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 AI 技术的爆发,我们时常能够听到国内外关于 AI 是否会取代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讨论,那么通过一些资料和我自身的经验总结,我想首先给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缺乏对业务背景的认知、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对人性的洞察,而这些将是人类设计师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AI 擅长快速模仿人类艺术风格,也可以大致画出线框流程图,但通过实验发现那些 AI 生成用户旅程、流程图非常空洞且完全经不起推敲。体验设计远不止是做单纯的视觉作品,而是更需要设计师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业务目标和了解技术可行性来进行决策。
在国内,互联网分工细致明确,大家往往因为职能上的边界而产生行动和思维上的边界,设计师会认为那些关于客户和商业上的事是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设计师应该侧重做好需求,解决特定的可用性问题,交付优质漂亮的设计稿就好。但我相信如果设计师没有真正对用户需求有深刻的理解,是无法真正持续设计出好用又好看的产品的,特别是像钉钉这样的 B 端产品。
于是去年我开始尝试向前一步,去尝试承担一部分产品经理的职能。从做体验设计到做产品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产品思维,并试着结合原有的设计思维去推动项目落地。以下是我尝试做产品设计的一些经历和思考,这一行动上的突破让我在思维上也有了一些转变,也让自己的能力模型得到了强化。
作为第一批实践者,我开始负责钉钉 IM 中的一部分产品模块。产品的分类有很多,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 C 端产品、B 端产品,按端可划分为前中后台产品等等,本文会更侧重于 B 端前台用户型产品。产品设计师并不是将设计直接转为产品,而是通过切实的躬身入局,向前一步到业务中负责一整个项目,去形成一种更宏观的产品思维,再具象的去做设计。
那么什么是产品思维,什么又是设计思维呢?简而言之,产品思维较为宏观,需要全面了解用户、宏观市场、竞品、公司业务目标和其他影响因素的解决问题方法。需要了解用户、技术和业务目标如何相互交织,以提供让客户受益的产品,同时产生积极的投资回报(ROI——Return on investment)。设计思维则更加微观更加用户视角的,其侧重专注于解决特定的可用性问题,和产品调性、美观度等问题。产品思维定义WHY和WHAT,而设计思维则考虑WHAT和HOW。
角色的转变首先带来行为的转变,做事逻辑和方式开始产生变化。作为产品设计师需要做的工作是全流程的,而且由于需要为结果负责,所以关注点也自然会发生一些转变。我会思考不仅要把产品做得好用和好看,还要清楚会为公司和用户带来什么收益。
设计师的类型同样很多,通过该图可以清晰定位产品设计师职能
可以看到产品设计师需要做的可不少,需要为商业目标负责、做需求优先级判断,关注技术实现和资源调配,更多横向协同工作也让对接的人数呈指数级上涨。虽然体验设计师前期也会参与客户共创、需求讨论环节,但更强调专注于专业纵深,对接的人数节点相对固定。
其次是意识的转变,意识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这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需要自己找方向,不再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行,我开始尝试将原来那部分上游的盲区打开,这个过程中需要抛开一些细节。盯紧主干 MVP 再慢慢地开枝散叶,这让我开始从宏观角度规划产品的发展路径和迭代计划,这需要有更强的框架感,并成为一个多面手。
因为视角盲区而产生沟通 GAP,类似情形相信大家日常都有经历过
角色的转变让我发现规划的重要性,产品设计师需要向前一步参与到策略的制定中,去抽象洞察需求的本质(类似第一性原理)。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能够让我们更准确地作出产品决策,从而判断怎样用更合理的设计手法,作出更好的产品体验设计。
在前言中有提到过,对业务背景的认知和对人性的洞察是人类设计师未来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体验旅程图、业务大图、交互流程图对产品进行拆解,让思路变得具象和清晰,从而确定产品策略。
欧洲铁路用户地图详尽描述了关键触点、用户痛点和情绪反馈
这里有个对比,国外的一些实验表明 GPT 只能大致地模仿一些用户旅程图形元素,实则空洞无物,文字完全无法辨认甚至没有时间轴。也完全无法理解上述的那些复杂的项目背景和业务目标,AI 无法真正地对人类感同身受,更无法在用户和企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
由 GPT 生成的用户旅程、产品流程和交互原型图
在制定产品策略的过程中,更全面的思考方式也扭转了我看待一项产品决策、一个任务的思维,能让我作出更好的设计决策,使用更合理的设计手法,输出更好的产品体验设计。当把抽象的策略转化为具象的需求时,ROI 的意识就变得非常重要,将其根植于心中,判断投入产出比,我将事务分为以下两类:
例行事务:比如对产品的长期体验治理,基础建设的打磨完善,需要持续投入。因为总有一天这样的长期主义的投入会带来回报,要知道很多的创新都离不开扎实的基建。
专项事务:比如一些创新项目,需要快速验证其价值,带来 DAU 产生转化带来收益或口碑。
接下来,我会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详细阐述产品设计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由于内容做了脱敏处理,所以多为概括的图形表达,敬请谅解。
