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构图法和后期,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不好意思了我又要贴出 IPPA 获奖照片了。
△ 韩松 / 摄 iPhone5c,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照片
如果我将这张照片代入一个公式,这张照片应该是:
「鸽子与老人」= iPhone5c + 动静结合 + 中心对称式构图 + vsco方形裁图及滤镜10
据我观察,很大一部分朋友学摄影就是遵循着这样的公式:「好照片=好器材+好想法+好构图+好后期」。于是他们在自己搭建的框架下将每一个点通通学习一遍,甚至学得很深入,却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问题出在哪?学习技术并没有错,只是他们忽视了将各个技术环节系统串接起来的过程。如果将摄影比作是产品生产的话,器材、构图、想法、后期等好比是设备、原料、包装等,而真正实现的是「一条好的生产线和优质的生产工艺」。这一部分是最细腻,最难以名状,同时是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运气和天赋的。
这篇文章我试图以一张照片来粗浅破解一下「生产工艺」的问题。
那生产工艺是什么呢?以及为什么拍摄者要把上面的「公式」赋予那几个值,这才是拍照片,尤其是手机摄影的重点?
1. 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
在伊斯坦布尔的旅行中拍摄的。当时我在大街小巷散步,来到耶尼清真寺前的广场。当时贩卖鸽饲料的老人坐在远处的红房子里,近处的儿童跑过,惊起了鸽群,老人却非常淡然地看着眼前这一切的发生。
我觉得这个动静结合的场景十分有趣和美好,就把它拍了下来。
2. 花了多长时间拍摄?拍了多少张原片?
15 分钟,前后 50 张左右原片。
△ 韩松 / 摄 iPhone5c
一个场景的多种尝试,尝试不同的角度,等待鸽子合适的分布情况。
3. 这么多原片,都是同一个场景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
基本是同一个场景,就是石墙前面的红房子。选择这个场景是因为我见到它的时候第一时间判断了它至少从视觉上是很美的──石墙衬托下鲜红的色彩对比,并且老人一直在发呆,和前面飞舞的鸽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一个场景并不是死的,我还在离红房子不同距离和不同的距地拍摄高度进行了场景调整。所以原片里会见到单个红房子或几个红房子的排列,还有红房子后面窗户对应起来的场景,这些都是我对场景的斟酌。
当晚我就在手机上比较了白天的原片,选出了几张还比较满意的做了后期。至于最后投比赛那张,觉得那张是中心式构图,视觉语言还是最干净明快的。
△ 韩松 / 摄 iPhone5c, 选片1
场景有点调整,红房子比例比较小,上面的方窗子成为背景重要元素。主体可视作是下面的女人。
△ 韩松 / 摄 iPhone5c,选片2,
场景中地面比重比较多,主体应看作妇女和房子中老人的对比。不过头戴黑纱的女人和鸽子的分布有点冲突。
△ 韩松 / 摄 iPhone5c,场景3
场景和上一张类似,后期试试调成黑白。
4. 您是在试错,还是胸有成竹只是在等待时机?
大部分照片在拍摄前的观察期,脑海中就有大体完整但绝不教条的预设。这张照片,「红房子与后面墙壁的质感对比」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景预设,而前面红房子、人物、鸽子的分布位置,比例,就是我的「斟酌」了。
但我不觉得这是盲目的试错,所有的斟酌还是基于一些有意无意的构图原理,形式美规律等。等待时机的部分,只有行人和鸽子的分布,这确实需要一点运气和敏锐地判断。
1. 有用到特别的手机操作吗?
很巧这张照片用到了 iPhone 摄影中最重要的几个隐藏功能。
锁定曝光/对焦:因为鸽子飞起来太混乱了,如果在按快门前不按住屏幕锁定焦点的话,很容易被 iPhone 自动识别着焦点到处跑,还影响快门响应速度。
曝光调节:锁定焦点后屏幕往下划了一点,降低了曝光。因为此时室外的光照条件不算好,减少曝光时间有利于稳定的拍摄。
连拍:鸽子飞起来很难捕捉,按住快门连拍有利于提高最后选片成功率。
2. 透露一下后期细节?
