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画册韩松 :既然是心得,那么我便不摆出一个完整的手机摄影学习架构了。以下几条,分别从观念、操作、练习几个方面进行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突破这样的困境——道理我都懂啊,就是出片不满意。
本人在IPPA,MPA,MIRA三项重要的国际手机摄影大赛中都获过奖,下面这几条对于我从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到受到一些国际赛事的承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获奖作品在这篇文章里有总结)
提纲:
-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 韩松 / 摄 iPhone7p。巴郎山。
想学习系统的手机摄影课程?来这儿(送 Eagle 6 折优惠券) → 「iPhone 摄影大赛金奖得主:刷爆朋友圈的30堂手机摄影课」
PART 1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需要经过一些练习,将观念、观察和后期技术内化。
1.1 对一个场景多加研习
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我通常一个人做头脑风暴。
举个例子,获得2015年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前后我进行了这些尝试。
△ 韩松 / 摄 iPhone5c,一个场景的多种尝试,尝试不同的角度,等待鸽子合适的分布情况
△ 韩松 / 摄 iPhone5c, 这张不错,红房子排列很有节奏感,但是鸽子分布还欠一些
△ 韩松 / 摄 iPhone5c,这张更好一点,不过头戴黑纱的女人和鸽子的分布有点冲突
△ 韩松 / 摄 iPhone5c,试试调成黑白呢?好像还是有红色画面会更好
△ 韩松 / 摄 iPhone5c,就它了。主题明确,鸽子的形态有张有弛。此片获得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拍一个东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是因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对称、对角线、黄金分割构图,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颜色的获得是靠观察的挖掘,还是靠后期的调谐?一个决定瞬间,是设计场景等待而来,还是包括场景都是一瞬间的事?这些都不是看看文章和听我在这儿说几个技巧就能实现的。从技巧,到最后落到一张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们需要反复琢磨这个流程。这个方法很有益,无论是保证成片率,还是对我自己提高观察和拍摄水平。比如最近的作品:
△ 韩松 / 摄 iPhone7p ,里斯本街头,尝试不同远近,不同人物分布,不同的比例。拍摄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 韩松 / 摄 iPhone7p ,最后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态都比较满意的一张(文章后面还有这个场景的另一张输出哦,彩色的)
1.2 控制住几个关键几何位置
中心点、三分点、对称轴、引导线。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位置。
其实本质是还是用简单的骨架来练习那些已经说烂了的构图法则。如对称、对角线、网格、框景、三分法……
但!上面说的几个位置绝对不是摄影的必要法则!!!只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控制,很快能出效果的“咽喉位置”,大家最开始可以从这些关键位置入手,做一些比较“直白”的简单关系练习,到后面,不自觉地在复杂的场景中也能运用了。
△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高松。一点透视,对称构图,简单的关系控制了局面。
△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京都。引导线构图,最常见的摄影简单构图方法之一
△ 韩松 / 摄 iPhone7p,青海。控制了三分点的位置
1.3 模仿好的作品练习
尽管许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摄影师一再强调不要去模仿,不要去生搬硬套,但模仿好的作品对于帮助一位手机摄影者上路还是很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慎重的,是选择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
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模仿的对象。光就IPPA的评奖取向,“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举个例子:我“模仿”香港著名摄影师何藩的一张照片。
△ 何藩 / 摄,香港。
△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
“模仿”了何藩,但是也有自己的考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便是IPPA、MPA、MIRA主页上历年的而获奖照片,我建议是近三年的,因为头几年的风格略非主流。不建议模仿:网红的糖水照,甜腻得发紫的食物摄影,以及这种小中产审美趣味的背景虚化。
模仿不是表层模仿,最好从构图,色彩,场景三个方面来解读(暗扣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构成学习)。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么构图模式?如果不明确,那么是哪个部分让照片变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对比,还是调和?场景和主题的关系如何解读?
