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民艺间,专注于手工创作,这里有一位用心创研民间手艺的曾师傅。
从事平面设计 10 年间,他始终在思考设计的价值,最终决定回归民艺,尝试将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传统美学与当代场景相结合,创造更有设计价值的产品。2015 年,他创立了民艺文创品牌慢物质,推出了锡木作、黑白月光中秋礼盒等富有实验性的创意产品,使雕版印刷、木版年画等一系列东方古老技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
如何结合传统和现代?设计师需要思考的维度有哪些?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自我追求?今天腾讯设计对话曾令波,听转型后的他聊聊关于设计的思考及自我的审视。
腾讯:曾老师您之前一直从事设计吗?
曾:是的。我做了近 20 年平面设计,只不过在最近 10 年,我的工作已经开始超出传统平面设计的范畴,更多地在关注民间手艺相关的板块,创作本身也聚焦在传统民艺的产品创新,及对这些产品的运营、推广和销售等。
腾讯:为什么想做慢物质这个品牌呢?
曾: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木匠,所以自己手工艺本身其实是不太陌生的。在我从事平面设计的第十年,我开始不满足于固定的乙方服务型设计,开始思考设计师的更多可能性,看看还能在哪些领域去释放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然后我就走向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去做和民间手艺相关的事情。只不过相对于我们父亲那一代手艺人,我们在一个稍微高一些的维度去思考现象、产品和消费市场。
腾讯:您提到的更高的维度,具体应该如何理解?
曾:最近十年,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大课题。民间手艺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在大众消费端的回潮,成了公众热议的问题。但事实上,很多传统手艺本身其实是和时代脱节的——无论媒体上这一切多热闹,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正在飞速消失,是不争的事实。
各种力量都在试图介入,无论其动机是发自抢救还是蹭流量,或者单纯的感兴趣,这当然都是好事。从设计师的视野来看,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了很多的创作可能性。比如说用新的设计手法与理念去创作产品,用符合这个时代的思路去打造品牌、建立传播,让民间手艺和工业生产与前沿科技实现融合等,相对于传统手艺,这显然是升维的,另外,比如这些年兴起的电商、社群运营、IP 孵化等手段,虽然我们自己并不擅长,但很多同行做得不错,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时代、在传统手工业尚还兴盛的时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腾讯:您是怎样定义现代的和传统的?
曾:“传统”这个词是一个动态概念。传统不是固定的,我们很难精准地定义到底什么是“传统”。传统可能是一个不断延长的线索,而不是一层一层彼此截然分离的断层。我们很难说一棵树的根部是传统的,枝叶是现代的,事实上它整个是一体的,层层包裹,骨肉相连。我们现在模糊所指的传统,都曾是当年的新潮爆款。这些曾经最新鲜的东西慢慢更新迭代,其中的精华沉淀下来,成为我们骨架乃至基因的一部分,在新时代里新生出来的部分则附着其上,演绎出新时代的图式、语言和风格——终有一天这些也会变成传统的一部分,这是我认为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 年画复活计划 ] 传统年画结合现代 Risograph 特种印刷技术 / 剪纸镂空工艺的创意作品《转钱》
[ 年画复活计划 ] 结合雕版印刷工具的创意作品《财源滚滚》
腾讯:您第一次接触到服务设计这个词时,您是如何去理解的?它和现在您所做的慢物质有什么关系?
曾:服务设计可能意味着一种比过去“体验设计”更宽泛的设计思考方式,或者提示了一种新的产品开发动机与切入点。通常我们更重视产品、技术、内容和营销,对文创品牌而言,如果它已经开始思考服务设计的时候,说明品牌已经关注到非常细微的层面,并尝试在这个层面寻找新的突破点。
这一概念对慢物质的启发是,我们可以尝试在开发产的过程中,更整体性去思考,把每个节点和端口都理顺、想通透,并最终落脚在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长久体验,将更多要素纳入到设计的工作模式里,这对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及跨学科协作能力是一个挑战。
当然现在我们对设计的定义也和过去不一样了,甚至设计边界都已经模糊。它可能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它可能代表一种底层的思维逻辑,在这个底层思维逻辑之上,可以构建出许多事情。
腾讯:大众对设计或设计师的理解有这样一个升级变化的过程,这是否和我们时代的环境变化相关?包括现在整个网络环境。
曾:在我们看来,最近几年或者说最近十年、二十年,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加速发展的。它会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的方式、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状态、乃至整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和规律,都有颠覆性的改变。许许多多的东西正在面临重建,包括设计、设计的方法、设计的工作对象、设计价值的评判体系,一切其实都是需要去重建的。这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面对的必然的挑战,也是一个空前的机遇。
腾讯:那在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里,您认为腾讯的角色,对于你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和作用?
