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 Graphiq 设计主管 Samantha Zhang。她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传播学系、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硕士项目。她所在的公司坐落于拥有「全美最美日落」的 Santa Barbara——她还从这美丽的日落中找到了设计灵感。她是一位「全栈设计师」,还经营着自己的设计博客。最近,她在著名的设计网络杂志 A List Apart 上发表了文章: Learning from Lego: A Step Forward in Modular Web Design。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Samantha Zhang

我们聊了聊:

  • 少年时代的兴趣怎样历经波折终成事业
  • 在美国大学里如何把握机会为工作做准备
  • 创业公司战略转型与设计师的职业发展
  • 全栈设计师的利弊
  • 设计师写代码——最大化「设计效率」
  • 怎么学习编程技能
  • 怎么在工作之余提高设计技能
  • 如何看待「全栈焦虑症」?
  • 聊聊数据可视化中的配色问题
  • 业余项目的坚持与管理

Samantha: 大家好,我叫 Samantha,中文名字叫张冰昕。现在在 Graphiq 这家公司做 Design Lead 。

12岁开始用「记事本」写网页

Riceman:

Samantha 是我在复旦的学姐,比我大两级。复旦曾经有一个组织叫复旦学生网,Samantha 担任过它的 CEO 。那我们从你在复旦的经历讲起吧,你在复旦念的是什么专业?

Samantha:

我念的是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现在做设计师,中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转折。这个故事从没考大学就开始了。我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喜欢设计,机缘巧合,我们当时的初中有一节电脑课,一个学期就在教我们写HTML,而且是从记事本写,是不带任何编译器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所谓的编程。其实大家也知道,静态其实不算是编程。

Riceman:

那时候觉得用记事本写网页的都是超级高手。

Samantha:

当时学校的理念确实很好,如果从 Frontpage 或是 DreamWeaver 入手,在我看来在网页这方面就是走上了歧途啊。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在自学网页。当时对于写网页的逻辑和做设计是同样有兴趣的,也和天赋也有点关系,设计对我来说上手很快,至少比编程快,所以就渐渐地做越来越多的设计,与此同时就上了高中。我当时给自己的规划是要读计算机的本科,然后读MBA,然后读心理学的博士。非常幼稚的人生规划。

所以我选了语数外+物理作为上海高考的选项,就想做理科生。物理当时成绩还不错,但是我们高二的时候,一个很好的物理老师跳槽了,空降了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大家就开始在课堂上不务正业,整个班级就是温水里煮青蛙,如果不趁早找一个解决的出路的话,大家就是二本见。为了上一个好学校,又基于自己完全没有自制力,我就转去选了历史,当时我们学校最强的方向。这样就一入宅门深似海,作为文科生就不能学计算机,也不能学工商管理,也不能学心理,我当时规划的人生路上的三个专业都通通不能学了。

我当时拿了一本复旦的选专业的书,翻来翻去只有传播学有很多像管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市场营销,统计基础之类的非常广的文科大课。我当时也不知道读文科可以干什么,估计还是想要转方向;也没有计划要出国,只要基本上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个工作,那专业就不是那么重要,我就挑了一个面最广的专业。

人生的转折点——美国西北大学「24小时编程马拉松」第一名

张挠挠:

我觉得 Samantha 这个经历里特别励志的一点就是你从小就发现自己在设计上非常有天赋和兴趣,当中又经历了理科、文科、传播学,最后又回到了设计这一行,最后这一步转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Samantha:

对,最后这一步转行就一下子跳到了从复旦毕业去读了西北大学。当时真的很幸运能拿到西北大学的整合营销传播系的录取,去了之后我第一个星期就跑去就业指导的办公室说「老师,如果我毕业不想做传统的市场营销,想去做设计类的,你觉得我的研究生应该怎么规划」。然后那个老师很 nice 但又特别无辜地瞪着我说,「我觉得你不该规划,你根本就是跑错了地方」。国际生转专业有一大串的麻烦,我当时也不觉得可行。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西北大学

