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我们的工作当然不只有抠抠图和改改尺寸这么简单了,每当被领导和客户说我们的设计缺乏创意的时候,相信你也一定有过奋发图强的决心吧。可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呢?导致我们作品看起来苍白无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很可能是我们的实现方法出了问题。在这期教程中,我会教你如何巧妙地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内涵。
往期回顾:
在一个项目的提案过程里,设计师为了提升过稿的效率,通常会为客户提供多组稿件进行选择。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大部分客户往往会提出,把几个稿件结合一下的要求。虽然这种要求很过分,但在合理的情况下,设计中的鱼和熊掌其实也是可以兼得的。同时带有两种属性的设计,看起来也会更有创意,让人觉得它更具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设计作品,看起来更有内涵呢?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个答案,我们看,虽然大家都知道它们是云对吧,但是从这里面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些其他内容。兔子、老鹰或者是佛祖,我们的视觉感知就是这样的神奇。
那么艺术当然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你在这幅画中都看到了什么呢?它是一张躺着的面孔吗?还是一群坐在地上欣赏风景的人呢?
这幅《妄想狂的面孔》,出自西班牙画家达利之手,他在这幅作品中通过组合与排列,让人们产生了视错觉的现象,从而创造了一个奇妙而有趣的视觉魔术。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似是而非的视觉手法,不仅打破人们过去的认知经验,同时它也为画面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在两种认知的来回切换中,诱发人们对于画面的主动思考与探索。
那么在平面设计中,这种创意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我们从这些版面中,不仅能看到骷髅和老虎,同时它们也传达出了其他的内容。
而在这背后,其实是图底的转换在起着关键作用,那什么是图底转换呢?这个专业词汇来源于格式塔知觉理论,「图底转换」的意思就是在说,图像与背景之间相互转换的视觉现象。
那么怎样去理解它呢?其实很简单啊,我们的认知心理会把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分层处理。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而海面与天空相对较远,它们就成为了底。也就是背景的部分。这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生理机制,它能帮我们快速了解眼前的内容。船就是一个整体单元,我们会很自然地认定它是更靠近我们的图。
那么我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图和底的呢?首先就是面积的大小,我们看画面中的黑色的圆形,要远远小于白色的方块。那么这里我们会认为圆形在方形的上一层,那么小的那个就是图,而大的那个就是底了。
这种认知的过程也包括位置上的关系,如果一个元素处于中心位置,那么即使它与背景的视觉面积相等,它也会被当做图去看待。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会认为黑色块是这样破碎的样子,相反地,大脑会把被白色遮挡的部分脑补成一个整体,这样背景依然是更大视觉面积的元素了。
所以,即便中心的这个白色图形,在面积上远远大于黑色图形,那么它也一样会被认为是图,而黑色部分是底。
另外,元素的外形与内部纹理越复杂,越容易被人们理解成是图。因为更复杂的外形,加上更清晰的纹理,这些都会给人更靠前的印象。相反的,元素内容越简洁,就越会给人遥远和模糊的心理感受。它们也自然会被当做底来理解了。
但图与底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并不明确,比如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元素是靠近中心的。那么这时,我们的判断就会变得飘忽不定了。有时候,我们会把黑色当做图,白色当做底。那么有时候,也会完全反过来,把白色当做图,而黑色就变成了底。
这种认知上的错觉,就让图底之间的转换概念产生了。图与底会同时具备形态的特征,完全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状态。
那么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出现了,斑马是黑斑的白马,还是白斑的黑马。那么在这个无脑题的背后,其实是大自然演化的鬼斧神工。保护色的作用,就是为了欺骗天敌的眼睛。
我们的大脑会根据经验去归纳眼前的事物,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认知的恒常性。也正是这种恒常性存在,当你用白马的眼光去看它的时候,那斑马身上就是黑色的花纹;而反过来就是白色的花纹了。
那么在图底转换领域里最经典的,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例子了,它虽然有很多的变体版本,但在构成的形式上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大家应该都见过这个图形吧,它就是著名的鲁宾之杯。是由两个对称的面孔构成的杯形雕塑。
创造它的人,叫埃德加·约翰·鲁宾,他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关系密切。
早在 1915 年,他就发表过关于「图底转换」的论文,并在论文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这个实验图形。他的研究成果,也深受格式塔学派的青睐,甚至有人认为他也是格式塔的代表人物。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图与底是不可转换的,而鲁宾之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个观念。
由于图底转换的趣味性错觉,往往需要用黑白色彩来区分,所以在国内,我们更喜欢把这种图形叫做正负形。但同类型的视错觉表现也并不局限于此。
奈克方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缺少参照物,我们的视觉恒常性机制,会在方块的俯视图和仰视图之间来回切换。类似的,我们把方块添加光影之后,好像就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一些外来因素的加入依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我们加入一个球体,这时画面就变成了一个向内凹陷的立体空间。而随着球体位置的改变,我们又会认为,底部的图形其实是一个向外凸出的块体。
图底关系的不明确性,也体现在自然界中。为了躲避天敌或者是不被猎物发现,动物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背景当中。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隔壁的森林之王有点飘了。为啥别的动物都隐藏得那么好,就唯独你弄了这么显眼的皮肤呢?
