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编者按:你还记得你有多久没有上 Dribbble 吗?在过去的 15 年时间当中,很长一段时间里 Dribbble 都是世界顶级的设计师社区,邀请码一码难求,最顶级的平面、视觉、UI/UX 和品牌设计师是这里的明星,然而随着创始人的出走,整个社区被转售,资本入局,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之后……似乎越来越少设计师提及它的存在了。AI 时代来临,Dribbble 几乎完全被边缘化了。Dribbble 是怎样变成如今这样的,设计师离开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Christopher Nguyen 的这篇文章,梳理了过程和细节,痛心疾首地怀念了曾经的黄金时代。以下是正文。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顶流设计社区的验尸报告

还记得你会花数小时滚动浏览Dribbble,对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真实产品中的不可能UI动画和像素级完美效果图惊叹不已吗?如果你在点头,你并不孤独。如果你在想自己上次真正打开Dribbble是什么时候...

这正是今天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重点。因为Dribbble已死。

不是「服务器关闭、标志移除、正式宣布停运」的那种死亡。而是真正重要的消亡方式: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区、作为职业启动的平台、作为设计师曾经痴迷的场所。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有人说Dribbble 衰落是因为迷失方向,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从未如此伟大过。但事实是,Dribbble的衰落不仅关乎Dribbble本身,更关乎设计领域发生的变化。

当Dribbble就是一切时

回到Dribbble早期,它不只是另一个作品集网站——它是数字设计文化的震中。拥有Dribbble账户就像是持有设计界的 VIP 通行证。 (当时在中国国内设计圈子里面,也是邀请码一码难求)

这是属于以下特征的时代:

  • 每日UI挑战主导的信息流
  • 单个热门作品就能让你获得工作邀请
  • 零实用性的实验界面获得数千次浏览
  • 设计师像职业生涯依赖于此般争夺点赞和关注(因为通常确实如此)

Dribbble成为设计师职业的关键跳板。如今设计界最大牌的设计师,有些就是从那里起步,仅凭上传作品就获得工作和自由职业机会。如果你在Dribbble上获得关注,你就进入了决赛圈。

平台在创意和混乱中蓬勃发展。设计师无限制地进行像素级的调整,创建永远不会被落地实现的音乐播放器、登录界面和实验性交互界面。

这正是关键所在;Dribbble是个巨大的游乐场。

Dribbble 是如何赶走设计师的

Dribbble 的持续衰落已有数年,但真正驱离设计师的原因是什么?

1、新政策将 Dribbble 带进死胡同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PeterTarka

Dribbble 最近做出充满争议的决定:除非通过 Dribbble 支付客户款项,否则禁止展示联系信息

这意味着:
❌ Dribbble 帐号不能链接到你的LinkedIn
❌ Dribbble 帐号不能链接到你的个人网站
❌ Dribbble 帐号不能链接到客户实际可以雇佣你的地方

对于曾经借助发现机制带来职业发展际遇和工作机会的蓬勃发展平台来说,这个决策基本上属于死刑判决了。

通过Dribbble获得首份工作的设计师Tom Johnson总结道:

「感觉太怪异了。我的意思是,它曾是最强的平台。然后逐渐演变成低质量参考来源、垃圾信息汇集地、无设计师能力门槛,内容质量直线下降。但是不能在个人资料页面展示自己的社交媒体链接?这太过分了。实际上这个决定让 Dribbble 成为死胡同。」

曾经通往新机遇的桥梁 Dribbble,已将自己封闭起来。

2、私募入股:Tiny 收购 Dribbble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Tiny于2017年收购Dribbble

2017年1月,Tiny以550万美元收购Dribbble 70%股份。

私募股权公司 Tiny 专门收购在线网站和科技企业并从中盈利。收购Dribbble时,他们拉动三个关键杠杆:

  1. 新管理层和主管(即更多「商业策略」):Dribbble团队从8人扩展到50名远程员工,任命联合创始人 Zack Onisko 为新任CEO
  2. 通过SEO实现增长(即针对谷歌做搜索优化而非借助设计师):新工作重点放在内容营销和产品开发
  3. 产品迭代(即盈利化):到2022年,Dribbble收入增长至超1600万美元,估值从790万美元(2017年)增长约10倍至8000万美元(2022年)

起初看似Dribbble在扩大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不再关注设计师,而是更多关注收入榨取。

Dribbble不再专注于社区、发现和创造力,开始优先考虑付费职位发布、高级订阅和封闭生态系统。

结果如何?

Dribbble逐渐从蓬勃发展的设计游乐场,转变为企业的提款机。设计师们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是 Dribbble 自我毁灭,还是设计领域发生了变化?