真正的转折是当时有一个 imo.im 到西北办了一个编程马拉松的比赛,我就和一个复旦学生网当过技术总监的学弟一起组队去参加编程马拉松。当时是23个小时,用了 imo.im 在线聊天的接口做一款应用,我们编了一个回合制的多人射击的游戏,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游戏,你给的指令是从聊天的 API 走的,你们一边互相射击还能一边聊天这样,但我们的想法比较新,就赢了这个比赛。那次的第二名是几个人有不同的日程表,然后大家怎么样去找一个共同的时间点去开会的一个应用。

「我是这门课里最好的设计师,你要不要和我组队?」

Samantha:

赢了那个比赛以后就在校内小有名气,那个时候收到一门课的邀请,它的宗旨是让不同学院的人一起组队做应用,还能赚学分。商学院的人在表达和演讲方面就很占据优势,但是他们的主意呢,设计师和工程师同学又不是特别喜欢……那个时候觉得我自己组一个队希望比较渺茫,就想看看商学院当中是不是能够凑巧有个好点子。我听到了一个点子,觉得挺有兴趣的,就走过去和他说,「我大概是这个屋子里最好的设计师,你要不要拉我进你的队?」

后来我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挺荒谬的,他不太相信我,就用商学院的人特有的一种非常礼貌的方式告诉我说他已经找了个工程师,要去问一下那个工程师的意见再联系我。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到那个编程马拉松——他的工程师就在那个马拉松里得了第二名的队上。那个工程师极力推荐我,我们就愉快地组了个队,几经波折,当中调整过很多次方向,最后做了一个 iPad 上的记笔记的应用。当时我觉得和过家家似的,还成立了公司,都是那个商学院的人的主意啦,当时前三天有三千多的下载。

这个工程师六月份要毕业,就开始面试,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很酷的公司在 Santa Babara,这家很酷的公司就是 Graphiq 的前身,叫 Findthebest。他拿到了很多 offer,但最后去了Findthebest。等到十二月我找工作的时候,他就开始把我捞过去面试。我是在温暖的地方长大的,当时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里,他给我发他在海边的躺椅上喝饮料,太阳正好……然后我就去了。你们有空也可以来一下,我们公司非常非常漂亮,就在山上俯瞰大海。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Graphiq 办公室看最美日落

Riceman:

这样听上去感觉一切都顺风顺水的。你从复旦毕业,去到西北一个跟传播学相关的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非常好的专业,到了学校以后参加编程马拉松,和MBA、工程师一起组队做项目,顺理成章地就到了你现在的公司,这当中就是这么顺利的吗?

Samantha:

没有。因为现在是往回看,感觉唯一成功的一条路就带到今天了,但其实这当中是无比地纠结,无比地焦虑,无比地风险高。我每一次都是压线进,传播学的录取分是多少,我就是多少分,就是这么险。GRE当时考了三次,第一次成绩出来,我同学根本就不相信我考了那个分,还觉得我是不是答题卡填错了,然后第二次去考GRE,就遇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GRE出了以前的旧题,然后全部人取消成绩那次,就被我给遇上了。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打算出国,绩点就是浮云啊,就是在复旦学生网努力写前端代码、做设计。申请的时候我的绩点是3.17,也没有人相信我能申请到西北。我现在也觉得很难相信。

Riceman: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一定要转设计,放弃了传播学?

Samantha:

其实我一直没有放弃啊,当时的状态是我很想待在美国,也很想做设计,但是如果我做不了设计的话,我总要给自己另一条出路。当时我是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和前端设计这三个方向一起在找工作,感觉特别辛苦。我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全栈的人,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做很多东西、很近地去了解很多东西,尤其是别人和你说这个东西不能做的时候,你不至于说「好吧那就不做」;别人把数据给你看的时候,你也不至于说他给我看什么那就是什么。但问题是你的面铺得越广,你起步或是你真的做出点什么东西的时间会非常地长。

Graphiq 的前世今生

张挠挠:

那么 Graphiq 是做什么的?你在公司里面的工作内容又是什么?

