: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有做设计的能力。这使得他更加坚定的要走设计这条道路。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成名之后,找他做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回应客户的期待与信任,彭星凯严格把控作品的质量,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他回忆说:曾做过一本诗集《镇痛》,因为感冒没去印刷厂,收到样书后,对纸张的材质感到不满,便要求换纸、全部重新缝线。那成本怎么办?他说:印刷费全部我出。(这真是有追求啊,所有的印刷费算下来,设计费算是白拿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彭星凯相信,设计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基于使命感,即使血本无归也无妨。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后来,随著年龄与工作资历的增加,他逐渐明白,自己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开始慢慢学会放下执着,学会接受设计因纸张、印刷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变化。彭星凯说:我把这些因素当成作品的机缘,它记录了当天的天气、印刷师的心情、自己的随兴或专注的苛求等等,用平静的心看待这一切。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设计了超过150本书籍封面的彭星凯,在这些年中坚持「不改稿」。每当有案子要谈合作时,他会先摸清楚客户所能接受的底线、考虑与消费者沟通的立场,并以「坚持不改稿,要改我就不做」为前提。他说:想要我改稿,除非说服我。

看到这,肯定有人会说,这么有脾气的吗?敢跟甲方爸爸搞对抗?其实也不是,大家仔细看这段话「摸清楚客户所能接受的底线、考虑与消费者沟通的立场」意思是:我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已经调查清楚了,也思考了很长时间。你可以不接受我的方案,但必须要给个说法。

设计师观点

每个事物都会有一个讯息,然后我们透过理解跟感知,去对事情进行判断而得到一个结果,这个就是平面设计传达的工作。可我觉得,每一个产品、每一个设计它都能够做到传达,设计师也都很清楚,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可如何让消费者感到好奇,而不是让消费者第一眼就看清楚,我认为那个好奇会让消费者,主动去认识跟理解产品。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每个人,都能清楚传达自己意图的时候,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当消费者看到产品时,这个产品是否可以触发,消费者的感觉或是联想,从而产生兴趣进行消费。商品设计让消费者感到「好奇」,远比看「清楚」还重要!

饱受争议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秉承着这个观点,在他做的所有设计作品中,有一个让他大红大紫,名声在外,同时也因为这个作品,使他饱受争议,遭到各方批评。它就是中国台湾老牌饮料:黑松沙士。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黑松沙士」是一种深褐色、甜味、不含咖啡因的碳酸饮料,虽颜色与可乐很像,但味道跟可乐不同。它改良自美国流行饮料Rootbeer,Rootbeer在1930年,先是被引进到上海,然后黑松公司又从上海,将其引进到中国台湾。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2017年,黑松公司根据消费者的健康饮食理念推出了一款减糖、减热量35%的沙士饮品「黑松沙士清爽der」,并邀请彭星凯为新产品,设计新包装。这次的改版,黑松沙士的中文和英文字都变小了,包装给人的感觉也更加的轻盈。彭星凯运用了他最为擅长的:简约风格。这也正符合新产品提倡的「轻生活美学」与现代人注重「减法」的生活方式。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新包装为圆形瓶身设计,拉宽原本窄版的瓶型,因为,彭星凯希望,跟旧包装比新包装的,视觉印象能更加开阔一些。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以简单的大色块与放大的「35」(意谓减糖、减热35%)数字取代传统大大的「黑松沙士」字样。消费者拿到实体后,稍稍转向侧边,银色标签就会进入视野,后与黑色的衔接,组合成更多元的造型。瓶身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彭星凯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想让消费者看到沙士真正的颜色,而不是我们过去为了易于识别而简化后的「概念色」。这些无彩度的设计,也正和减法哲学相呼应,「以最少的遮掩,诚实展现产品的本质。」