对此大家有 2 个猜测。

  • 猜测1: 第一个猜测很简单。Dribbble做出系列商业决策,优先考虑短期收入而非长期的社区发展。 平台逐渐从设计游乐场转变为彻头彻尾的求职市场,再变成现在试图成为一切可以成为的东西,并且彻底稀释了它的核心吸引力。试图成为所有人的一切,结果对任何人而言都不再有吸引力。
  • 猜测2:更微妙的猜测认为Dribbble没有改变——发生改变的是设计领域。

Designjoy 的 Brett 阐述了这个观点:

「2010年代早期是黄金时代——人类历史上最好的设计时代。那是混乱、创造力和纯粹无筛选的探索。」

那时设计师不痴迷于设计系统、token 或约束条件,他们为设计疯狂地实验。现在设计已被系统化,每个 APP 看起来都一样。创造力已被一致性取代。

作为曾经突破边界的创意视觉作品的避风港,Dribbble 反映出日益同质化的设计景观。

Contra登场:Dribbble的最大威胁?

Dribbble的衰落留下巨大缺口,有些平台正试图填补。

有人认为Twitter(或X🙄)已成为设计讨论的新中心。另有人指出 Layer 作为 Dribbble 替代品存在也不错。

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能否重新获得 Dribbble 曾代表的那种设计文化?

这个时候,Contra 登场了。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contra

Contra 正在大胆地采取行动,甚至直接点名 Dribbble,还支持设计师在几秒钟内直接从 Dribbble 导入作品集。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Dribbble 试图成为 Contra,然而 Contra 正在欢迎他们的设计师用户,情况越来越有趣了」

@JayDwivedi_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ahamed_aza10000

然后有趣的事情开始发生了……你甚至可以在 Dribbble 看到 Contra 的广告,简直是迎头痛击。🪦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ethansalves

重量级设计师大咖也在为 contra 发声: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如果你现在还没去 contra 的话,我真的不知道你还在等什么。曾经的 Dribbble 肯定是回不来了,该去真正对你有所裨益的地方了。Contra 真能帮你找到大客户,甚至 Framer 直接在那儿招人了,千万别低估了它。」

@DannPetty

更多的设计师正离开 Dribbble 转投 Contra: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我从 2011 年就开始购买 Dribbble 的专业版服务了,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从来没有在 Dribbble 获得到一个客户。现在 Contra 已经完全取代了曾经 Dribbble 的存在,也是我优先选择更新作品的地方。实际上最近有人找我要作品集的时候,我都会发送我的 Contra 页面。」

@IvoUIflip

深度复盘Dribbble之死:设计师为何离开?

@ToolboxOfDesign

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设计师下一步去哪里。 而是我们能否在一个地方,找回设计本身最初令人兴奋的特质。

设计师现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Dribbble的衰落反映出当前设计生态系统的缺口。当被问及最怀念平台鼎盛时期的什么时,设计师持续提到:

  • 1️⃣ 真实发现机制 —— 不仅是算法推送
  • 2️⃣ 创作自由 —— 不仅是模板化作品集
  • 3️⃣ 社区反馈 —— 不仅是追逐影响力的点赞
  • 4️⃣ 真实职业机会 —— 不仅是垃圾职位发布平台

Dribbble 还能翻身吗?或许。

但这需要:

  • ✅ 重建设计师信任
  • ✅ 重新优先考虑创造力而非盈利化
  • ✅ 以设计师为先的商业模式

但更大的问题或许是:帮助 Dribbble 蓬勃发展的设计氛围能否回归?在设计系统、既定模式和 AI 生成设计时代,是否还有空间容纳定义 Dribbble 黄金时代的趣味性设计实验? Dribbble衰落留下的真空,给 Contra 带来了机遇。

设计社区需要平衡以下要素:

  • 创造力与实用性
  • 职业机会与真实连接
  • 个人表达与协作进步

答案可能不是单一平台,而是满足设计旅程不同需求的互补空间和生态系统。

那么现在怎么办?

Dribbble 之死并非突然发生(即使你读过他们的公告)。

这是缓慢的衰亡过程,从充满活力的社区到企业平台,再到逐渐失去设计的调性,直到彻底被抛弃。有些设计师哀悼这种变化,而另一些早已离开。

但有一点很清楚:Dribbble 不只是一个网站。它是前设计时代精神的投射,一个承载着实验性、可能性和社区精神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能否以新形式回归,不仅取决于最新出现的平台,还取决于设计师,在这个日益系统化的领域中,是否会优先考虑创造力。

设计行业持续进化,设计师聚集的场所也将随之进化。但使 Dribbble 独特的基本人类需求——创造、分享、连接、启发——始终未变。问题不在于这些需求是否会被满足,而在于方式和场所。(如果真的仅为糊口,为何非要选择设计呢?)

个人观点...

Dribbble 的衰亡并非因为某一个错误决策所导致。 它的死亡,首先是因为它不再为设计师服务,开始为资本和利润服务。 他们本可专注于创造力、设计师社区和就业机会。相反,他们封锁设计师作品集、追逐收入、烧毁了自己的用户基础。

现在?

  • 🚪 设计师正在离开
  • 🪦 Dribbble逐渐淡出
  • 💰 私募股权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Dribbble不只是一个网站。它是分享作品、获得灵感和进行实验的必去之地。 我们能找回这些吗?也许。但肯定不在Dribbble。

收藏 2
点赞 51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