沟通互动(IM) 作为钉钉的核心场域,其沟通互动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要达成这一指标,我们需要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好用的互动产品,持续的创新。这里我将 IM 表情系列产品设计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也可以称为前中后期,每个阶段包含了一些重要节点:
第一阶段:规划与决策
在产品设计初期,我们先不用盲目下手写 prd 或着手设计。产品需要给用户传递价值,需要先宏观抽象看全貌,弄清楚"WHY"为什么做。这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处于什么阶段,组织战略目标是什么?这可以通过绘制大图。将目标可视化出来,以便与他人达成共识。
了解产品定位,做出产品决策
梳理产品矩阵,产品架构是你的作战地图,也是脑海中的书架
对宏观层面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需要开始收集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以作为制定具体的产品设计策略的依据。这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收集 VOC 和竞品调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学习使用 SQL 建立自动化报表、调研历史 VOC 和竞品
紧接着,就可以开始制定产品策略了,思考"WHAT"做什么。制定产品策略时,我们需要想的全做的精,理清优先级。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做什么,并与老板和协同方达成一个初步共识。于是在财年初我制定了如下的产品设计策略,将需求列表具象化,评估初步 ROI。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迭代节奏,制定好需求优先级后。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把控好节奏,掌握提前量,才能将事情顺利推进落地,并保证交付质量。
将策略拆解为具体需求,并分门别类进行优先级排序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已经一件件的清晰摆在眼前,清楚了做什么,接下来就是思考"HOW"怎么做。需要根据优先级依次输出需求文档了(PRD)。一份完整的 PRD,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方团队的行动指南,毕竟谁也不想接没头没脑的一句话需求。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将每个功能拆解到最小可执行,逻辑完善体验闭环,在一段时间后我不断优化着自己结构化描述需求的能力。
不断优化迭代自己写需求的水准,从混杂到清晰
到这里,前期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最后我们要在搞定事情先搞定人,搭建作战阵型。一个项目对接 20 人以上是家常便饭,一些跨组织的大型项目甚至需要对接沟通 50 人以上,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在产品落地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和体力。
第二阶段:设计与开发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项目前期因视角不同所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被看到了,于是行动的 GAP 也被渐渐抹平。这时当我来到设计阶段时,会更加清楚接下来要使用的是怎样的交互手法和视觉表现,目标感更强,路径更清晰,主次更分明,这使得接下来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顺畅。
产品设计师可以在规划阶段将数据、作战大图清晰地可视化,以便与协同方达成共识,可以敏锐地洞察产品设计趋势和捕捉竞品动态,需要在前期大致预判最终以怎样的界面呈现给用户的关键细节,知道怎样设计能取得更高的 ROI 而不是为了一个“自认为好看的设计”而不惜成本地修改。
在每个环节对体验的意识,保障产品最终也会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也给业务带来好的收益和口碑,因为产品开发流程本身也是需要被设计的。
解决方式被沉淀为钉钉产品体验十条,融入到钉钉产品设计流程中
钉钉作为一款 B 端产品,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动优化会涉及调动非常多的技术资源,作为产品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在开发阶段倍感压力,因为对于技术成本的考量有时确实会是设计师的短板。
进入开发阶段,往往需要身兼项目管理的职责。在开发前进行正式的评审,确定实现方式,同时敲定各端投入资源和工时。了解基本技术实现原理,沟通中能听懂,信息流转高效,让技术同学也更愿意合作。
能识别页面涉及技术,权衡技术上的利弊,能听懂技术说什么,才能合理调配资源
这个阶段需要做好资源管理协调、项目进度把控和管理变化,其中突发的变化管理是最为困难的。这时一份详细的 PRD 和细致的设计稿就能大大地发挥作用,根据 PRD 中的时间节点确认进度,做到事半功倍。
视角职能的不同带来思维的不同,产品思维、设计思维、技术思维
第三阶段:收尾与宣传
上线前进行最后的产品验收极为重要,IM 产品由于其易扩散的特性,一个小点往往会涉及很多的验收点,因此测试出上百个问题是常态,开发同学需要辛苦地一一解决。
产品上线后,需要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支撑后续迭代优化,因此上线前也要注意及时埋点,免得之后拿结果时两眼一抹黑,这是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的。
做好验收和埋点,控制好灰度节奏
尽早制定,节奏及时同步市场部同学制作物料排期。灰度的维度和灰度窗口期要了然于胸。要有产品运营意识,运营动作制造传播动机。
