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我们在跳槽时,往往会面临产品能力维度以及业务能力维度,两个方面的考量。

企业招聘新人入职,业务理解的成本可以减少,可以转移,但是无法消除。也就是说,企业在招聘时,产品能力必然是「硬指标」,而业务能力则往往会定为「软指标」。

因为想要招聘到同业务领域内,而且刚好与企业业务目标一致的职员,这个如果不是运气爆棚的话,那就需要在招聘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成本了。

但企业肯定是希望尽可能地减少业务理解成本的,于是我们在面试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提问:

「你之前没有这个行业的相关经历,如果你入职我们公司的话,你打算怎样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呢?」

而在入职后,我们则会面对产品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验证。

产品能力是互联网界通用的,与自己所在行业没有太多必然的关联,这是一个持续总结与线性提升的过程。

而业务能力,则存在着诸多变数,我们可能从教育行业跳槽到医疗行业,也可能从企业信息化的公司跳槽到政府信息化的公司。

每一次跳槽,我们或许都会发出,像《激荡三十年》书中最后一样的感慨:「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如何能够快速熟悉业务,这本身就是一个合格职场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句话总结现状:

在招聘过程中,对于业务能力的要求或许没有那么高,但企业肯定是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新人对于业务理解的成本的,于是面试时会提问,入职后会验证。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快速理解业务的能力。

业务能力的必要性

从公司性质来说,公司肯定是以业务为核心的,一切的专业技能也都是为业务服务的。

在一个小组之内或者一个部门之内,我们只谈产品经理的专业维度,或许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我们会发现,当跳出这个部门的圈层以后,我们再跟例如项目经理、公司管理层或者是企业老板沟通的时候,如果还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一些「专业术语」的话,那在他们眼中,此时的我们肯定就宛如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一般了。

因为专业是存在壁垒的,能够将整个公司融会贯通起来的,只有业务。而其他人关心的,也只是我们能不能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来解决现在遇到的业务问题。

如果能,那么怎样解决,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并且还是由于我们不懂业务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不好意思,大家不仅会觉得我们的业务能力不行,而且还可能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水平也很一般。

既然业务能力这么重要,那究竟该怎样快速熟悉公司的业务,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呢?

其实无非是两个方面:思维方式与信息渠道,前者是核心,后者是手段。

刚入职想快速熟悉公司业务?从这 2 方面入手!

思维方式

1. 矛盾点

第一种情景,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吧:

情景一

入职了一家新公司,领导让先熟悉业务,于是以「G」为单位的业务资料扑面而来,我们看了一天以后,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然后当第二天领导问了解的怎么样了,此时我们可能连文档名称都想不起来了...

漫无目的等同于毫无效率。

第二种情景,相信很多人也会感同身受吧:

情景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把一个业务完全理解透彻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独立承担这个业务相关工作的时候,例如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如果只是单纯地看,我们看一年也不会有结果...

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才能够真正掌握。

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漫无目的地熟悉业务,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做完一个个与业务相关的产品后,业务能力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实不相瞒,在总结这篇文章之前,我的思维方式确实是如此。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缺乏全局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往往想不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这样就导致在每一个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而公司对于这样的成本,肯定是有意见的,毕竟我们多熟悉一下业务,就可以降低一些这方面的成本。

如果我们一直「慢人一步」的话,久而久之,我们只能处于公司的「体外循环」,给别人打辅助。

在业务规划与探讨的阶段,别人喊了一次,我们躲在角落里默默地听了一下;第二次,我们还是在角落里默不作声;第三次,或许就不会再有人喊我们了。

而是直接把讨论的结果传递给我们,我们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变为了「执行层」。

2. 出发点

正确的出发点,应该是参照经典的「二八原则」,做到「泛」与「精」的相辅相成。

泛:对于公司整体的业务内容,我们可以花费20%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80%的核心概念和逻辑,以建立业务认知的全局观。