对于这次的改版,不少网友留言大赞说「有雅致的感觉」、「这样我以后都不买可乐了」、「超美der」、「好吸睛,沙士变时尚了」、「看了我都想买了」,还有人认为过去的旧包装真的容易让人有躁热感,这个清爽多了,有种年轻时尚健康的感觉。

虽然新包装颇有设计感,但也有人认为在时尚之外却少了本土气息,没了之前的熟悉感。而且也看不出来,这是饮料的包装。还有人开玩笑说,「明明是喝的,现在像洗发水了」、「刚看还以为是什么提神饮料」、「拿掉标签我觉得就是化学实验室里的溶剂之类的」,还说这种设计叫作「万用设计」,它里面可以是酱油、橄榄油、盐酸、矿泉水等等。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彭星凯本人,也对网友的评论作了回应,称:当你幸运能作为一名消费者时,请记住在你面前摆着的,每一个亮丽包装的背后,都是由一群每天置身市场研究且训练有素的「行销人」,聚在一起所做出的决定,请交换尊重。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说。我真做了酱油,你们也会说像沙士的好吗。

我想说的是,这些持否定态度的网友中,有发自内心认真考虑的人,也有为了否定而否定的喷子。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据黑色沙士的市场经理说:改版后的新包装,销量确实比以前要高的多。果然是万物难逃「真香定律」啊。

作品解析

1. 不想工作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不想工作》集结彭星凯,两年内的21首散文诗,以日期排序。而最适合《不想工作》的封面,就是「没有」。从这本书有雏形开始,就决定将书名作为沟通的主视觉。因为「不想工作」是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语言,只要文字讯息够抢眼即可,剔除约束读者想像的元素,无需过多的设计。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全书以海报的形式出现,初衷在于挑战「书为何必须成册」的出版框架,并提醒中国台湾市场,海报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海报即使能够顺利张贴,也只有三到五秒被记忆的机会,所以理当是个需要被精简至极、功能仅止于初步提醒,或诱发观者兴致的媒体。

2. 吃书的马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吃书的马》为彭星凯 2009~2016 年的作品选集,全书以「彭星凯的作品自述」为主线,通过与其他设计师、合作出版社主编、编辑及作家的对话,带出他设计的缘由。透过自述,让作品集不仅仅是作品集,也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设计,需要的不只是设计师一人,而是经过多方协调讨论后的产物。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书封以浅灰色为底,主形象则由多个蓝色小方格所组成,形状像极了一匹两脚凌空跳起的马。而「:P」和「:M」两个表情符号,前者代表「看来很好吃的样子」,后者表示「来咬一口」,给人一种亲切可人之感。以清新脱俗的方式表达「吃」的意思,也与抽象的马形象不谋而合。(这匹马有点东西啊,不吃草想吃书)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或许还有人没看出来,为什么「:P」表示想吃,「:M」表示想咬。仔细看的话,我们会发现,「:P」是一个舔嘴巴的表情,「:M」则是一个张嘴巴的表情。舔嘴表示:想吃,张嘴表示:想咬。(我只能说上一句666了,牛啤)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内页以骆以军的《女儿》封面作为开头,这个大胆又抢眼的设计,充分表达出小说脱俗不羁的风格,也为《吃书的马》的风格做下定位。

3. 世大运纪念瓶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为了庆祝2017台北世大运,中国台湾啤酒推出限量款啤酒包装,并邀请彭星凯操刀为其设计包装,彭星凯以代表世界五大洲的「蓝黄黑绿红」五个颜色为主,在结合带有律动感的线条,带出年轻的活力。不以中国台湾为主形象,而是站在选手的角度,以人为出发点,配合简单的图形展现出中国台湾的多元性。

彭星凯说:我一开始就先排除太具象、容易局限诠释空间的运动图案,选择以抽象的图形呈现,让看的人可以思考设计跟自己说了什么。「这种不说清楚的设计是很迷人的,因为我们可以在看懂之后得到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以一系列三款的形式推出设计,是中国台湾产品包装比较少见的。「系列」不只是增强设计的表现力,同时也是一种行销策略,在无法套装发行的限制下,尽可能引起民众的收集欲望,买了第一瓶就很想买齐三瓶。

