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专访:
刘治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著名的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也是 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的会员。
他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著称,作品涉及平面设计、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刘治治曾参与多项重要展览和设计项目,在国内外设计界享有盛誉。
在 2024 站酷设计周,这位上过热搜的平面设计大神进行了主题演讲,风趣种草“好设计是什么”。
优设婷婷采访中
优设婷婷:在您的生涯中,有没有哪些项目对您个人的设计理念或者风格影响最大的?
刘治治:很难指出某个特定的项目对我有特别的影响,每一个设计委托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委托的设计方式都不太可能直接应用到下一个委托中。有的项目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很难说哪一个项目对我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优设婷婷:您在这个行业里深耕多年,以视觉创新著称,那应该如何在当下快速变化的趋势中保持设计的前瞻性,并在行业中不断创新呢?
刘治治:我认为所谓的“创新”往往是我们工作的结果之一,而不是终极目标。当我们为品牌更新视觉形象时,我们是在探索从 A 到 B 甚至 C 的可能性。尽管在设计手段上并没有太多的新奇之处,但在思考过程中,我们会尝试引入其他领域的知识。
比如当我们考虑使用红色时,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会思考色域中存在多少种不同的红,并选择一种特定的红色。这种选定的红色在专色系统中有其对应的色值,在 CMYK 中也有确切的颜色数值。然而,我们的思路不仅仅停留在色彩的选择上,我们还会探索红的另一端颜色 —— 比如在平面设计中,我们特意选用了一种非常明亮的绿色,当观众长时间注视这个亮绿后,再将视线移开,视锥细胞可能会产生一个短暂的红色残影。这个思考来源并不是什么设计方法,而是一个人的视觉错觉,我们拿这个来做设计了。
但这个东西也不是创新的,只是在某一种知识边界之外的知识给桥接进来了,我们呈现出来了,获得了有趣的可能性。我也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下,现在人对于创新两个字太偏执了,在视觉设计领域,真正全新的事物已经不多见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将各种已有的可能性连接起来,或是打破不同认知之间的壁垒。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的认知是诗句,我的认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照片。设计师的任务便是将这两种不同的认知连接起来,比如最后设计出一个颜色渐变,从类似晚霞的粉红色逐渐过渡到夜晚的深蓝色,可能这么一个颜色,就完成了一个标志。
所以我觉得创新不是设计的终极目的,创新可以是设计的结果,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以创新为要求来审视所有的设计。
优设婷婷:现在 AI 发展比较迅速,设计行业也正在进行一场变革,作为咱们这个专业的代表人物,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刘治治:我觉得 AI 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工具。虽然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具备某种形式的意识或智慧,但这都是后话了。任何颠覆性的技术在其初期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一些人的恐惧——就像汽车出现时,马车行业的人们感到紧张一样。这是人类面对变革时的自然反应。但我们会不断探索、发明和创造,并学会合理使用这些新技术,甚至驯化它。我不太想用“驯化”这个词,但意思相近。因此,我是积极拥抱新的可能性的人,特别愿意去尝试。
尽管我预见到 AI 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现阶段它对我的帮助不是那么大。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AI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所有由关键词生成的图像往往会不自觉地被拟物化。例如,比如我要设计一个包含圆、方、三角形组合的标志,AI 倾向于将这些形状处理成具有立体感和光影效果的形象,而非简洁的平面图形。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更像是炫技,快速生成看似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而实际上在视觉设计中我们有时更需要的非常平面和简洁的设计。
其次,AI 还存在一个问题:它所采集的数据都是基于人类已有的创造成果。我们不断向其输入现有的设计结果,当需要它生成新的内容时,AI 通常只是将这些已有结果进行拼合。通过关键词匹配和复杂算法处理后,AI 提供的往往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元素的产物。这种拼合的结果缺乏真正的创新性,创造力显得较为平庸——就像是从无数选项中挑选了一个中间值或中位数来形成新的东西。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样的设计可能看起来非常精致、有趣;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却显得相当无趣。
优设婷婷:我注意到您很多作品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了装置艺术的元素,请问在平面设计与艺术装置结合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刘治治:实际上,我认为平面设计的核心技术相对较为基础,不像建筑设计或其他设计领域那样复杂。平面设计主要涉及图像、文字和图形的组织,用以表达特定的概念。因此,在很多时候,平面设计需要借鉴其他设计方法或艺术表达形式来丰富作品,这是先天固有的需求。例如,当我为你们设计一个标志时,很难单纯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评判它的合理性,这样的讨论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以刚才提到的例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例,如果这句诗被用作媒体标语,我会从这个标语出发,思考其中蕴含的颜色元素,并最终通过渐变色彩将其转化为一个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我融入了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对颜色的理解等多种文化信息和观念,以此呈现一个丰富的平面设计作品。