只用了 vsco。
之所以选那张的原片,是因为鸽子群的分布不算太乱,并且有一只大鸽子在前面,显得有重点。
△ 韩松 / 摄 iPhone5c,原片
裁图,裁切掉多余的、尴尬的部分。裁成方形,让画面变得饱满和具有中心性,因为周围还是有很多多余的元素。
滤镜,选的 10 号滤镜。在彩色、高对比度的滤镜范围内尝试。
调整:加了一点亮度和对比度,微调一下色温,让画面不显得那么脏和灰。
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楚很详尽的细节了,但对照片的分析和调色的目标肯定是没变的,所以我现在也能调出与当时很接近的照片。
3. 和原片对比我看你选出来的片很多有严重的裁切,这是否违背了摄影的原则?
我不知道摄影的「原则」是怎么定的,我只觉得不至于是欺骗观众,对画面的取舍和调整都是很正常的。裁切和调成黑白照片、多重曝光等都是一个道理。
至于为什么很多照片有裁切,这个跟手机有关系。手机镜头是定焦的,构图大多就需要靠腿前后跑或者后期裁切才能完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用手机的电子变焦。
1. 您自己觉得拍好这张照片最重要的点在哪?
其实现在看来这张照片确实「好看」,但不见得好。这还是属于摄影中的「通俗作品」。
我觉得吧,这张照片显而易见的「中心式构图」「颜色对比」「动静对比」都是马后炮了,任何人拿起手机都能拍一堆。现在一年以后我再回想起来,能有这张照片真正要诀,还是在于自己有能发现好素材的行动方式,以及有敏锐地对美的观察。
△ 韩松 / 摄 iPhone5c,就它了
2. 能简单说说您的拍摄行动方式和观察心得吗?
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我前面说的是自己在「在大街小巷散步」,并在这个场景前拍了 15 分钟左右得到的。
「在大街小巷散步」是我最喜欢的旅游行动方式了。实际上我很多片子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拍的。这意味着,如果是匆匆地定点旅游的游客可能就没法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场景。
另外一个就是耐心。如果喜欢一个场景,为何不多尝试一下,多等待一下,多研究一下来拍呢?很多瞬间是靠机遇、等待和预判得来的。
我没有在拍摄前给自己非要定义一个流程,但这种流程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最近在葡萄牙拍摄的照片,也用了上面的流程。
△ 韩松 / 摄 iPhone7p
里斯本街头,尝试不同远近,不同人物分布,不同的比例。拍摄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 韩松 / 摄 iPhone7p
最后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态都比较满意的一张。
3. 这种方法适合大家的旅行摄影么?
我不知你是不是又在套用「在大街小巷散步」和「耐心」了(笑)。但光就这两个方法而言,应该是适合大部分自助游的游客,尤其适用于节奏不快的深度游客。
我想说的是,一张照片构图和后期反倒是最简单的事情了,重要的还是拍摄的状态和观察、审美。拍照是件全身心的事情,不是「10条技巧」「20条法则」就能解决的。
但是,全身心享受旅行和生活,并让它们自然流露在照片中才最好。「10条技巧」「20条法则」,用一用就能熟练了,但真没必要套用。
然而,我告诉你「iPhone5c + 动静结合 + 中心对称式构图 + vsco方形裁图及滤镜10」是没有用的,这只是照片形成后我告诉你的药方而已。
真正的成片工艺:
- 渠道:在伊斯坦布尔大街小巷散步和猎取中获得的题材──个人喜好和经验;
- 观察:发现「石墙衬托下鲜红的色彩对比,并且老人一直在发呆,和前面飞舞的鸽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有潜力的美好场景──敏锐观察和判断经验;
- 拍摄:进行 15 分钟拍摄,在场景前拍摄 50 张照片,运用曝光锁、连拍──构图审美能力,熟练操作、耐心;
- 选片:选出元素分布有致、恰当的原片──构图审美能力,后期预判能力;
- 后期:分析原片缺陷并将其调整成想要的目标效果──构图审美能力,后期操作能力。
其中的想法、构图和后期,虽然很重要,但只是碎片化的一部分罢了。
如果你想和作者学摄影,只要有一个能拍照的手机(无论是 iPhone 还是安卓),能装上 Snapseed 和 VSCO (iOS 和安卓都有,后期只用这俩就够了),以及一门高效快速又干货满满的摄影课,就够了:
十个章节,不到 30 课时的快速课程,教给你摄影大赛冠军的摄影秘诀:
想要来一发?桌面端访问你可以戳这个链接:「iPhone 摄影大赛金奖得主:刷爆朋友圈的30堂手机摄影课」
手机访问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研磨用户体验
已累计诞生 634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2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