△ Michal Koralewski / 摄,上图是去年IPPA金奖得主的照片。IPPA官网上的获奖作品是不错的参考材料。
1.4 抽象练习
试着让所见和拍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所拍即所见”是手机摄影最方便之处,也是最容易因为惯性而让照片变得平庸之处。抽象练习,帮助我们逃离这种惯性。
△ 韩松 / 摄,iPhone6 。像拍建筑一样拍钢琴,而不是具象地表现之
△ 韩松 / 摄 iPhone7p,川藏线,抽象的风景 。
PART 2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一大阻碍手机摄影水平提高的原因就是,“所拍逃不出所见”,不会归置、提炼和控制。以下几条操作技巧,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遵守的,简单的,却又常常被初学者忽略的法则。
2.1 摆端正了
我们观察世界,头稍微歪一点,不会觉得世界是倾斜的。而对于照片来说,地平线的一点歪斜都会被敏感地感知。所以摄影操作的开始不是去寻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创新”,而应该是把手机摆端正了,老老实实,轻松明快而又坚定地拍下场景。去看看2016年IPPA的获奖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这个原则。
这意味着你要做到:让水平线条水平,让竖直线垂直,不能让竖直线垂直的时候至少保证水平线水平。
这还意味着,即使你要仰视,俯视,要摆正、端平手机。
△ 谭凌飞 / 摄 ,iPhone6,日本金泽。端正,摆直,让建筑自身的美说话。
△ 谭凌飞 / 摄 ,iPhone6,香港。尽管街道元素复杂,但是依然需要坚持横竖线条摆正,此片获得2016年MPA 街道类荣誉奖
摆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松的、充满力量和冲突的照片。这里说的摆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尴尬的歪斜,以及对拍摄场景的心中有数。
2.2 强化母题
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母题。一个物体,一道光线,单个人,某种植物,等等。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们以某种方式强化。这种重复可以是直白的:可以是事物的完全重复、渐变、节奏。差别很小的东西,以一定的方式并置,这是一种安全的、主题明确的、成功率极高的构图方式。某种色系的联系、光线的某种散射,软硬程度,方向,质感……一切一切都能成为母题的重复元素。
△ 韩松 / 摄 iPhone7p,波尔图街头,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母题重复让画面充满了节奏感
△ 何藩 / 摄 尽管人物各不相同,凡是我们依然能感到它们是强有力的母题语言
2.3 放低和紧贴
这个方法能体现手机轻薄方便的优势,我在许多地方都提到过。前面说到了手机镜头和人眼的近似性,也提到了我们提倡的“照片的陌生感”。放低和紧贴就是最方便的方法,用手机探索人眼不能达到的视角,以获得陌生感带来的冲击。你可以如蚂蚁一般看到地面的质感,如小动物一般和宠物交流,如同微尘一般窥探一滩水中反射出的广阔世界……
△ 韩松 / 摄 iPhone7p,法国国家美术馆,贴近水面
△ 韩松 / 摄 iPhone6,香港
2.4 别拍全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照片之外的部分会在观看者的脑海中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行“补全”。这无疑给了照片和观赏者一个“交流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给了我们“更多想象”。不拍全,只拍所见事物的一部分,能让表现对象更情切、画面更饱满、更充满不平衡的张力。
△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
△ 韩松 / 摄 iPhone6,北京鸟巢
△ 韩松 / 摄 iPhone5c,不拍全人物,更有一种“闯入性”的侵略感。
PART 3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一般人认为,对观念的思考是艺术家才需要做的事情,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只需要学会按快门、构图、后期,拍出喜闻乐见的“好看”照片即可。殊不知,即使只想拍出视觉上“好看的照片”,恰恰不只是操作、法则和后期技巧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3.1 找到自己兴奋点
“如果你喜欢拍照,那么你一定不是喜欢拍照本身,而是存在一些你特别有冲动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便是自己摄影的兴奋点。
在我理解中, 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视觉审美情趣。
手机摄影最好的做法是多拍熟悉、能够容易得到自己和能很敏锐觉察到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最容易代入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最能反映我们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与众不同,最能激发我们的拍照冲动。手机摄影要出好片,不应该是看到别人的好片就去拍,而是看自己生活经历着什么,什么让自己有拿起手机拍下来的冲动。
以自己为例子。原画册工作室有建筑学背景,同时也是城市旅行爱好者,所以我们的作品大多是建筑、城市、人文。我们熟悉和喜爱。因为我比一般人更懂得发现建筑的美,比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更能在城市的活力中找到乐趣。
△ 谭凌飞 / 摄 ,iPhone6,京都火车站空间。此片获得2016年MPA 建筑类荣誉奖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建筑外立面的几何形体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明暗面
△ 韩松 / 摄 iPhone 7p,里斯本街头建筑
△ 韩松/摄 iPhone 7p ,玻璃金字塔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
著名手机摄影师刘辰(Cocu Liu)曾生活在芝加哥,他便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冷峻和繁华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体育老师张煜(我的照片是体育老师拍的)来说,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群孩子的体育课,所以他能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表现得真实动人。
其实,大千世界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我们兴奋便足矣。你的是什么呢?