对我来说,这并不算跨界。真正的跨界是指我的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发生互动,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比如,我和一位时装设计师合作,将平面设计应用到服装图案上,这才算是跨界。但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平面设计师总是需要从其他文化类型中汲取营养和支持,使作品更加丰满。
所以,不存在跨界,而是一个平面设计师本来就是相对融合的工作。
优设婷婷:作为立入禁止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您在创意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对初涉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刘治治:我建议年轻的设计师不要过于纠结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区别。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商业委托的,区别只在于创作空间的大小。艺术类机构的设计委托可能会提供更多的自由度,而商业机构则可能有更多的限制。因为所有设计,尤其是视觉设计,必然会介入到商业循环和市场循环中,并接受公众的检验。如果一个设计无法进入这个循环,那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设计。
因此,我对年轻设计师的建议是:大家不要先有差别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任务。同时,不要惧怕限制,往往正是这些好的限制促使了优秀设计的诞生。我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优秀的设计结果是设计师独立完成的;最好的设计作品一定是委托方、设计师乃至消费者共同协作的结果。
优设婷婷:面对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设计师遇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您对优设网的百万设计师有何建议,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应对行业变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刘治治: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首先,不要把自己仅仅局限于设计师的身份。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更广阔的视觉经验、好的设计,甚至是优秀的音乐。不断丰富自己,学习不同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你与 AI 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拥有自我意识和判断力,而 AI 只是进行穷举计算。因此,我
建议大家做到以下三点:
- 不断丰富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技能。
- 不退让选择权: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交给某个软件。即使 AI 提供了 10 个方案,最终的选择还是由你来做,这也是设计的一部分。
- 不用恐惧变化:视觉设计是一项非常实际的工作,成功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如果你觉得这个行业让你感到痛苦,不妨尝试其他领域,比如骑自行车环游世界,或者成为艺术家、画家、音乐人等。有时候,转换职业方向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刘治治:在中国,年轻人往往被训练得过于规矩,好像上学学了什么,别人告诉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必须是那样的人。但实际上,情况远非如此。以我为例,我们那一届中央美院视觉设计专业的 15 名学生中,现在仍然从事纯视觉设计的只有三个人左右。其他人也过得很好,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证明了转变职业道路并不一定是坏事。
优设婷婷:看到您作品常常表现出文化传承美学的深刻理解,放大价值也是本次站酷设计周的目标之一,您认为这个行业里想要实现放大自己作品价值的目标,应该从哪些维度思考?
刘治治:这是个好问题。实际上,设计师有时候非常难,尤其是在表达个人美学理解时,因为我们总是有委托方的需求需要考虑,例如站酷的“酷”标准,委托方对于“酷”的定义可能与我们的理解不同。我们要这两个点上搭上,才可以实现一个最优解。
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相对克制地表达自我。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任务是尽量放大委托方的价值观。然而,作为个体,我希望在工作中保持一定的作者性。任何设计师都不应成为甲方的附庸,完全按照对方的要求行事,这将导致自我意识的丧失。委托方选择我们,正是因为相信我们可以从独特的角度进行视觉表达,从而放大其价值体系或愿景。
所以,我力求在作品中保留作者性,同时确保这种个性不会与主题冲突。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有许多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及各种逻辑切入点。这些都可以用于阐释委托方的需求。如果你觉得我的设计新颖有趣且富有文化价值,那是因为在我的作者性和委托方沟通之间达到了某种一致,最终呈现出这样的结果。
优设婷婷: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话题,钟睒睒指责张一鸣抖音平台播出不实信息,要求删除道歉,也引发广大的消费者或者说创作者行业对“信息茧房”和“算法”的关注,短视频平台信息同质化导致认知局限性,那作为创艺设计的领军人物,您是如何突破“信息茧房”带来的单一视角的问题,保持视角多元化平时会有哪些习惯?
刘治治:关于“信息茧房”的问题,钟睒睒的困境在于,在某些平台上,只有特定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这些平台上的言论受到引导,导致一些狭隘的观点和不合理的言论泛滥。正常思维的人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批判,最终使得理性的声音被压制。
这种情况并非张一鸣个人的问题,而是他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我觉得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筛选出较为正确的信息。即使存在极端观点,正常的交流也能让不同立场的人相互倾听。
然而,由于当前的平台引导,实际上加剧了“信息茧房”的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钟睒睒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不能简单归咎于张一鸣或任何个人,这是整个系统性问题的一部分。
作为个体,只能找各种不同的管道去看不同的观点,来相互校正。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配色原理与色彩搭配实战宝典
已累计诞生 656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5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