Samantha:

Graphiq 做的是现在非常火的 knowledge graph —— 知识图谱。比如说现在你去 Google 搜 iPhone 7,它会给你一堆相关的网页比如苹果的官网;Google 现在也有一些 Knowledge cards,它会把专门的信息直接先呈现给你。但对于目前的搜索引擎来说,大部分的信息是没有结构的,它不能理解这篇关于 iPhone 7 的文章到底谈了哪几个方面、是什么观点。我们想要做的是树状的信息,把事物没有完全被电脑所理解的结构和维度放到结构化数据库里面,建造非常多不同的门类,比如地点、天气、人口统计、电影、车、手机等等,让他们互相连接,形成一张张图谱。现在很多巨头都在做这件事情,我们的优势可能是我们做得很早,到现在有一千多个不同的种类,几十亿的数据。但这只是我们的基础层,想要用它来创业还需要把它变成一些应用、有用户才能活下去。

我刚加入的时候是2014年2月,那时候是我们的第一阶段,做的是垂直搜索,比如 Yelp 是关于饭店的,我们的一千多个话题就相当于一千多个这样的门类。但我们知道自己是小公司,很难在某一个门类里面跟那个门类的巨头竞争,所以我们做的很多是长尾里面的项目,比如哪个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最好、哪个球队最强等等。我们做这种垂直搜索平台起家,比如一个用户不知道哪个手机的性价比最高、在同样的屏幕尺寸里面最轻,我们的搜索引擎可以很快的给出结果。这个就是最开始的战略,它的好处是来钱很快,因为只要把 SEO 和广告做好,只要有流量就能活。

Riceman:

看来这个也是你们当时的名字 Findthebest 的由来。那么后来是怎么变成 Graphiq 的呢?

Samantha:

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使我们非常依赖于搜索引擎。我们历史上有两个 Black Friday,一次是因为违反了 Google 的规定,受到了在流量上的惩罚,一天掉了 50% 的流量。后来一次是因为 Google 加了熊猫算法,从人性的角度看网站是否专业,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网站所覆盖的话题越少说明它越专业、越可信;我们主要的域名就是 Findthebest,你想找的一切都在这个网站上找,而他们不相信有一个网站可以涵盖方方面面而每个方面还能做的很专业。当时一天之内流量掉一半、营收掉 60%,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到算法改变之前的水平,我们觉得公司不能这么脆弱。

所以我们找到另一个把数据变成产品的方法,就是数据可视化,把数据变成一张张的图表,可以被嵌入到别的页面去。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产品化,卖给新闻机构、内容提供商等等,把流量从新闻媒体引到我们的网站来,这就促成我们品牌的改变,更注重信息可视化这一个方向。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Graphiq 的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卡片

设计师写代码——最大化设计效率

Riceman:

你作为设计师具体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

Samantha:

我在这里的职位是 Design Lead,设计主管,但其实我不管人,因为我是这儿唯一的设计师,就荣幸地成为了全栈设计师。公司现在有130个人,大概有30个工程师,只有我1个设计师。好处是我很容易拍板,没有人跟我吵。当然一定会有讨论,作为设计师,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对设计做出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比较少进行对具体设计风格和细节的讨论,比较多的是关于用户体验是不是好,或者是这样我们能不能有足够的点击和流量来维持公司的运转。在设计风格或者美观上基本上我拍板就可以。而挑战就是样样事情都跟你有一点关系,比如我的工作就会从网站和 App 到 T 恤、名片和 PPT 模板,校园招聘的横幅最后可能也会到我桌上。我们要求所有的设计师会写代码,所以非常希望能有优秀的会写前端代码的设计师加入我们。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Samantha 为公司 Hackathon 设计的 T恤

我们公司非常要效率。对于设计师来说,最能传达设计的完整性的办法就是你自己把它写出来,而不是出不同的设计稿、告诉工程师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这对他也造成了额外的工作负担。对我们来说,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它的投资回报比。

张挠挠:

那么你写的代码跟工程师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的代码是最终的代码一部分吗?

