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要通过逻辑推导来产出合理方案,无论是产品、交互还是 UI。本文通过3个交互案例细节,帮你一窥交互设计的门道。
更多交互设计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么一个案例,大概是说,有人在洗车店做了个实验,给每个来洗车的顾客弄一张活动卡,这个卡上有八个空格子,顾客每次来洗一次车,就在空格子里盖一个章,洗满八次,也就是盖满八个章,就可以免费洗一次车。
送出去的卡分两类,一类是上面没盖过一个章,八个格子都是空的;还有一类是,上面有十个格子,但是有两个空格已经盖了章的。所以,前面一类卡是 0/8,后面这类卡是 2/10。
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后面这类卡的完成度要比前面这种高出 20%。
于是有人就给这个实验结果定义了一个名字,叫「人为推进效应」。
后来有人就把这样的概念用在了一些产品功能里,比如完善资料,签到,游戏进程等。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一些产品里完善个人资料时,明明没填写过任何信息,但资料填写的进度就是 20%,原因是它把默认的头像和昵称 id 也算进去了,就会让人觉得还差一些就完成了。而如果进度是 0%,用户完善资料的动力就会下降。
甚至在一些产品里,洗车卡这个案例也被改了个方式,直接拿来用了,比如:
有些游戏任务,要杀死十只怪物,而任务的启动条件是用户在杀死一只怪物时,自动开启,这时候任务的杀怪数量是 1/10,那么用户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强。
后来我找了些资料,来验证这个概念的真伪性,以及支撑依据,发现这么三个理论。
第一个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它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读关于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的资料时,我想到一些实例,觉得确实是这样。比如我在写一篇文章时,脑袋里总会想着这个论题,甚至框架与内容细节都很清楚;但只要一写完,丢进归档文件夹,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写这篇文章时的一些内容。
包括玩游戏时,一旦开始执行任务,就会想着这个任务还需要玩多少次才能完成,而不会去想着,已经完成了什么。
不过想想也觉得是废话,完成了谁还去想呢,这里对比的应该是「未开始」和「执行中」这两种情况,哪种印象会更深刻。当然,从主观情况来考虑,相比起来,执行中的事项一定是印象更深刻的。
这就与两类洗车卡的实验比较相关了。
第二个是「目标梯度效应」,意思是人类或动物具有接近目标时加快行动的效应,比如兔子快要接近食物时会跑得更快。
关于目标梯度效应的干货:
类比上面洗车卡的例子,当卡上的盖章数量越多,用户洗车频率就会越高,以为尽快完成洗车卡任务,拿到一次免费洗车的奖励。
比如在一些产品里填写地址,当要开始填写时,GPS 定位会自动获取城市定位,帮用户完成第一步,看起来是理所应当,但其实是传递出一种任务已经开始了的信息,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户完成任务的动力。
有些注册比较麻烦的产品,也会故意通过这样的拆分方式,提高用户完成注册的转化率。
同时,因为用户在完成洗车卡任务后,任务会随之消失,用户也可能会流失,所以会通过发放二次洗车卡任务,而这个任务奖励会与第一次有所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留下用户。
比如上图中的任务,任一模式完成一场,就可完成任务,领取奖励,但是领取完后会在这个任务的基础之上产生新的任务。好比王朝模式 2/2 完成后,就会变成 2/3。告诉你再玩一局,就可以领到更高的奖励。
第三个是「任务可视化效果」,与其通过数字告诉用户任务次数 2/10,不如把任务可视化,呈现出任务进度。
试想一下也是如此,看着卡片上如果写得是数字,譬如洗了 3 次车,还差 5 次,肯定不如一张卡片,上面盖了 3 次章来得更直观。所以在一些产品上,任务进度会通过有进程的进度条来表示目前情况:
最近收到的一则问题,大概是: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按钮,在同一页面的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我们到底是显示不可用时的禁用状态呢?还是直接隐藏这个按钮呢?
