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进入设计产业也已经三年了,早就过了自称社会新鲜人的时期。原本都是战战兢兢地拿着履历被面试,现在竟然轮到我坐在桌子的另一侧当面试官,格外兴奋。
这次就业博览会(Career Fair)是由我的母校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设计系主办,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许多知名企业如 Northgate、Uber、Frog 等共襄盛举。
在博览会前一周,设计系先将该年度有兴趣找实习或正职的学生履历寄给我们,因为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次难得又新鲜的机会,所以我自告奋勇地接下帮同事们预先浏览并筛选学生履历的前置作业(主管表示不解 XD)。
系方传来近百个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履历,其中包含视觉设计、工业设计与互动设计三项主修系别。我很认真地一个一个扫过,不禁自豪我大概是有史以来最认真的面试官了 XD。
我读履历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找作品集的网址,如果找不到作品集,或是该链接失效、上锁,基本上就会直接被刷掉。
对我来说,设计师的作品集比履历重要得多,尤其在经历还不够丰富的学生阶段,单单几行学历和打工经验并不足以展现一个人的设计潜能。
刷掉一波没有作品集的学生们后,我开始「速读」大量作品集,看多了之后会发现多数作品集遵循类似的风格:
- 白底
- 方正规矩的卡片排版
- 像 mock-up 一样的主图
- 主要导览有作品(work)、关于我(about)和履历
- 偶尔还会展示一些业余兴趣,例如涂鸦、摄影
这类常见的排版源自于使用 Squarespace 或 WordPress 既有的模板,简洁清晰再加上我已经看过一样的排版无数次,大幅减轻了浏览时的认知负载,因为我很清楚如何找到想看的数据。
我知道大部分学生都是使用现有的模板,我自己也不例外,比起硬着头皮自己写前端,这方法更快、更方便,呈现结果也是相对协调美丽的。
在千篇一律的作品集页面中,偶尔看到与众不同的排版与互动的确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没有时间、精力或是相关技能的话,运用模板一样能达到营销自己的效果。
我将自己喜欢的候选人整理在一份文件之后,交给同事们再进一步筛选心仪的人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现场特别留意这些学生。
企业博览会当天,工作室派了四个人去现场——创意总监、两个互动设计师(包含我)和一个视觉设计师。
△ 在博览会现场的气氛其实很欢乐
上半场是学生们事先预约好的,每个人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跟我们面谈。我主管丢出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为什么对我们公司有兴趣?」
此题的重点是想知道面试者有没有做功课,优秀的面试者通常能流畅地回答。他们明显有看过 Pilot 的官方网页,也想过自己若是加入 Pilot 后最想执行哪些任务,我们过去哪些案子是他最感兴趣或最有共鸣的,如果能介绍他曾设计过类似的案子就更加分。
相反,如果没做功课的话就只会无限跳针说:「我很喜欢你们公司」「你们做的东西很漂亮」等一听就很空洞的话,终究难以说服我们。
毕竟我们不是大公司,想跟我们面试不太可能是因为名声,理想的候选人当然是因为了解后有兴趣才想加入,而不是乱枪打鸟,或是觉得面试小公司的话录取机会较高。
△ 时间有限,请讲重点
每个人的面试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所以大部分都是听学生介绍一到两个案子,我们也不可能问太细节,毕竟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案子,认识不可能太深,所以记得要挑重点讲。
我们不在乎产品本身运用了什么样的最新科技,也不 care 教授给你多高的分数,而是注重你参与的设计决策,或是案子周转时背后的缘由。
我们想找的是解决问题的人(Problem Solver),单只有完美的最终成品是绝对不够的,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才是重点所在。
设计师的作品集通常可以看出他专精于哪个部分的设计,不管接了多少案子,他负责的项目不会差异太大。
学生的作品集则相反,毕竟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多尝试设计的不同面向,所以每堂课的项目通常也是走全包路线,把整个设计流程从创意发想到原型制作全走过一遍。
我们会问面试者在这个流程中最喜欢哪个部分,帮助我们衡量「如果他加入团队之后可以胜任哪些工作。」
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毕竟还没有工作经验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是不清楚自己热情所在都很正常。
另外,学生时期的案子通常是团体合作,这时我们就会请面试者描述自己在其中所负责的任务 — 流程图是你画的吗?主色系是你决定的吗?你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藉由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面试者对哪些环节的思考更全面,感觉起来更有潜力。
1. 带纸本履历
有助于我们在事后检讨时记住这个人,或是在面试过程中在上头做一些备注。
2. 带 iPad 或是笔电
讲解作品集用,要记得做好没有网络的备案、注意电量、清楚自己的档案在哪。
3. 穿着正常
太休闲到穿个短裤夹拖,或太正式到全套西装,对我们来说都很奇怪,这也算是检测文化契合度的一环。
4. 事后跟进
不管你觉得有没有希望,有跟进永远比没有好,如果你不在我们候选名单上,跟进会让我们对你留点印象;如果你在名单上,没跟进会让我们觉得你对我们并没有兴趣。
我们有相中几位资质很不错的候选人,不过最后还是没有二次面试任何人,反而是将他们编入口袋名单中,看看之后有没有机会合作,考虑的原因不外乎是:
1. 文化契合度
我们工作室很小,大家都会跟彼此合作到,如果有新成员的话会希望是跟每个人都合得来。
2. 团队结构(Team Mix)
每个团队成员的能力应该互补,一整个团体则要能够反映工作师的愿景,而我们现阶段现在不需要手艺高超的绘师或是精通 AR/VR 的设计师。
3. 近期内不缺人
我们是小工作室,有没有人力需求完全取决于案子有没有进来,轻易录取人的话公司会倒 。
这次当面试官的经历让我发现,评量视觉设计师相对容易,只要看最终成品就可以略知面试者的程度好不好。
但实在很难在短时间看出互动设计师的实力!我们又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读过面试者的作品集内容,这时候就只能根据面试者的口才和逻辑思考能力来作判断了,不禁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口条训练。
同时也理解到落选了不必气馁,公司内部有很多影响录取决策的状况是与你个人无关的。
这次经验对我来说非常珍贵,第一次真正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思考面试这回事,未来面试时会更能理解面试官在想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有些当自己是面试者会额外介意、担心的眉眉角角,在面试官眼中可能不足为道,好像也就不必过于紧张,说不定面试官比你还紧张呢。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评 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