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Coffee 设计咖 是一档为产品设计师和关注用户体验的同学准备的播客节目。这期节目我们请到的是 Medium 设计师姜羽扬。她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曾在硅谷明星创业公司 23andMe、Intercom 担任设计师。她的设计生涯看起来一路顺风顺水,但你可能想不到,五年前的姜羽扬连 Photoshop 都还不会用,一些设计软件的名字她连听都没听说过。在这期节目里,羽扬和我们分享了她作为设计师的光速成长经历。
从传播学到设计:一场派对改变人生
羽扬:我的背景挺杂的,我本科入学的时候学的是数字媒体技术,后来选了一些新闻学的课,本科在中国日报做了一年的记者实习,申请时就很自然地选择了印第安纳大学的传播学和媒介研究这个方向。我当时想要研究的话题是新媒体对于中国大陆民主化进程的影响,铁了心就想读个 PhD,一心学术。我来美国第一个学期上的课都是「政治与传播」、「真相与真实的差别是什么」,这种课上多了,人就会想很多,自我怀疑也比较多,整个人郁郁寡欢,直到在第一学期的后半段,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被朋友拉去参加一个派对。
就是这个偶然参加的派对,彻底改变了羽扬人生轨迹,在这个派对上,她认识了几个新的同学,第一次听说了人机交互这个专业。派对之后,她在学姐的鼓励下,选择了一门人机交互专业的课程试手,没想到这激发了她对设计的兴趣,她修起了人机交互的双学位。
羽扬:我觉得印第安纳大学的这个专业是将我领入门的、带我从无到有的一个专业。这个项目很小,只有五六个老师,每一级大概有二、三十个学生。这个项目很特别的一点是,所有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然后我们当时有个教授非常注重设计教育,所以他上课的时候会很有仪式感。他有一门课,拿了一个非常名贵的花瓶,他会先和你讲说这个花瓶有多么多么名贵,然后过一会儿,他就把花瓶往地板上摔粉粹了。他就是用这个例子来告诉你,不要太珍惜你的设计,你的项目做得再好,都是随时可以被推翻的,会有很多其他的外界的影响。我当时觉得很洗脑。
我们毕业时去他家,他还让我们给每个人写小纸条。当时我们围坐成一圈,同学们轮流一个一个走到中间,然后大家就给中间的同学写纸条,感谢这位同学在过去的两年里对自己的帮助。老师会把这些小纸条放在信封里,给他毕业时带走,让他以后如果工作时遇到各种艰辛,就拿出来看一下,鼓励自己。
△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校园
「聊」出来的贵人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羽扬开始找工作了。为了联系到更多公司,羽扬另辟蹊径地跑到别的计算机牛校的招聘会上去投简历,这一招奏效了,羽扬接到了第一个面试机会,并认识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位贵人。
羽扬:我找工作的时候很喜欢和很多公司、很多人聊天,了解大家在做的不同的东西,也会觉得我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当时我在机场候机,看到有人来看我的领英页面,是一位 Airbnb 的设计师,我当时超激动,心想「哇,一个硅谷的设计师居然来看我的页面,这是什么情况?」所以我也没有想太多,就通过领英给他发了封邮件,说我这周要来湾区,要不要一起喝个咖啡。他答应了,还要邀请我去他们办公室。他非常热情,给了我一个小时来讲作品集,给我提了很多很多意见,我是真的非常感激,但因为当时 Airbnb 还非常小,他也没有时间带新人,所以就错过了,但是错过得心甘情愿。后来他在我每次想找工作的时候都会出现,给予很多帮助。这个人现在是我在 Medium 的老板。
帮助普罗大众理解人类基因组
羽扬:我毕业之后加入了 23andMe。加入 23andMe 是因为我很喜欢他们的使命。这是一家基因测序公司,它的业务当时有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检测你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另一部分是检测你的祖先、基因图谱。我做 23andMe 拿到了很多很有趣的结果,比如包括我在内的 90% 的东亚人都是乳糖不耐受的,我之前都不知道。这个公司的设计挑战也很有意思,设计师要怎么把人类基因组这样的信息做到让普罗大众都能理解和接触到。
UXCoffee:面对这种学术性比较强的业务领域,你是如何快速上手的?(问题来自听众 Turquoise)
羽扬:我觉得还是多聊。我们公司里有很多搞基因科学、生物科学的人,各种斯坦福的博士或者博士后,他们讲的东西确实比较学术。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多问问题,如果听不懂的话,就让他们用一种比较浅显易懂、人类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给我听。我觉得我就是代表着用户,如果你能让我明白的话,那我的用户也能听明白。