大家还是喜欢提这种通用性问题,希望有一个说法,可以概括所有情况。但我多次说过,不存在这样的好事,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尤其是这个问题,想要聊透彻,得用不少例子来举证说明,不过也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长话短说了。
禁用按钮的使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分别是:「无效的禁用状态」和「有效的禁用状态」。
1. 无效的禁用状态
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页面里,一个按钮,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存在。那人要问了,既然是一个页面,为什么会有多种状态同时存在的情况呢?
比如,在出行场景中,普通乘客发起订单,司机接单后是可以发送消息的(左图)。但是从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司机是无法发送站内消息的,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乘客(右图)。
不同渠道来的用户,司机端的页面会呈现不同的按钮状态。相同的页面,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在司机端就不需要露出消息按钮了,这样可以减少无效信息对司机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司机习惯性操作带来的无效反馈,比如点击消息,显示「无法发送消息」。或者显示禁用,也会影响司机的操作判断。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按钮在某种情况下始终无法被触发时,就会选择让它直接消失,而不是呈现禁用状态。
很多人在这类设计里会给按钮提供一个禁用状态,以免按钮消失而打乱页面布局。但是要知道,在某种情况下,按钮无用时,无意义的展示反而会产生干扰信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
所以这里有一个结论是:禁用按钮需要可触发的时机,如果没有这个时机,禁用状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存在,那它也是一个无效的状态。
既然是无效的,最好就不要出现了。
2. 有效的禁用状态
在上面的例子里,有一个前提不可忽略,那就是司机是否可以理解我们不显示的原因。当然,司机会接受相关培训,产品中也会有渠道标识,所以司机能够明白页面中存在的差异。
但在其他产品中,当状态不同,按钮变化无法自洽的时候,又怎么去处理呢?我们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解释来消除用户潜在的困惑。
对于这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线上购物时,一件商品会有多个类型供消费者选择,比如不同的尺寸、型号等,当其中一种类型被抢光时,这个商品依然是可见的,只是无法选择,展示出了禁用状态。
在这种场景中,我们不能一下子把其他无法购买的类型隐藏,因为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商品类别,了解商品的全部属性,尽管当下无法购买,但有上新的可能,用户依然可以选择等待,并将其加入收藏,还是会有机会促成这笔交易。而且当可选类型变多的时候,只是禁用没有库存的类型,可以使其他可选项保持固定的位置,有利于我们二次搜索和加购。这种场景的禁用也是暂时的,直到商品下架或者上新。
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常常我们见多了的东西,就认为是正常的,但它并不一定好的。禁用也是这种情况。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会在各个地方看到禁用操作,但是禁用的原由始终没有给到用户合理的解释,以至于许多人见到类似的操作都是一头雾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谨慎对待,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无法解释的禁用操作。
好比淘宝的商品选择页面,如今也将原来的商品纯禁用按钮,替换成了「缺货」。选择缺货的商品之后,按钮会变成「提醒掌柜补货」。
从原来的用户单方面接收无法点击的按钮,到现在直观显示缺货,点击后同时提醒到商家,这样的操作从功能角度来说是一个升级。
这就是我说的,有效与无效的禁用按钮之间的区别。禁用不该是真的禁止使用,而是告知用户,它如何可被使用。
3. 小结
如果一个按钮在不同的阶段有禁用和可用的状态显示,那么意图是很明显的。比如一些活动页面,某个按钮的禁用状态是倒计时,就像电影的前期宣传,为电影的上线制造话题和热度,来鼓励更多人的观看一样。
对于按钮来说,显示禁用则代表它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即可拥有可点击性,让我们明确地了解它就在这里,未来是可操作的。按钮也有很多的设计空间来为未来的使用做好铺垫,特别是营销类的活动,像是「明日 8 点可抢」、「提醒商家补货」的按钮文案,无一不在传达「可用性」的信息,引导用户持续性的关注。
但是还有一类禁用状态只是静默地提示,多出现在表单中,当用户没有完成输入的时候则无法点击,因为看的多了,我们就以为这是正常的。但我们都知道它仍可优化,比如,在它以禁用状态出现时,用更为友好的方式去提醒用户应如何激活,而不是漆黑一片,且完全不知道它所存在的意图。
我们要知道的是,禁用按钮本身不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只是禁用状态在页面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规则。为什么按钮不可用,或者说一定场景下为什么功能不可用,当无法依靠用户直觉理解的时候,是需要作出解释的,也就是怎么禁的问题。
但是最开始设计时就应该去想的是,禁用状态对用户和产品的意义在哪里,这和我们设计方案时脑海中涌出的无数目标一样,是一个基础的出发点。而后,一切迎刃而解。
读者提问,他是这样说的:
呆呆,我发现一个比较玄幻的现象。就我公司,不管是产品还是领导都会把开关控件当作是一个内容切换的控件使用,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我有提过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就应该这样用。我该怎么说服他们呢?
