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曾是包豪斯创始人格罗比乌斯的学生,也是唯一作为华人跻身于现代设计大师行列的,而且被誉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ieoh-ming-pei]

成名之旅

1945年贝聿铭正式在哈佛毕业,其时他殷切希望回国,将自身掌握的本领贡献到祖国的建设中,但彼时中国境内还处于战火不断的境况,父亲担心其安危,劝说他暂时不要回来,认为等战争结束才是他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时候。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哈佛时期的贝聿铭「左二」

所以因为毕业成绩优越,贝聿铭最后获邀留在哈佛当助教,但满是心存抱负的他呆了三年还是决定离开学院,希望到社会当中做真正的设计实践,于是他到了应聘了地产巨商柴根道夫的建筑公司,获得欢迎,这一举动让贝聿铭首先打破当时美国没有中国人做建筑师的历史,而柴根道夫其时属于美国的超级房产大亨,据闻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住的房子都跟他有关系,其势力非常庞大。

但是当时美国建筑界的风气认为:做公共建筑才是让人尊敬的建筑师。因为房地产沾满了商业金钱的气息,让人感觉是功利的产物,所以当格罗皮乌斯听闻贝聿铭加入了地产公司也感到愤怒,认为他背离了建筑的正道。

但其实正是商业地产公司给了贝聿铭更多不同于其它大师的锻炼,学习到更多建筑之外的学问,比方市场风向、商业交际、建筑预算、政府法规与城市规划等,并且在贝聿铭内心并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条条框框,他认为能将任何手上的建筑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在商业建筑公司时的贝聿铭

因此首先让他渐露头角的项目就是二战结束后纽约的廉价居民房屋开发,他说服公司开创性的采用水泥墙替代砖块墙,同时大量采用舷窗来扩大房子空间并改善采光,而且在楼与楼之间留出空地做休闲公园,这些设计方式都极大优化了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随着建筑的落成使用,他收获了「人民设计师」的称号。

贝聿铭在这所房地产公司服务了长达12年,直到1960年43岁时候他才开始独立创业,将业务范围从私人建筑、商业地产开拓到公共建筑,随之确实是公共建筑才让他迎来成大名的机会,那就是1967年竣工落成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大楼」,而此前他在美国已经设计了为数不少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公寓而广受社会好评。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贝聿铭成名作:「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承接大气研究中心大楼这个项目时贝聿铭曾一度困惑,毕竟此前他多数的经验都建立在商业建筑上,所以为了寻求灵感,他竟然带着帐篷驱车到项目所在的荒地露营,就这样在山地中住了好些天,直到某一天他跟妻子驾车在附近游览,看到印第安土著建在悬崖上的居所时才突然产生灵感,因为印第安人的房子就地取材,并且喜欢将其建在山中,远看就像从山里长出来,他立马有了自己具体的想法。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贝聿铭与太太

随后他将项目所在地附近的砂石加入混凝土中,然后再经过打磨让混凝土变成深红色,将这种颜色的混凝土直接作为建筑外墙,有点柯布西耶「粗野主义」的味道,同时建筑造型简洁,高度几何化,又有一点密斯凡德罗那种「大道至简」的气派。

[link https://www.uisdc.com/less-is-more-mies-2]

项目竣工后好评如潮,让他收获到业界中对他少有的赞誉,他说这就是「天地人同源」,在设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自然和风土人情,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从此之后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也开始转变,他认为:「我将不再属于任何流派,因为任何流派都是有限制的,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观念就如同他学生时期跟格罗皮乌斯的讨论,他进一步像格罗皮乌斯说的那样:认为对就去证明他。

贝聿铭这种思想突破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罔顾环境以技术条件为唯一考虑的局限,比方大家看过之前史太浓分享的柯布西耶一期内容,里面就谈及几个他因为不顾环境因素从而失败的建筑案例。(可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所以贝聿铭的建筑对比第一代大师显得更具有亲和力。

巴黎卢浮宫设计理念

成名后的贝聿铭佳作频出,陆续设计出波士顿海港大楼、达拉斯市政厅、 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汉考克大厦、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

其中1979年完成的肯尼迪图书馆因为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更是宣布一九七九年为「贝聿铭年」,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并且同年授予他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由此贝聿铭开始跻身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肯尼迪图书馆

而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同在1979年诞生,贝聿铭成为该奖1983年的得主。

但碍于篇幅有限,我们肯定无法将贝聿铭的精彩项目一一阐述,但有一个项目却必须得聊聊,那就是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最后几乎异口同声交赞的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扩建后美轮美奂的卢浮宫

卢浮宫是法国历代帝王的宫殿,到了近代则改为了博物馆,因为艺术品日渐增多,整个宫殿都是展览区,缺乏做研究及保护的区域,而且参观过程中延绵数公里的走廊式结构也让人体验不佳。

因而到了1981年,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决定发起拓建计划,当时邀请了世界前15最大博物馆的馆长进行设计师举荐,最后有14位馆长推荐了贝聿铭(也有13位的说法),所以法国政府决定委任贝聿铭,其时贝聿铭已经64岁。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扩建前的巴黎卢浮宫