3.2 提升审美
“审美不能量化,但绝对有规律。”
我是这样理解审美的:它有规律,你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它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被量化。一个美的东西,一定能用某种规律来解释;但你运用某种规律,却不一定能创造美。审美有天赋部分,也有熏陶和培养的部分。
我认为摄影爱好者要面临两个审美问题:
- 知道某件东西能否能称为美-为自己的摄影确立目标
- 能分析这件东西为什么美-为自己都摄影提供解决方案
大多数手机摄影用户其实是没有精力来进行系统的审美训练的。审美方面的基本训练我有些建议:
练习一:学习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审美中的“规则”问题。
练习二:从“喜闻乐见”视觉作品学习:国家地理经典摄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名画,获得至少是正确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输入。
练习三:试着用练习一中所学解释练习二中的东西。
练习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生活,看看自己对美丑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 韩松 / 摄 iPhone 7p,波尔图。
这样比喻吧,美丑之差是红与黑之差,审美高下是深红和浅红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判断红黑,然后尽量多地拿捏红的深浅。并且能简单地批评深浅。
3.3 远离刻奇
“对被广泛倡导的东西保持怀疑。”
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到了刻奇(Kitsch)一词。这个词被翻译为“媚俗主义”。手机摄影作为典型的受众极广的大众艺术爱好,每天都有无数照片被创造和传播,大众的传播帮我们筛选出受欢迎的照片,这些照片“总不会错”,但后者的刻意模仿便“有可能错”。
如果只想拍“不会错的”“还比较好看的”照片的话,那就把刻奇进行到底吧:去中国最佳100个观景点,去学老法师打鸟拍荷花(手机通常完败他们的长镜头),去按网红的构图和后期拍糖水照,去街头拍老头老太太记录“历史的痕迹”。
如果要提高手机摄影水平,记住刻奇的存在,避免之——尽量拍审美观正而具有一定陌生感的照片。
举个例子,我们搜百度图片看看大家是怎么拍高迪的作品巴约之家的:
具有陌生感的照片,具有鲜明的特征:
△ 韩松 / 摄 iPhone 7p高迪的巴约之家,用最简单的黑白灰加上线条与几何形体来表现。
巧妙的地避开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刻奇”的拍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重庆,百度图片上的是:
好吧虽然有的比较炫,但对摄影来说真的没有太大价值。于是这样来表现:(链接: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 韩松 / 摄 iPhone6,用空灵的视觉表达一种别样的重庆
几个技巧,或许有些碎片化,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还是思考一下观念。审美很重要。不是吗?
增加一些最近的手机摄影+图说,来给上面的建议添些料吧。为避免给初学者造成误导,下面的照片换个风格,尽量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表达。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电线杆不是讨厌的东西,反而是“母题”,控制住了局面,也没有抢人的风头。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占据了“重要位置”的元素。
△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还是“母题”,还是“反刻奇”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发现其中的“母题”了么?
△ 韩松 / 摄 iPhone7p,关键位置。
△ 韩松 / 摄 iPhone7p,简单关系一幅。
△ 韩松 / 摄 iPhone7p,几何、光影和人,惯用素材。
△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不拍全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母题控制局面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文中出现过的场景的另一种诠释方案。
想学习系统的手机摄影课程?来这儿(送 Eagle 6 折优惠券) → 「iPhone 摄影大赛金奖得主:刷爆朋友圈的30堂手机摄影课」
也可以用手机扫描购买:
「手机摄影教程精选」
原文地址:zhihu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yuan@uisdc.com】
================明星栏目推荐================
优优教程网: UiiiUiii.com 是优设旗下优质中文教程网站,分享了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为零基础设计爱好者也准备了贴心的知识树专栏。开启免费自学新篇章,按照我们的专栏一步步学习,一定可以迅速上手并制作出酷炫的视觉效果。
设计导航:国内人气最高的设计网址导航,设计师必备:http://hao.uisdc.com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2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