Samantha:

对,我写的就是最终的代码,我们是在同一个 code base。我们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先把想法定下来,我甚至都不做设计,只做线框图;然后我先把 HTML 的结构写掉,他就可以对着没有 CSS 和设计的页面写他的程序去了。这个时候我会把线框图要么在我脑子里要么在软件里变成设计,然后我再把 CSS 加上去,这样效率非常高。

其实设计师只要在代码库里可以自由移动的话,工作方式会非常多样。如果正好我和工程师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同时投身这个项目。如果我先开始设计而工程师还在忙其他项目的话,我可以先把 HTML 和 CSS 都写了;或者有时候我非常忙,那工程师可以用内部的 Pattern library 设计素材库先搭起来一个他觉得过得去(我不一定看得过去)的东西,等我有空的时候再把我要做的改动加上去。

张挠挠:

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效率很高,那挑战是什么?

Samantha:

就是很难招到全能的设计师。越好的学校教得越理论、越不实际。说实话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招一个想法很好但自己做不出来的人。我在招人的时候除了会非常看重作品集,还会问一些 HTML、CSS 的问题看你能不能立刻答出来。这和现在最好的学校的教育可能有点不太对口,但我们真的需要来的人能很快上手。

怎样提高软硬技能

Riceman:

创业公司尤其看重动手能力这是很好理解的,那你也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学校 ,应该说也是比较强调理论概念的,我相信你们学校也没有专门去学习写代码之类的技法上的东西,那么你自己是怎么学习这些东西的呢?

Samantha:

对我来说很多时候觉得与其说服别人不如自己把它做掉。当没有其他人相信它的可能性时如果我可以把它做出来,就能证明它有一个未来,而不是就这样放弃。很多时候想创业的人可能有一个愿景和未来暂时只有你一个人看得见,你可以说服别人,很多很有名的创业者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去分享自己的这个愿景,但实际上只是在一个愿景的阶段,要去说服为你投资的人和具备你需要的技能的人加入团队都是相当困难的。对我来说与其在说服的过程中越挫越勇不如自己把它学了。

其实我的战线非常的长,从12岁开始接触HTML就一直非常有兴趣,就会上网看教程,走了非常多的弯路,小时候有很多的时间也没觉得有多少压力。而现在再学一个新技能的话,我先会去研究一下,比如 Code School 这样互动式的教程,要么是 Tuts+ 这样的视频教程。我会先学一个纵览型的,如果是一门语言的话,我会先把它的语法看一下。接下来我就会去做一个项目,如果有视频教程我也会去跟一下。下一步就会自己去想一个东西去把它写出来,通常从这里开始就越写越多了。编程的流程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设计的话,如果你已经很了解设计本身是怎么样的话,从工具层面就没有什么能拦住你。软性能力除了多看我没有别的更多的建议,去订阅你觉得好的设计博客来看,去关注你觉得在这方面有话语权的人。我多年以来的习惯就是把喜欢的图拖进侧边栏存起来。同事都戏称说我的屏幕都很精彩,有时候旁边莫名其妙的就围了很多人。我说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多看,哪怕这个设计的风格不是你现在所用到的,哪怕这个东西看似跟你完全没关系。

我觉得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从做出来的设计给公司赚钱的角度,都有很多人来跟我讨论,但纯视觉的美感这部分,我是很少能够得到反馈的。一方面我会在很多地方发自己的作品去得到反馈;另一方面我个人的一个目标就是去赢一些设计方面的奖项,不是因为功利,而是这对我个人来说会把我对视觉的要求提高很多层次。另外我有一个办法推荐给想把设计做好的人,你可以做一个测验:打开 Dribbble,看今天最好的作品,你就随机的把自己的作品贴进去给任何一个人看,问这里面最糟糕的设计是哪一个,如果你发觉你的设计在这一群高质量的设计里格格不入,那就是你的设计还不到这个水平。

另外就是多写。写作其实是一件很意思的事情,因为有的时候你以为你知道了一些事情,但其实未必是一个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当你去写作的时候,把这些东西想清楚的过程收获会很多。一旦你在这个社区发出声音,别人就会给你反馈,如果有些东西你不发出来的话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得到这些反馈。你也可以给一些有名的杂志投稿,要是他们的编辑喜欢你的文章,那不就说明你写的还不错吗。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Samantha 在 A List Apart 上发表的文章

如何看待「全栈焦虑症」?