其实啊,是我们误会老虎了,和我们人类不同的是,老虎的猎物基本都是红色盲,在猎物的眼里,其实老虎隐藏得还不错。
图底转换是一种独特而又趣味的视错觉现象,它展现了「图」与「底」之间的「混沌性」,而这种「混沌性」也很受设计师们的喜爱,因为这种手法可以让设计作品容纳更多的概念与思考。那么都有哪些方法能够实现这种效果呢?我看你骨骼惊奇,很适合成为一名设计高手。那么我这里有一些实现「图底转换」的实用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那么第一种方式,叫形体的遮挡。这种方式其实比较简单粗暴,在图形的实现上也相对简单。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用一个图形叠在另一个图形之上就可以了。
但方法简单也并不代表效果就会很简陋,我们看,画面中只需要使用两种颜色,就可以把造型很清晰地描述出来,简约而不简单。
再看这组案例,我们也可以让这些图形在「夹缝中生存」,虽然这样的契合度不高,但也是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那么第二种构成方法,叫形体的错位。错位这个概念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现在画面里的香蕉,我们就可以在水平方向切割它,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错位的效果。
那么现在从上面看是三根,从下面看又是两根了。
我们再把上面的香蕉反白处理,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典型的错位图形了。是不是也很简单呢?
著名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就非常擅长这种技巧。
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很明显的错位表现。
这种错位当然也不局限于一条分割线,我们看这两幅作品,它们的形体错位,就完全是围绕着一个圆展开的。
除了在错位的路径上下功夫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改变元素的种类。就像画面中的这两幅案例一样,不同的元素相互结合,会产生更有深意的画面感受。
太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一个圆形的轮廓中,无论是黑色部分,还是白色部分,它们所有的轮廓基本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来看一些案例,这类方法的特点就是,相互结合的元素,通常都是相同的内容,同时,一个图形的轮廓完全嵌套于另一个图形。
埃舍尔的创作,就非常喜欢运用这种视错觉现象。
他创作的嵌套插画,轮廓上基本都是完美对应的。重复、旋转、平移,这些作品不仅体现着图底关系的巧妙,同时也反映了变化丰富的节奏韵律。
这幅《第 21 号平面规划分割》,是埃舍尔在 1938 年创作的,通过精密的计算,实现了以三个小人毫无间隙地填满整个画面。
那么接下来,咱们再看下一种,多形围绕的方法。
多形围绕的特点,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形一样,在中央位置的黑色三角形,实际上就是周围图形共同围绕出来的空间。
接下来,咱们再看第五种方法,共用线的半包围形式。我们拿画面中的这个狗举例,标注红线的部分,就是一个没有封闭的半包围结构。我们可以在红线的基础上修改出蓝线的形状,那么蓝红线交叉的部分,就是两个形状的共用线了。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利用图形的边缘,通过共用的线条去表现另一种形状。
咱们再来看组案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用线在哪吗?只要仔细观察边缘形状,我们就能很快找出它们了。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把内容中想要表达的事物具象化,然后寻找两种形状之间的共用部分,最后尝试结合。
刚刚我们学习了共用线的半包围形式,那么既然有半包围,当然也有全包围的形式啦。全包围的共用线,主要是修改封闭空间的造型,比如画面的英文字母 O,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这个字母 O 的内部的空间线条,修改成其他形状。
这是一些应用的案例,从左到右的封闭线条,被替换成了葫芦、酒瓶以及蝙蝠的形状。
我们来看一组肯德基的创意海报,这里人物的嘴巴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那么喜欢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里的造型被替换成了食物的形象。
这组案例也是一样的,只要找到封闭的全包围空间。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线条,去尝试变化出其他的造型。
那么到这里,我一共向大家介绍了六种和图底转换有关的处理方法,它们之间虽然各自独立,但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当然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利用这种图底转换的视错觉原理,我们可以创造出很多富有创意的图形。那么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一试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案例的演示环节。
文案信息的内容是第五届的光辉奖的征文启事,仔细阅读后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些对我们的设计有帮助的信息。
文学类的小说、与法治相关的内容、有竞赛的属性以及光辉的主题。
法治的定位可以作为我们之后版面的主要基调,而文学属性,我想通过大量的文本编排去体现。
想要体现文学这种飘忽不定的概念,自然要为它选择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实体了。而书写的工具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不想直接在版面里加入一支笔,所以我想找出一个能够代表它的部位。
这里啊,最终选择了笔尖部分。那么能够象征文学的元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它与光辉这个概念产生一个结合了。
虽然能够产生光亮的事物有很多啊,但我觉得灯光与文学创作可能会更有联系一些,不知道小说家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喜欢在晚上进行创作呢?