这个工程在1988年完工,期间贝聿铭推行他的设计方案曾遭受巨大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法国民间与媒体,比方法国《费加罗报》持续撰文与绘制漫画攻击他,但当最后建筑完成,呈现一个完整场景时大家才惊叹不已十分喜欢,感觉这个改建如此的浑然天成,但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都落在三小一大的水晶金字塔入口处,而忽略了真正体现贝聿铭设计天才的其实是复杂庞大的地下工程部分。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卢浮宫施工现场

贝聿铭的改建工作首先是将占用北边黎世流宫的法国财政部迁移,恢复为展览区,然后通过地下通道将每一个分离的宫殿联系起来,并且将接待、购物、售票、研究、修复、收藏、餐馆、影剧院等等设备、后勤与服务部门都安排到地下空间,以保持地面的纯粹,让形式更加统一。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贝聿铭在施工现场

然后神来之笔就是在地面入口处设计出简单、现代、几何却又极具古典气息的埃及金字塔形式,金字塔采用了最现代的钢结构及玻璃材料,将设计中的象征与对比运用得出神入化,史太浓忽然想起周杰伦在某个音乐节目中曾谈到的一段话:「用欢快的方式演绎悲伤的歌曲会显得更加悲伤」。其实跟该金字塔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最现代的材料制作最古典的形式,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金字塔设计还跟贝聿铭另一个非常重视的理念相关,那就是对光的运用,通过入口玻璃得以将大量光线引入地下灰暗的博物馆,并且玻璃之间又产生折射,让空间产生了活力与变幻,所以再一次印证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丰富形式。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史太浓2019年时候到巴黎正好阳光普照,得以亲身体验了一把老爷子的精妙设计,当时还曾在卢浮宫前绘画写生,非常过瘾。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史太浓在卢浮宫前

卢浮宫的改建完成,获得国际建筑界、设计界、艺术界极高评价,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而贝聿铭也在同一年获得法国政府表彰,密特朗总统亲自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可谓实至名归,而玻璃金字塔也被法国人视为骄傲的地标。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中国项目

在中国设计项目一直是贝聿铭的心愿,这个心愿却直到1982年才达成,这一年他为祖国首都北京设计了香山饭店,同年又设计出香港中银大厦,1995年设计了中国银行总行大厦、2004年设计了中国驻美大使馆(虽然在美国,但也算中国项目),2006年更是以89岁高龄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跟澳门科学馆,大家如果对前文有印象,苏州正是贝聿铭的老家,相信为苏州设计一个建筑也是他的一个心愿。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经典的香港中银大厦

同样,碍于篇幅我们无法将这些项目一一去介绍,所以从中挑选出两个最有意义的,其一是第一个中国项目香山饭店,其二则是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

1.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其实刚刚开始选址在紫禁城附近,决策层希望紫禁城附近能有一栋高级的高层饭店,但被贝聿铭果断拒绝,他认为这样会破坏故宫头上那一片纯净蓝天,将独树一帜的环境搞得不伦不类,作为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建筑师,这可是他回国后第一份建筑作品,所以对比国外自然倾注了更多倍的精力与才情,在他的建议下,决策层最后同意将饭店地址换到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并且不再是最初规划的摩天大楼,而改为只有三到四层的分散布局的庭院式建筑。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香山饭店整体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香山饭店大门

饭店的设计以四合院为主体,作品运用了贝聿铭一贯重视的采光原则,800平方的四季大庭的穹顶采用玻璃材质建造,自然光照亮每个角落,室内布置了奇石、宫灯、明代桌椅,在光影中间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饭店的设计以四合院为主体,作品运用了贝聿铭一贯重视的采光原则,800平方的四季大庭的穹顶采用玻璃材质建造,自然光照亮每个角落,室内布置了奇石、宫灯、明代桌椅,在光影中间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香山饭店大厅

另外,贝聿铭还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被称为「现代毕加索」的旅法画家赵无极为饭店创作了《无题》的抽象国画,放置常春厅的此画如今已经价值2亿,成为镇店之宝,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相得益彰,成为一时佳话。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赵无极画作《无题》

作为贝聿铭第一个中国项目,香山饭店的建设过程被当时中外的媒体高度关注,落成后也遭遇一些争议,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2.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中国首个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地处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2006年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划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衬托,和谐统一,一如既往是贝聿铭重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的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是修复的沿街古建筑,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所以对光的运用可谓是贝聿铭最重要的一种设计手法。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馆内设计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馆内设计

室内设计及陈列展览设计都经过贝聿铭本人的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的和谐统一,新馆不仅有建筑手法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古典元素组成的现代风格的园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贝聿铭儿时成长的苏州狮子林给予他的意象及灵感上的帮助。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 新馆园林造景设计

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不仅成为苏州当今的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作为封刀之作,贝聿铭在该馆的设计中驾驭了东方元素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炉火纯青的功力。

最后

贝聿铭世界各地设计的大型建筑有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

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让他的建筑设计成为不朽经典,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建筑大师。

谢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

收藏 48
点赞 47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