4. 半场无战事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这本书描述了,19岁美国大兵比利,打了场胜仗回国后,成为英雄的故事,设计师以象徵「美国国旗」的七条红线与星星符号,作为小说想像的入口,用美术字作为主视觉、没有任何议题之外的布置与译释,仅专心将画面所有细节经营得当,重复修整每一个字的距离与笔画粗细,逐步勾勒出《半场无战事》。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红线以箔烫金加工处理,封面使用美国可乐纸印刷后,在颗粒圆润细小的纸纹上,呈现轻微反光层次丰富,中英文书名皆为特别设计的标准字,以头尾修圆、无衬线字体造型,反映主角的年轻与单纯。

5. 狂恋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狂恋」,听起来既浓烈又赤裸。这本诗集纪录了作者生活中种种的伤,字里行间掺杂着对肉体与灵魂的拷问。浓烈、直接、动感、肉欲……,传达出一种很深的爱,而这种爱是逃离不掉,设计师打算用图片来传达这个气质。而封面的图片是,情侣们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时,所拍摄下来的。据彭星凯说:只有这样的图,才能表现出「狂恋」应有的样子。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去掉腰封后,封面上空无一字,只有一张图片,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视觉语言简洁而又强烈。诗是不被指向的,接收者能够自我判断与诠释诗的情绪。文字在版面中出现,就是一种讯息的灌输、对读者的指引;使用单纯图像意味着设计师把诠释权交出,让读者尽可能打开感受,诠释设计。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书腰以破碎的文字与迥异的字型组合,搭配几何图形,强调迷幻与狂乱的抽象感受。内封面将书背原本裸露的穿线包起,有如绷带般遮掩伤口。内文与书腰所设计的图形,是图像创作者对诗最直接、真实的反映。

6. 没有地图的旅行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没有地图的旅行》记录了非洲赖比瑞亚的故事,书里是这样描述的:非洲,被上帝遗弃的黑色大陆,堕落、残暴、卑微、晦暗、野蛮、荒芜....,根据这些关键词,书封印上了满版的黑墨,表示「黑色大陆」,图像与书名使用了烫金工艺,金色表示「非洲的烈日」,而丛林则象征着非洲的野蛮与荒芜。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内封安排了非洲地图,并非真的要让读者看清楚,这是什么地方,只是粗略地提醒读者,陌生的赖比瑞亚,它的地理位置在哪。这幅地图刻意模糊并点阵化,与封面的明确利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示荒芜的封面开始,打开内封看到地图后,读者就可以开始探索,非洲这块黑色的大陆了。

7. 名为我之物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散文集《名为我之物》,是作者对「我」是什么,这一概念的总结与思考。而书封给人的感觉并不像大多数的散文集那样,走清新淡雅的路线,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进一步凸显书中所描述的「思辨」特质。

书衣将「我」的意象代入进那个黑色的圆中,在由其它三个圆组合成的框架里:滚动、刺探,像是不断的在摸索着什么。而这三个圆背后的文字,看似可以阅读却又无法阅读,寓意:背后似我、却不是我的虚幻性。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刺圆突出版面,以「我」为中心往外辐射,彷彿将书中的「我」,拉近至读者面前。

8. 女儿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女儿》这本书以罕见的人像摄影、而且是裸露的女体作为封面。设计师抽离了,一切有关于色情的成份,只露出半张脸孔的女子似在沉思、又像在沉睡,苍白、干净的身躯在光线的映照下,带著几分书中所强调的「神性」。彭星凯用大胆抢眼的设计,呼应小说内容的脱俗不羁,也充分表达了他的设计精神。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彭星凯一开始并没有想以裸女为主视觉,但在拍摄当天,他发现模特完整著装拍出来的照片,虽然抓到了人味,却难以呼应女性在故事中,男子眼里的「神性」,必须要透过女体的柔美,让人心生向往,但又不能展现出人的性格,于是与团队沟通让模特裸体。