那么如何把笔尖与灯泡这两个元素结合到一块呢?这啊,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了。还记得我刚刚讲到的那六种方法吗?找到它们的共用线,就是组合出新创意的突破口。
那么经过了多种尝试之后,我得出了这样的图形。灯泡与笔尖气孔的轮廓,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产生了新的图形。你发现了吗,笔尖的造型,像不像一个窗口,而在其中是在灯光下创作的小说家们。通过这样的场景联想,光辉奖的概念被具象化体现出来了。
那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处理文案信息了,我们首先把标注红色的英文与标注橙色的数字替换成西文字体。
我们看,经过修改后的西文部分,与原来的汉字灰度搭配得更匀称了。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关系。我们需要让它们看起来更紧凑一些。当然,预留出足够的喘息空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仅如此,留白的区隔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把不同的信息区分出来。当然这种留白上的区分可以包含多个层级。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部分补充内容可以缩小字号,弱化它们的存在感。
为各类标题添加上一些符号,能够把它们从文本中强调出来。当然,视觉对齐也很重要,直接沿用系统默认的设置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把英文修改成大写形式,能够很好地规避字母升部与降部所带来的不规则感。
把用来区分的标点更换成斜线,会更有图形的感觉,当然这就属于我的个人喜好了。
这里我标注的两个地方并不是属于标题,所以为了区分,我重新把它们修改成小写状态。
通过一些基线上的微调,可以实现文本在垂直方向上的对齐。我们放大看一下,这里的两段信息被修改成了居中对齐的状态。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优化吗?当然能,我们还可以对西文与汉字之间的留白做一个微调。
这里我做了两种字符间距上的调整,首先是把标点符号周围多余的空间去掉,其次是增加了数字与西文周围的空间,让文本之间的灰度看起来更加和谐。
文字组合处理好之后,我们把它放入到版面里。把这段信息对齐到版面的中心位置,可能会显得有些呆板,因为它太容易被人们想到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的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的位置,大概是 3 比 5 的关系。为了符合文学感的印象,我们通过重复的手法增加文字量。在高度上依然延续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接下来继续复制它,一直延续到版面的底部。
[link 六种和图底转换有关的处理方法]
标题部分,我把它想象成是一个逆光的状态,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在逆光时,轮廓中纤细的部分会被光线侵蚀掉。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刻画我们的标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把主标题安排在版面右上方的位置上。在底部,我们安排副标题与活动的时间等信息。
在色彩的搭配上,白底黑字,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字与纸张的印象。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处理好的图形,添加到版面中,依然使用重复的手法,体现竞赛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更迭印象。
最后在左侧我们加入「第五届」这个文字信息。那么到这里,版面的编排部分也就差不多结束,图形的遮挡,让原本重复的文字也加入了些许的变化性,透明的质感也保证了信息的辨识度。
那么到这里,这个版面也就完成了,我们来看一下细节部分。
标题部分,通过对文字刻画,让光辉的概念显得更加直观易懂。
创意图形的加入,不仅仅成为了版面中的视觉焦点,同时它也体现文学与光辉的含义。
最后,在右下角的视觉出口,也被安排了重要的活动日期与评奖办法,那么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
咱们再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图形刻画方法,那就是运用图底关系去组合出各种创意十足的正负图形。因为这样的图形往往都能传达出多种含义,它可以让你的版面看起来更有内涵。我们一共归纳出了六种方法,希望大家能灵活地运用它们。无论是在品牌的标志设计,还是海报中的主视觉,正负图形都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创意形式,那么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下期见。
欢迎关注研习设的微信公众号:「Yanxishe2017」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4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