△ 23andMe 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片解释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一个小小的功能提高了 40% 转化率
2014年,也就是羽扬加入 23andMe 一年后,她决定加入当时还不怎么有名的 Intercom。Intercom做的是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就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从一个小型创业团队一路成长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之一。羽扬是 Intercom 增长团队的创始成员和第一位产品设计师,她和我们聊了聊做 2B 产品最大的挑战和她的设计心得。
羽扬: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去理解你的用户。2B 产品的用户是一整个的团队,而不是一个单个的人。那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去理解他们一个大的团队是怎样运作的,这一点挺难的。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设计团队跟我们的客服团队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有设计师去扮演客服,帮真正的用户解决问题,然后我们会对所有收集来的问题做很详细的分析。
还有一点是我们和数据科学家的合作特别紧密。每周我们的数据科学家会有一个分享活动,会跟你讲解各种图表,和你解释这是在展示什么。我在 Intercom 的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整个两年半,每天就是看着数字蹭蹭蹭往上涨,我又是增长团队唯一的设计师,所以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这么高速的增长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我的工作成果,每天上班就像打了鸡血。
比如我刚加入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次注册流程的改版,效果很明显,转化率提升了大概 40% 左右。其实就是加了一个很小的东西:一个 csv 文件的导入功能。Intercom 的初期用户一般是公司的 CTO 或者程序员,在导入客户信息时,他们需要写代码,才能导入。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唯一的导入方法。我刚加入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我是一个用户,我就不知道怎么开始去使用这个产品。所以,为了小白用户着想,我就加入了一个导入 csv 的功能,这样不需要写代码也可以导入客户信息了。
我离开 Intercom 的时候,团队从 3 个人,增长到了 30 多个人,从只有我 1 个设计师,变成了 4 个设计师。据我了解,在硅谷这边所有 SaaS 产品公司里面,Intercom 的高增长率仅次于 Slack。
△ Intercom 的 csv 导入功能
UXCoffee:你觉得团队的变化对你的设计有什么影响吗?
羽扬:不一样的地方还蛮多的,好处坏处都有吧。一个人的话就是什么都做。一个产品展示页面,我可能要一天把设计做完,第二天 html 就写出来了。到了 4 个人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个设计经理,变得越来越规范,甚至会有模板,做设计展示的时候,要按什么样的步骤来演讲、PPT 要做成什么样子,都有一套模板来参考。
我离开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成长的阵痛」,只有 3 个人的时候,团队相当紧密,大家经常出去喝酒,周末有时候也会去加个班。到 30 个人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你不认识的或者没讲过几句话的人。如果我还能跟最开始的那三四个人并肩合作的话,我应该不会离开的。
重新思考移动设备的阅读体验
去年羽扬加入了硅谷著名的媒体平台公司 Medium,这家公司以产品设计闻名,羽扬给我们介绍了一下 Medium 这款优秀产品背后的设计团队。
羽扬:我们现在大概有 7 个产品设计师,一个负责设计营销材料的设计师,还有 3 个用户研究员,一共 11 个人。然后我们有 4 个比较大的产品团队,第一个是叫 NRE,New Reading Experience,也就是新的阅读体验,比如说 Medium 的首页是什么样子,你每天看到什么文章,怎么去搜索到你喜欢的文章。
