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裸辞、转行 三个词交织在一起,只能说相当刺激!
我是 23 年毕业的,进入杭州某大厂做交互设计。记得当时面试了解到自己之后是负责 all in 一个 AI 的项目,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收拾好行李,直奔杭州!
尤其是在那个 AI 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刻,我觉得 AI 这个风口几乎已经明牌了,我觉得这样的机会是不可以错过的。
其实在 23 年下半年,随着 GPT-4 的火爆,AI 终于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的焦点。AI 这个领域仿佛一下子从学术圈走进了商业化应用,所有人都在谈论它的潜力、影响力、改变力。那些曾经犹豫不决、搞不清楚 AI 到底能做什么的公司,也在寻找它在自己业务中的“助力点”——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说实话,24 年我最深的感受就是 AI 的崛起,被称为“AI 崛起之年”,而 2025 年,许多人已经开始讨论它的下一个阶段:Agent 元年。人类对 AI 的挖掘愈发深入,从单纯的工具使用到赋能业务、优化流程,再到变革产业。
而我,也在 24 到 25 的这个档口,做出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关键决策,我选择裸辞 all in AI 这个领域!
感觉我一路走来,充满了运气和巧合,不知道是愿力使然还是事态本身就会这样发展,只不过恰巧结果都符合我的预期......
1. 初入职场,成为大厂设计师
很幸运,凭借着不要脸+执着在面试设计岗的时候遇到了贵人,海投简历的我在一开始根本没有看岗位 JD,可能打招呼语写得过于不羁,引起了我当时设计主管的兴趣。不过我一看 JD 要求:
具备 3-5 年 B 端设计经验;
具备产品化思维,必要时需补位产品;
需撰写产品需求文档,并熟悉 AI 工具(SD、MJ 等);
大致的 JD 岗位要求是这个样子,也记不太清了。不过“需要 3-5 年工作经验”这一条都给我劝退了。但是眼看招聘方对我如此感兴趣,我也是认真对待,积极争取。
终于在我的毛遂自荐下,争取到面试的机会......(这里忍不住说一下,各位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一定不要怕展现自身优势!!!毕竟短暂的交流想让别人去解读你根本不可能)
骚操作来了,招聘方给我发了一个文件,让我大概了解下他们目前在做的项目,我直接逐页解读并且整理成文档,而我也清楚这是一个 AI 的项目,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把我对 AI 模型/工具的使用和理解也写进去了。在凌晨 3 点左右给招聘方发过去,招聘方非常满意,甚至没有面试,只是简单打了个电话,就让我去公司报到了。
就这样,我被破格招进去了,23 年 12 月 1 日,开始了我的大厂设计之旅。
2. 项目叫停,面临被裁风险下的自救
一开始从 0 到 1 搭建 AI 一站式服务平台,目的是业务赋能。但受集团财务压力影响,24 年整体设计类资金预算基础在去年基础上打了 8 折,但其实设计需求数量并没有减少,并且在 24 年 1-4 月,设计计件费用还上涨了 18%,算下来预算撑不到年底,会出现较大资金缺口,可能导致设计资源开天窗。考虑业务经营压力,计件类需求还是得正常支持,但又得考虑实实在在的资金缺口影响,我们只能借助智能化 AIGC 工具,通过提高交付效率的形式来降低计件类设计成本,规避下半年资金缺口过大让设计资源为 0 的业务经营风险。
到后面平台所承载的不再是单纯的一条线,这也意味着在 AI&业务 的探索上势必会受到资源影响。到后面资源已经跟不上了,再加上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在探索方向上被告知暂缓,现有工具作为底层能力分布嵌入到其他业务平台......
那作为 all in 在这个项目的我,当时是被明确告知要调到其他业务线或裁员。其实当时已经准备作品集了,准备找下家了哈哈哈,但后来因为这个项目的大多功能都是需要算法团队的支持,我和算法同学都比较熟,在某一次交谈中聊到了模型训练这块的底层训练和数据标注,我非常感兴趣。我就开始虚心请教,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之后,算法的 leader 注意到了我,并且让我去上海(算法团队大本营)出差,给我培训下相关的大模型生成技术。
自此,在这个档口,我也去报了系统课,私下疯狂补模型训练相关的知识,在算法训练模型时,我也会主动请缨参与模型规则制定、数据试标和质检。
也许是看我确实对模型训练非常感兴趣,算法的 leader 主动帮我申请调到算法团队,自此成为一名不伦不类的 AI 训练师!为什么说不伦不类呢,因为正常的 AI 训练师可能是偏执行(标注);也可能是偏管理(规则制定、组织试标);又或许是偏评估(数据质检、bad case 分析)。而我三个都沾边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构造原料。尤其是多模态模型的训练,针对于图片/模板/卡片 这样的数据,我需要进行创作或者微调。
3. 职能的交织使我疲惫,决定裸辞
多模态数据的构造,不是简单地借助 AI 工具批量生成就可以了。每个模板中的元素都是有明确的设计规范的,如果数据不合规,即便再好看,业务也是不会让上的!这个相信干过设计的都可以共情吧!!