跟进 VOC 和数据,正向负向声音都是后续迭代优化的可贵依据
迈过了产品设计所有环节。接下来收获果实,好的坏的都收下,是让产品体验在下个周期变得更好的宝贵财富。
1. 角色的转变:结合产品思维
产品设计需要为结果负责,做好生命周期管理、产品策略规划、市场分析等,以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向,制定 Action 和评估 ROI。当然学习一定的技术知识也非常重要,一个看似小小的设计改动,背后可能牵涉很大的实现成本,这些要尽可能在前期做好调研。
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做出美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巧妙的解决问题,做好用且符合商业价值的设计。这需要带着业务思维,宏观的审视 WHY、WHAT、HOW。万万不可为了设计而设计,比如现在很多设计师喜欢 Redesign,一味地追求美而忽视产品真正内在的商业逻辑和用户诉求,久而久之确实有被 AI 取代的风险。
2. 从抽象到具象:扩充能力模型,打开视野
更多的学习来保障我可以独立 Own 一个项目,这需要设计师将视野,打开构建一个更全面、系统性的能力模型以应对新的挑战。比如对数据的敏感度、沟通协调能力。要将 ROI 意识根植于心,懂商业和技术,能对投入产出比心中有数。做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设计,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产品,商业设计不是艺术家的自嗨。
3. 产品设计三阶段注意事项
前期多角度思考,用好数据学会 SQL,理解兵贵神速的意义。先抽象,从商业、产品和用户角度着手,再具象动手做设计;理性决策,以数据为重要判断依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先开始,再优化。达成共识把一件事情做成,才能把更多的创新变为现实。
中期以体验为本,理解技术,发挥同理心。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将体验做到极致,统一性和易用性不要丢;提需求要严谨,了解运作原理,知道怎么实现。保持对技术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好的产品设计师会想方设法把东西实现;随时切换视角,利己利他,平衡各方诉求,勿把合作方当工具人。
后期注重埋点,谨慎灰度,PR 大声说。数据是后续迭代优化的重要支撑,因此埋点非常重要,作为一个 J 人受不了关键埋点缺失;及时同步,了解灰度机制;用 PR 建立起用户反馈渠道,协同市场大力宣传。服务好用户,好的坏的都收到。
如果有机会,真正实践去切实体会这一过程,很多事情只有实战上过战场才能学到。才能从中吸取宝贵的务实经验、思维和技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思考
① AI 可以辅助增强设计师的能力,让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创造力的工作中去,但无法取而代之。其实,关于机器将取代人类工作的预言早在 1920 年左右就开始了。事实上,机器也确实取代了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比如机械臂焊接、食品流水线生产、打包货物包裹甚至一些客服工作等。但产品设计、体验设计、产品经理干的活,AI 不行。
② 看似是人类征服了小麦实则是小麦征服了人类,人类为小麦改变了狩猎的天性,守着一亩三分地辛勤劳作,还要为小麦开辟天地建立粮仓等等,这个观点来自《人类简史》,其观点非常有趣。这让我联想到人类是否也在经历这一个相似的历史轮回中,人脑明明是这个颗星球上最智能的精密仪器且充满创造力。
③ 随着 AI 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互联网行业的一个趋势是需要设计师在细分领域中不断精进的同时具备业务视角,这让组织变得更加敏捷高效,也让产品变得更好。
④ 坐在那里想全是问题,做起来全是办法。一个粗糙的开始已经是最好的开始,先开始再精湛,事在人为。
⑤ 先打动自己再打动用户,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设计出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自身的价值,提升产品的价值。
⑥ 产品经理应该避免一味的宏大叙事和逻辑合理而忽视直觉和感性,设计要避免过早陷入体验细节和忽视商业价值和 ROI。各个职能视线更加一致,力往一处使,这会产品带来了很多正向的影响。
⑦ 用户体验永远是产品设计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需要更深入地从源头研究用户行为和心理,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产品体验,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做一个吹毛求疵的细节狂魔。
⑧ 如果你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又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那就试着向前一步去做产品设计,虽然这不容易。但一定会为设计师打开更宽广的视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未来保持竞争力。
最后,感谢这段时间一同奋战过的伙伴和悉心帮助过我的产品经理同学们,也非常欢迎行业里的产品、设计、开发同学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钉钉用户体验」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绘画创意与实战
已累计诞生 655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1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