曾:我所知的大部分设计师或设计类、文创类品牌,体量和影响力都非常小,相比之下,几乎不可能不受到腾讯之类大厂的影响。
举一个例子,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基本都围绕着寻找用户、触达用户、驱动用户购买而展开。在过去 20 年,品牌商用一些特别原始的方式去干这件事,比如扫街或电话营销。一切品牌都必须像狼一样主动出击才有机会获得生存机会。但现在,我们都可以去通过自主内容获得用户,通过自媒体平台,把产品和品牌的信息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分享给用户,通过层层转发和连接,在此过程中完成种子用户的积累——这种方式被你们变成内容营销。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最大的阵地,就是腾讯的微信公众号。所以就近七八年而言,不管是微信、还是视频号,或者未来有一个针对设计师群体的精准平台,这都是特别让人期待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和腾讯有过合作。设计师有机会搭载这个时代的主流技术,使设计的力量得到更大的输送,我想,这应该就是腾讯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想象。
2017 年 腾讯 x 慢物质定制款文房套装《笔墨方》
制作《笔墨方》时团队访遍全国的行走路线
腾讯:那么您对这个平台的期望是什么呢?
曾:中国设计发展了几十年,涌现出不少优质平台,资讯型的、交流型的、或者供需资源型的。如果在腾讯的数据背景下有一个面向设计师的资源平台,我会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至少可让我们对生意有更多的想象。
小微型的产品创作团队往往把全部力量聚焦到创作本身上,而在综合运营方面则会碰到各种短板。就我自己的体会,更有效的用户触达、大数据背景下的用户需求洞察、整个市场和行业的趋势、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得与应用转化,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腾讯:您能否给现在的年轻设计师们一些建议?
曾:我觉得现在刚出道的设计师,他们对设计的认知穿透度,都比我们工作十年二十年的老设计都要厉害,这是时代的优势。
我们现在的许多客户、或客户方都已经是 90 后了。时代最终属于年轻人,设计领域的话语权也在以极大的速度向年轻设计师们倾斜,但在过去不是这样的,过去是论资排辈,是大师出没的时代,但在未来,一切都在被消解,权威和许多曾经牢不可破的规则在被消解,年轻的设计师们能够以最新锐的设计理念、最前沿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去创作。年轻群体其实更让我们期待。
但我觉得即便如此,回归到设计的本质,我觉得评判好设计的标准,或者设计师的进阶路径应该不会变:
- 第一是需要解决功能层面的问题,
- 第二是改善人和人之间沟通的问题,
- 第三是发现并确立创作者本身与外部世界彼此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所持的、设计思考的三个维度:功能、情感和意义。其实不管是过去的设计师还是未来的设计师,不管是古典设计还是新锐设计,宏观来看,整个价值体系都是一致的。
腾讯:为什么慢物质可以做这么多爆款产品,回到产品本身和洞察也是有关系的,这方面您有没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
曾:对于大厂来说,做一个产品,可能必须要基于一个非常详实的数据。但是对于小团队或者对于很多原发性的设计师来说,他凭借的几乎还是直觉,或者称之为灵感。
我们因为从业时间长,会尝试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团队特色和一定数量的用户来进行必要的论证,但好像更多时候也是在拍脑袋。如果一个团队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趣味和产品价值观,就有信心聚拢一群和我们相似的、认同我们的用户,这就是我们的简单粗暴的产品开发动机。
所以,如何确保某一款正在做的产品“会爆”?目前我们依然完全不确定,依然在依赖自己对行业的认知、直觉与经验。
2020 年 慢物质黑白月光中秋礼盒
腾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者说整个行业会有一种浮躁的心态,您是如何平衡商业和自我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曾:如果不奢望做成一个超级品牌的话,可能再怎么努力你做的事情依然是小而美的,是这个宏大主体里的一个细微分支。好在中国市场基数足够大,有机会做透一个小众市场,这已经是一个特别伟大和了不起的事情了。
我们在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我们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情,奇妙的是,我们的用户也乐于接收到这种开心的情绪,和里面容纳的某种价值与意义,并乐于反馈给我们,并和我们一起成长。从我们自身,到我们的产品,再到我们的用户,这整个体系里,大家的频率可能都很相似,这是这个时代让我们最觉得有趣的地方。
回头来看,我们好像基本没有担心是否浮躁了、太快了。只要这种供需和沟通的通道还在,作为创作者,你显然只会去坚持本心,用你最大的勇气以及力量投入去做这些事情,并坚定地要把它做好——即便有所曲折,依然乐观、坦然,保持长久的热情,这是把商业做好的需要,也是终极的自我追求。
所以我们会用非常长时间——比如3年甚至更久,来思考某一个产品的迭代。我们相信这件事需要一个足够漫长的过程。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与外界互动,和市场、用户、新的资讯、新的趋势互动,这要求我们又需要随时处于一个打开状态,一旦有感兴趣的点,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
这可能是某种奇妙的平衡感,我认为对于一个做传统文化产品的人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2019 年 锡木作《弥生》茶仓
腾讯:实际上去年疫情给各行业都带来了一些颠覆性的改变,对您本身的职业或所在行业有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或转折?
曾:去年我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是完全在和家人相处,这是工作 20 年以来最久的一次,我找到了幸福感,这个过程中,也在更深入地思考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些年我们做的这么多产品,它们的价值与意义。
回头来看,我想本质上我们不是在为市场、经济、产业而服务,而是在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服务。所以不管是做一个盒子,做一只笔,还是做一个简单的画面,我们都希望它具有超出其材料、功能、形态、视觉方面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存在,那它应该是在人和人相处、以及人和自身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作用,并指向一种更积极、更包容的状态。我们希望把这种状态重新置于产品逻辑体系中,去进一步地强化、放大。这是去年疫情带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
已累计诞生 666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3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