Riceman:

我们能看出来你是一个技能非常广的人,对自己也有高要求,不停的想学习新的东西,想要做3D 和 VR,学习各种新技术。但是现在有一个说法就是「全栈焦虑症」,这个词也不只针对设计师,大家走进职场以后发现这个东西也想学那个东西也想学,我想成为一个全栈的人,但是世界上冒出新的东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那么你是怎样选择下一个技能点,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又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的?

Samantha:

这个感受我是一直都有的,我也一直试图让自己更加专注,有一个想法能够让我去处理这个焦虑——我们把这个社会不太恰当地比作一个金字塔,当你在下面的时候会觉得面很广人很多,当你不断的想提升自己的层面、想去跨界的时候,是非常非常难的,比如像我现在如果真的想去做一个 VR 设计师的时候,那我很多东西其实是要从头来过。而当你的层级开始往上的时候,就不再过多地纠结于某个具体技能了,你可能得比较向上移动比较快还是左右移动比较快,你要确定你是要左右移动而不是向上移动,才去点那个技能点。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Samantha 的 Dribbble 上有各种各样的设计探索

我一直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还有想关注的点分成三个部分,一层可能是工作上面的就是是我得做,得做好;接下来我的业余时间的有一些事情可能是要优先做的,像现在我在写设计博客,如果说还有一些事情我想学的话我可能会把它归类于娱乐里面去。有时候焦虑是正常的,如果不焦虑的话我可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了。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环境不太一样,对我们来说半年之后我们还在不在都不知道,如果公司关门了,我怎么样在更好的位置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觉得这种压力是正常的。

Riceman:

我觉得有全栈焦虑症的人都是有向上的动力的人,所以焦虑未必是一件坏事。

张挠挠:

但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知道优先级是怎么样的,哪些是对你最有好处的,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Samantha:

具体一点,如果你想从设计师转型工程师,你不知道你要去学习什么代码的话,去问你的工程师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了解你写代码的水平,会帮你去考虑很多你很难考虑到的东西。

聊聊数据可视化中的配色问题

Riceman:

你提到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在写设计博客,我们在 Medium 上面看到了你写的好几篇文章,特别是关于信息和数据可视化方面,我们觉得你对这方面颇有心得,其中一篇文章是讲如何处理数据可视化中的配色问题,跟我们讲一讲你在这方面的心得吧!数据可视化有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Samantha:

我觉得配色是在设计当中有时候被过分看重的一个方面,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这篇文章被那么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但是配色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在我的设计原则中,用户的可用性是第一位的,一致性是第二,对美学的追求可能是第三。就数据可视化来说,设计要为内容服务,要为用户服务,不是为炫酷的效果服务。

如果你的数据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只有一个维度,那你可以只用一个颜色就完成这个图表。如果有 2 到 6 个颜色的话,那就用单色系,只给明度变化就解决了。尤其是一些分类目的数据,比如年龄段,大概 2 到 6 个颜色,可以用一个单色系解决,就是色相不变,饱和度不变,明度变。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做法,因为色盲是可以看清明度的。当然对于某些色盲或者色弱的人群来说,有一些颜色比另外一些颜色更不好辨认。但是对于通常情况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颜色然后单色相变化,或者用品牌色变化就可以。

我那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是 6 个颜色以上、数据之间有递增关系的情况,这时如果只是单色相变化的话,当他们不是按照一个规律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对于没有经过太多美学训练的人,甚至是对设计师来说,辨别它们会变的非常困难。我当时找到的方法其实也是业界公认的方法,就是把色相变化加到明度变化当中。比如说从第一个数据系列到第十个数据系列,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把红色变到紫色,明度也从最亮变到了最暗,就兼顾了色盲色弱和普通人群,达到了易于鉴别的目的。

很多人还很喜欢文章中提到的一个小技巧:颜色变换不能只看数字。如果你把颜色纯粹当作一个数据变量的话,你会认为浅黄渐变到深紫和浅紫变到深黄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眼看到的颜色主要是大自然中的颜色,你看到的晚霞是从深紫到金黄的变化,而你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浅紫到深黄的变化,这样的搭配就会让数据看起来很没有逻辑。所以在色相和明度变化之外,就是色彩搭配要和自然界或者人们常见的颜色相符。我们常用的几种自然界的渐变色包括:浅黄到明亮的绿色再到深蓝,或者浅黄到深紫,这是晚霞的颜色,浅黄到红再到棕色,差不多是火焰的颜色。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选择哪种配色?从大自然中找答案