有时候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个方案,主管说不够创新,要具备多样性;而业务说不合规,不符合展位规范。所以这个度,是很难把控的,一般具体的展位,都是由相对业务的设计师去维护的。但是我们作为底层模型能力的提供者,我们是需要足够多的原料去投喂给模型的,而拿已上线的资源去训练,得到的结果只会是和原来的图没什么差别的数据,模型的泛化能力很差。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出场了,去和业务设计师沟通,并且拿到相应展位的规范,然后借助 AI 工具做创新,制作的数据(图、卡、模板)再拿去和业务审核,如果不符合规范就需要返工。
这部分的工作说白了还是设计,而也确确实实是在模型训练阶段中必要的一环。但我就开始迷茫了,我究竟是设计还是 AI 训练师?
而我如果确实是想往模型训练这个方向去深耕的话,我会觉得我目前在做的事情完全在浪费时间,所以我选择停下脚步歇歇,在手头上的项目基本交付后,也就是春节来临的前一周我选择裸辞。
也很感谢算法 leader 的成全,最终还是选择放我走。在大厂呆的 421 天,我干过产品、干过设计,最后也干了 AI 算法训练师。虽说被腌了一身大厂味,曾经折磨我的“耦合”“颗粒度”和“勾兑”,现在也变得张口就说。但说句实话,学会了很多,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和做事方法。
裸辞后,一身轻松。赶上过年,但我没有回家,一个人在杭州。我花了几天时间放空,也想明白了我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并且想做什么。
我整理了一下关于模型训练的项目和知识,选择躬身入局。并且我觉得我以往的设计经验也并不完全就作废掉了。
1. 设计师价值
设计师具备优秀的视觉表达、用户体验和创意能力,而 AI 训练师则需要深度理解多模态数据、模型能力和业务需求。但设计转模型训练,会有很多先天优势的。
① 跨学科融合
设计师转岗后,能够借助设计技能赋能模型训练前中后期的多个节点。例如可视化规则能够显著降低规则的理解成本,尤其在复杂的 AI 训练、数据标注或模型优化场景中。
② 自带的高质量数据评估技能
设计师的细节敏感度和对结构化信息的理解,可以大幅提升数据标注的质量。例如,在图像标注任务中,设计师更擅长识别细微差异,并有自己的评判思考和业务需求的契合敏感。
③ 消化需求并快速响应
设计师会经常和业务运营对接,转岗后可以更懂得如何承接业务需求。例如,一张图片是否通过审核能上线,一般本来就是由业务设计师审核的,因此可以提升模型的良品率和适用性。这种角色职能的跳转可以高效减少技术与业务之间的沟通成本。毕竟,设计肯定懂设计,有的细节和合规点可以第一时间 Get 到。
所以,设计师转岗成 AI 训练师,最佳方向一定是多模态。如果正在干设计的你也开始迷茫,对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之你已经决定转行了,那我建议你去尝试一下这个方向。
如果你是担心学习成本太高,你学不会或者市场不稳定,你进不去。那大可放心,我已经帮你探过路了,可以一试。
2. 模型训练市场反馈
裸辞,谁不慌啊?万一 gap 几个月,那我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也不是愣头青,我也会去看看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去探探市场。目前机会还是挺多的,尤其是年后机会更多,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连我七大姑都问我:什么是 Deepseek?国产 AI 在 25 年初 真正让所有人都看见。
再加上 DeepSeek 正在豪掷千金招聘。在相关招聘网站,DeepSeek 拿出 52 个岗位招聘,平均月薪均在两万元以上,“深度学习研究员-AGI”一职月薪甚至达到了 8 万—11万元,14薪,如此算来,年薪百万。
在招聘网站上可以看到,DeepSeek 目前在北京、杭州两地均有办公地点,在团队研发人员方面设置大量岗位,包括深度学习研究员、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以及客户端工程师、资深 ui 设计师等,月薪均在两万元以上。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月薪 6 万—9万元,深度学习研究员-AGI月薪甚至达到了8万—11万元,且均为14薪。不仅如此,DeepSeek对于实习生也开出诱人薪资:AGI大模型实习生岗位的工资为500元/天—1000元/天,深度学习-AGI实习生500/天-510元/天。
所以,目前来看,这部分的市场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尤其是 25 年被称为 Agent 元年,到 2030 年,中国对 AI 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 600 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 400 万。
3. 清楚自己的市场价值
所以我不担心市场问题,我只关注我的能力边界。我也在春节这段时间投了很多简历,在年关之际,工作如此难找的时段,我依然可以拿到几个不错的 offer。并不是我多优秀,而是这行确实缺人,并且新行业没有那么多既定的套路和分支,不像互联网设计目前已经定的很清晰了,什么视觉、交互、产品设计等等...... 每个岗位职能都有相对的技能所需。但是 AI 训练师目前并不是,一切都是新的,大家都是同一起点,所以只要你想学 AI 并且具备一定的自驱,是非常容易进入的。
凭借着经验和背书,我拿到了 ZJ、XC 等等几家的 offer,目前最高可以拿到 17.5,最低也是在 14k。
所以我心里是有谱的,才提出了离职。只不过拿到的几个 offer 都拒了,原因是我在看市场时投的都是北京上海。但我还是更想在杭州这边发展,还有我确实想歇一段时间了……
下期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和面试技巧,给想要入局的朋友一些参考。
从一开始对 AI 的好奇,到如今彻底改变职业路线,我经历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或许,AI 就是那个能够带给我无限可能的领域,它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的未来。而这一路走来,我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转变,都没有后悔,反而让我更加确信——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愿后来所遇皆是良人,后来所成皆是心中所想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一个靠谱的设计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2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