还有一个团队是订阅付费服务,我们公司今年年初的时候改变了商业模式,之前是想借助广告来创立营收,但是今年年初发现走不通,因为 Google 有很大的流量,而且之前 Medium 上的广告也不是很显眼的那种常见的 banner,而是想用比较自然的形式。比如如果 Nike 要植入广告的话,我们需要去写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做广告,让人觉察不到,可是这样的话成本又太高。所以今年年初我们决定要做收费服务,有专门的团队来做收费这件事,每个月交 5 美元就可以成为会员,可以看到付费内容,可以离线阅读。付费内容是从各个渠道来,我们和一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有合作,也会和他们分钱。
第三个团队叫 core team,核心团队,负责维护平台上的一些东西。
第四个团队,也就是我们团队,叫 Series。Series 是 Medium 今年新推出的在手机上写故事、讲故事的一个方式。你之前在 Medium 上读的文章一般都是很长的文字,需要不停地向下滑动。而 Series 的话就是靠不断地点触,有很多文字和图片交织在一起的内容展现方式。再比如说你要写小说,你可以在 Series上把第一章先写出来发布,然后再开始写第二章,这样就有了一个持续的创作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叫「系列(Series)」。现在这个功能已经发布了,以后可能会做一些内容上或者是形式上创新的东西。
△ Series 采用卡片式设计,每张卡片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动图,读者只需点触屏幕右边,就可以看下一张卡片
有安全感的公司文化
听众 Nina 很好奇 Medium 的公司文化是怎样的。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羽扬,也想借这个问题,聊一聊 Medium 的设计文化。
羽扬:Medium 非常看重员工多样性(diversity),就不像硅谷的有些公司为了政治正确,对外界宣称自己特别重视多样性。在 Medium,你可以看到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女性工程师。
我觉得作为一个女生,在 Medium 的会议上讲话会觉得更加自在,因为 Medium 大部分的人都是内向型的,不是谁讲话声音大就听谁的。我们开会还有一个很好玩的节目,做设计评审的时候,设计师讲一下自己的设计,然后参与评审的人轮流讲自己的意见,每个人都不会被拉下。
我们还有一个「反思会议(retro meeting)」,每一周会对上一个星期进行反思,每个人可以有三种情绪,包括高兴、不高兴、还行,每个人要轮流讲讲自己的心情。主动暴露你比较脆弱的情绪其实对于团队合作还蛮有帮助的,而不是说一上班就真的是只谈工作。
UXCoffee:之前 Google 做了一个研究,叫「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如果公司里面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感,愿意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绩效会更好,这是有科学证据的。
嘉宾联系方式
知乎: @姜羽扬
本期编辑:美鑫、Sepahope、黑眼圈Chloe、吴艾蔚、Shirley、林涛、Hoka
往期回顾:
- 《做设计说到底是「知人事」:专访VMWARE 设计主管谢雅苹!》
- 《从GOOGLE到AIRBNB,这个萌妹子想让设计更有温度》
- 《专访丨不会做PPT的人机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专访丨十年设计,不忘初心(三星北美设计经理穆怡雯)》
- 《专访丨从上海到硅谷的GOOGLE 交互设计师王斯捷》
- 《专访丨从迪士尼到纪念碑谷的中国设计师》
- 《FACEBOOK 设计师张宁夏:斯坦福大学的人机交互专业是怎样的?》
- 《FACEBOOK 资深设计师何如佳:当扎克伯格是你的产品经理时》
- 《趁年轻做些更有挑战的事情!专访TWITTER 产品设计师王源》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 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yuan@uisdc.com】
================明星栏目推荐================
优优教程网: UiiiUiii.com 是优设旗下优质中文教程网站,分享了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为零基础设计爱好者也准备了贴心的知识树专栏。开启免费自学新篇章,按照我们的专栏一步步学习,一定可以迅速上手并制作出酷炫的视觉效果。
设计导航:国内人气最高的设计网址导航,设计师必备:http://hao.uisdc.com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58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