9. 企鹅忧郁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企鹅忧郁》书名很有趣,名词与名词的交换,当「企鹅」和「忧郁」两个毫不相干的文字凑在一起时,读者就会产生疑问:什么企鹅?为什么忧郁?为了强化这个感觉,设计师将书名放的很大,即容易记忆,也快速的传达出了「怪」与「奇想」的文本特色,这是图片无法传达出的心里感受,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企鹅头出现在书封各处,彷彿一个旁观者,看著主角们诡怪的故事一件一件发生。企鹅长什么样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图形并有放的很大,让读者探寻「忧郁」,才是这本书的主旨。

10. 人类时代:我们所塑造的世界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人类时代》书名极具力道,给我们身处的时代标下了,明确且难以撼动的定义,非常权威。彭星凯想将这个气质表现出来,所以版面的编排方式模仿了报纸、论文期刊等相对严谨类的读物,整个书封看起来即权威,又具有论述般的信赖感。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书中的主形象,是一些由立体三角形组合而成的,而三角形是几何图形当中,最基础、以最少直线所构成的形状。锐利规律的外型,象徵着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文明。由所有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图形,如天空之城般漂浮着,即虚幻又真实,呼应副题「我们所塑造的世界」。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环绕在主形象附近的烫金抽象符号,意在严谨的环境中,表现出活力与作者文字里的诗意特质,仿佛在告诉读者,这是一本内容严谨,但不压抑的短篇小说。

11. 设计的心理学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设计的心理学》该书注重在产品设计领域,挑出生活中不良却已成定局的设计。书里特别提到了,电灯开关所存在的设计问题。以这个为切入点,设计师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将开关大量的排列在书封上。(第一眼看还以为是门呢,原来是开关)「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jpg」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若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在所有重复排列的开关中,有几个带有文字的开关,其中一个写着:Study Room,翻译过来就是「学习室」,而这个开关却是关着的。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按下开关后,房内一片灰暗。内封的纸张印上灰色,寓意关灯后的房间。黑色的文字,在灰色的背景上,识别性会受到影响。设计师通过这种隐晦又不易察觉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这些不良的设计,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不便。

11. 镇痛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痛很抽象,每个人各自解读。有人能从中得到快乐,有人没有。但痛是一种天赋,提醒自己避险与止血,记录着我们曾经的愚笨与学会的聪明。当愿意把痛说出口,彷彿就变得不那么痛了,还能提供给他人作为治疗经验的参考。大概「镇痛」给我这样的感觉——彭星凯说道。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把书衣比作皮肤,受了伤需要缝补。主视觉「镇痛」二字,用不同色彩的车线展现(车线说的是工艺),隐喻被缝补的伤痕,仿佛在告诉读者:你看,我缝了好几针呢。痛的人或许释怀了,看的人反而更痛。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这本就是前面提到的,要求打回去重做的书籍,据说反复试印了6~7次才成功。彭星凯说:幸运有印刷厂愿意陪经验不足的我一次次练习,以及出版社对延后交货时间的体谅,才让封面得以接近想像中的样貌。我相信大部分设计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让自己的作品以最好的姿态面向世人。

彭星凯,这位年轻的设计师,有成熟的思维架构,能坚持完成自己的想法,不被客户牵着鼻子走。他形容,设计师就是体会社会状态的角色,同时也推进着社会前进,设计师应要有自我学习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将思想透过作品传播出去,为社会进步,创造一些可能性。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喜欢彭星凯作品的人,可以去他的官网看看。

官网指路 → www.emptyquarter.net

欢迎关注研习设的微信公众号:「Yanxishe2017」

15岁做设计,17岁成立工作室,他是如何做到的?

收藏 87
点赞 4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