这样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我们甚至会在许多产品上看到各种错用控件的情况。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人们常常会把习以为常,似作理所应当。这是不对的。
但是,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仅仅只是靠说,是不够的,毕竟领导看的是最终的业务成果,而不是从某个元素去考虑使用的合理性。
好比,在你参与之前,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经过多次讨论,定下最终方案,你一句「控件」用的不对,就要改变整个页面的展示内容,那不是打人脸了么,还是一整个团队的脸。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用户给你提反馈,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做产品设计的同学肯定知道,我们平时会收到许多用户的反馈,这些反馈来自于各个渠道,比如一些社交平台、应用市场、用户社群,甚至是调研搜集等。这些反馈有的是给产品功能提建议的,有的是直接吐槽功能难用的,还有的,可能是认为产品本身就有问题的。难道我们要对每个用户提出的反馈都去思考合理性?不太可能。
那能怎么办呢?如果真想改变这种情况,你就得根据这个业务出一个比之前好的方案去说服他们,而不是只从某个控件或元素的角度去说事情。
我通过一个小案例来帮大家理解一下。
Raluca Budiu 是产品可用性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她之前在上一场线上直播课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 —— 始终无法打开产品的麦克风。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Raluca 无论怎么点击,静音按钮都处于「关闭」状态,直到试了几分钟后,甚至重启了软件几次,才反应过来,原来当前本就已经是非静音状态了,再点击才是静音。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显得有些尴尬的笑了笑。于是,她开始思考类似的产品设计的问题。
可能许多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觉得这没什么问题,甚至觉得是理解不了的人的问题。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常常看到的东西,习以为常,不代表它就是对的。
按钮的设计,有许多可分析的地方,比如当前按钮的显示,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指令;或者,文案标签的显示是对当前状态的提示,还是对按钮的静态说明。
这些东西在设计过程中都是需要去仔细思考的。
譬如,开关控件的显示逻辑,其实是一种显示状态,而不是指令。
你看到的开关状态,就是它当前所处的情况,上面是关闭,下面是开启。我们一般很少在优秀的产品里看到给开关控件加文字的,因为它已经很明显,通过颜色反馈状态。
而我们平常在看视频的时候,画面播放时,底部显示的是暂停键,屏幕暂停时,底部显示的是播放键。
它区别于前面开关的使用逻辑,是以指令的方式呈现的。
这就是一个按钮,状态与指令的差异。
那么文案作为提示与静态说明的差异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上面静音案例的图里,按钮下面的文案是不会因为是否开启静音而发生变化的,它只是告诉用户,这个按钮的名字叫静音。类似于底部标签栏里,告诉你那个圆圈的名字叫「发现」一样,它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静态说明。
而提示,是动态的,也就是按钮发生变化,那么文案也就会发生变化,它的作用是提醒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改变当前状态。
比如:
题外话。微信的这个锁定界面,虽然显示了已锁定,但是并没有从识别角度告知用户如何解锁。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样改:
不过这不是讨论的重点了,我这里主要想告诉各位,文字的作用,分为动态提醒和静态说明。
于是,理清了这类按钮设计逻辑后的 Raluca 教授提出了相应的规则,并发表了文章。如今,再看开头那个分不清是否已静音按钮的产品,改成了如下图所呈现的形式。
无论是图标状态,还是文案处理,都做了相应的改进,看起来就清晰多了。
通过这三个小案例是想告诉各位,虽然,我们在工作中不可能去做这样的研究,但是各位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也要从方案本身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元素样式上去做无用功。
交互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大概是这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5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