其实有时候,我们达到「泛」的层次,就已经可以称之为优秀。

就比如做PPT,无需专业设计功底,能做到配色和谐、风格统一、排版整齐、图表清晰,已足够秒杀90%混乱驳杂、惨不忍睹的PPT。

通往「泛」的道路,是在短时间内有限的投入就能带来可见的有效产出。

精:对于具体负责的业务内容,我们可以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那超越众人的20%,以提升设计产品的竞争力。

想要达到「精」的层次,就要困难许多。高手相争,看似只在毫厘之间,其实如果按边际效应计算,为获得那毫厘之差所投入的努力又何止数倍。

通往「精」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要靠天赋和时间堆积出来的。

3. 落脚点

企业的本质是盈利机构,而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商业模式是我们了解业务最本质的落脚点。而当我们立足于商业模式时,就能把很陌生的行业、业务瞬间变得清晰简单。

商业模式的本质,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什么方式(how),把什么产品(what),卖给谁(who)。

所有的资料和信息,都要首先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刚入职想快速熟悉公司业务?从这 2 方面入手!

信息渠道

当然,了解信息也是有方式和技巧的,不然我们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了。

参照以下的「五步曲」来了解,或许能够为你节省掉一半以上的时间。

step1:了解合同

合同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究。

合同中包含着客户的诉求。

合同代表着什么?本质就是企业跟客户是怎样交易的嘛——企业要做什么?客户得到什么?验收标准是什么?违约责任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客户的诉求。

合同中会频繁出现专业术语。

我们对于新行业陌生,主要是有一些专业术语将我们拒之门外,而这些专业术语的初衷,就是把一个复杂的思想浓缩成了界内通用的概念。当把这些概念内涵搞明白,我们就是半个专家了。

step2:了解制度

当然,这个制度肯定不是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这类制度。而是需要研究业务人员整天做什么?是怎样为公司挣钱的?限制条件是什么?

通过制度可以了解公司对于业务运作的要求;

step3:了解规划

包括战略文件、年度总结计划、年度会议发言稿等。

经营规划是公司内部,不同人员思考出来的对于客户诉求和公司要求的解决方案;

step4:了解计划

月度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是指引我们日常工作的方向标;

而且还要了解是以怎样的维度来制定的这个计划。例如我们公司今年的目标是要打造一套标准的学工线产品,而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度的节奏把控,则是根据学校使用的时间线来进行计划的。

step5:了解竞品

事实上,99%的情况,对于一个初次进去某一领域的新人而言,大多数的内容对于别人来说都是早已是玩剩下的。

完全没有必要自己重新实验一番再总结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经验总结出来的最佳方案,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和适用,这个才是最快的路径。

了解竞品,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现成的最优解。

转化

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一个观点:

我们做的一个又一个产品,只是获得了「经历」,并非吸收了「经验」;我们看的一本又一本书籍,也只是获得了「知道」,而并非掌握了「知识」。

二者之间,缺少了一个转化的过程。

刚入职想快速熟悉公司业务?从这 2 方面入手!

我们通过信息渠道进行了解信息也是同样的,如果不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容的话,那这些信息肯定也不能够为我们所用。

具体的转化技巧,可参考以下步骤:

刚入职想快速熟悉公司业务?从这 2 方面入手!

结语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让你在职场的道路上多向前迈进一步。

最后还是想多说一句自己的感悟:

在职场当中,产品能力和业务能力是需要并驾齐驱的,两者的关系,就如同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那句话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公司,不能只专注于业务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前路会太窄;也不能只专注于产品能力,这样则会导致我们一直处在公司的「体外循环」。依靠业务能力和产品能力「两条腿」走路,才会让我们走的更远。

总之,努力不是重要的,在别人需要的事情上努力才是重要的。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晓庄同学产品笔记」

刚入职想快速熟悉公司业务?从这 2 方面入手!

收藏 80
点赞 13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