张挠挠:

你的文章中也说 not all colors are created equal,我们需要用自然界中用户习惯的逻辑去呈现数据,才符合逻辑。

Riceman:

我们用语言解释颜色可能会比较枯燥,非常推荐大家去看这篇文章,我个人看这篇文章很受启发。很多设计师是在做数据可视化相关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做企业产品的同学会做报表,这么多数据点应该如何选择好看的颜色?Samantha 讲到了自然界的颜色特别有意思,可能只有你在配出来放在屏幕上看,才能体会从深黄到浅紫是一个多么不自然的颜色,才能感受到我们对晚霞颜色的认同感。

坚持你的业余项目——想做就要赶紧去做

张挠挠:

我们知道 Samantha 在工作和写文章之外还有很多 side projects,去年你在Medium上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你 One side project per year 的挑战,可以跟我们分享下现在的进展吗?

Samantha:

我先给一点点背景,这篇文章讲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人,贪多嚼不烂,技能树太广,很多事情想做但可能做到一半就烂尾了。文章中的这个挑战是说,你一年只专注于一个项目,每个月写一篇进度报告,用一年时间看看能不能把这个项目做成,或者做到一个你满意的程度。当时这篇文章收到了一千多个赞。我在文章下面也留给大家一个报名链接,欢迎大家来挑战。当时有56个人报名,我在 Medium 上为这个项目开了一个专栏,完成第一篇进度报告的人是大概30个人,完成第二篇进度报告的人大概是24、25个,完成第6篇的人大概只有1个,好像是我。然后在10月份的时候,有一个人复活,更新了一篇。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实验,告诉大家除非你意志坚定、目标远大、极端自律,不然你要做一个 side project 做一年是很难坚持的。常见的理由有:太忙了,停了一次之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或者做着做着发觉这个项目可能不适合自己;也可能有一些很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年关上我也在想,要么把它改成每个季度的挑战,3个月的成功率还是挺高的,或者让大家做一个「有意义的下午」之类的。

Riceman:

你对其他想做 side project 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比如把战线缩短到一个季度这样吗?

张挠挠:

我觉得还有两点启发,一是通过进度报告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有意识地养成习惯;二是从一开始就要有心理预期,做特别核心的部分比如设计或者代码可能只用了你一小部分的时间,但周边工作和管理之类的事情也会花时间。所以做业余项目一方面要养成习惯,另一方面是整个规划要有条理。

Samantha:

想做就要赶紧去做。我有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在学 Parse.js 的时候,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想写应用的设计师的福音,就很热情的学了,然后在 Tuts+上写了十个章节的教程。这段经历还算比较成功,我从学到写教程大概只用了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中,下班回家就赶紧开学开写,就速度的把它搞完了,所以我觉得最开始的热情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特别想做一个 side project 的话,那就赶紧去做。先做它三个小时,第二天再做三个小时,在这两天内你就已经做了相当于之后一个月可能会做的工作量了,然后赶紧告诉全世界,你在做这个项目,我觉得要趁最开始热情在的时候把大部分内容做完。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  梦想需要热情和坚持(Samantha 发在 Dribbble 上的作品)

嘉宾联系方式:

Twitter: @moyicat

Portfolio:samanthaz.me/

Medium: medium.com/@moyicat

工作邮箱:szhang@graphiq.com

往期回顾:

  1. 《从GOOGLE到AIRBNB,这个萌妹子想让设计更有温度》
  2. 《专访丨不会做PPT的人机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3. 《专访丨十年设计,不忘初心(三星北美设计经理穆怡雯)》
  4. 《专访丨从上海到硅谷的GOOGLE 交互设计师王斯捷》
  5. 《专访丨从迪士尼到纪念碑谷的中国设计师》
  6. 《FACEBOOK 设计师张宁夏:斯坦福大学的人机交互专业是怎样的?》
  7. 《FACEBOOK 资深设计师何如佳:当扎克伯格是你的产品经理时》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 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专访Graphiq 设计主管张冰昕

收藏 10
点赞 3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