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本质其实是心理学在科技产品的运用,需要的是让技术顺应人性。我在读人机交互硕士时,学的也都是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可在心理学这块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很多人做不好体验设计,是因为喝太多鸡汤,导致脑子里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反人性的思想。而这些反人性的鸡汤,虽然能够帮助自己更加优秀,对于理解用户来说却一点帮助都没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今天我就用一个很经典的心理学定律来给大家讲讲:
意思是,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记忆好坏,取决于高峰和结尾的感觉。注意,这个高峰并不一定是正向高峰,也有可能是负向高峰。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曾经做过一次实验,让两组人带上耳机听噪音。两组人听的时长和音量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组听完这段就结束了,而第二组听完这段后,还会再听一段音量小一些的。从测试设计者的角度看,第一组的忍受噪音的时间更短,总量也更少,理论上应该比第二组体验好一点。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忍受完这轮噪音后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实验的人,竟然是第二组更多一些!
我们都说长痛不如短痛,但为什么实验中,而且哪怕长痛的总量比短痛的总量更大,大多人都宁愿长痛不愿短痛?
- 明知道高考的时候再努力一把,毕业后就能找到好工作了,可偏偏忍受不了。
- 明知道晚上少熬点夜,第二天神清气爽工作效率高,可就是做不到。
- 明知道每天只要花半个小时锻炼一下,不但体型能改善而且精气神也能上去,可就是坚持不了。
- ……
看来,短痛什么的都只能是对自己的要求,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长痛更加符合人性。运用到产品体验上,那就是:便捷性比不过易学性,与其与让用户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操作,还不如花更长时间完成一个低难度操作。
例如我以前设计过一个控件,方便用户快速滑动切换到某个日期。结果用户测试发现,虽然这个控件操作效率高,但是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无法立即理解,于是效率反而下降。
虽然很多鸡汤文说,要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但是对于只体验一次的事情来说,大多数人更在意结果而非过程。
以电影为例,通常对于喜剧和悲剧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过程,而是结尾。也就是说哪怕同样的故事,只要结局反转,就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把这个类比到产品体验,就拿购物为例,不论搜索产品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只要最终我能买到合心意的产品,用户体验就是美好的。所以说拼多多这类主打实惠电商平台,根本没有必要再一些体验细节上死抠,点击收货时自动拉摄像头什么的……都被拿到便宜商品后的愉悦感冲淡了~相反,如果一个电商平台流程体验上再考究,可只要在最后一步收货阶段让用户失望,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个方案,这个下面再解释。
通常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做事要脚踏实地,那些巧言令色的小人走不长远。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不论是职场还是相亲,「老实」这个词都被认为是贬义词呢?其实大部分人根本不喜欢稳定,例如投资股票的朋友,经常喜欢张口闭口就说“我最近赚了 50%”、“再加把劲,说不定可以翻倍”……
可是股神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不过 20% 左右,据我了解无论是创投还是私募,实际年收益率平均能超过 20% 已经相当不错了。
△ 蓝色线为收益率
但是对于大多数业余股民来说,即便是自己年均收益率为负数,只要曾经有过一段高光时刻,那就很满足了。对应在产品体验上那就是:只要有一点让用户感到了「高光时刻」,那就足够让用户记住要长时间了。
例如 iPhone 其实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刚需上未必比 Android 强多少,可他们抓住自己在细节上的优势,让用户在某些时候突然印象深刻一下,就能圈住不少果粉。当然,Android 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例如我在接到陌生电话,看到屏幕上显示“诈骗电话”时,立即由路人转粉。
但是,这个「高光时刻」也可能是负面的「至暗时刻」,例如虽然拼多多能够让我买到便宜的商品,结尾通常是美好的,但是那个点收货拉摄像头实在是让我的体验一下子跌落谷底,所以始终无法产生好感。
鸡汤本身就是反人性的,用来要求自己可以,用来要求他人可千万别。所以说用户体验要反鸡汤,这个其实再合理不过。以后可千万别抱怨用户这不好那不好,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这样,样本大了从概率学上看,是一个绝对不可能改变的客观事实。
体验设计就是要运用技术去迎合人性,而千万不要妄图改变什么。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9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