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在于社会与时代症结,在于未来,在于每个人切身的生活。
本期「设计的价值」特辑,希望将目光投向设计本身以外更广泛意义上的探讨,从中国制造的圣诞工厂,到城乡边缘的集合住宅,从报废共享单车的再利用,到极速 3D 打印可能带来的产业变革,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在于社会与时代症结,在于未来,在于每个人切身的生活。
以下案例正展于设计互联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感谢设计互联采访协助,本辑排名不分先后。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 2019
这是一组用摩拜单车报废零件制作的家具。报废零件经过严谨的回收和再筛选,再经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后,变成了新的家具,这个过程展示了摩拜单车(目前已更名为「美团单车」)「全生命周期」计划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摩拜单车曾与德国柏林的 YUUE 设计工作室合作,推出 5 款家具用品——躺椅、立式灯、茶几、桌面整理架和烛台,原材料无一例外均来自摩拜单车的报废零部件,赋予了它们重生的可能。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项目动画。©️ YUUE工作室
卷宗 Wallpaper*对话,YUEE 工作室创办人翁昕煜,简称 W
「人类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最后会落到哪里去?这还是一个很盲目的状态。在人与物的关系里,用与被用的,是一种最表层的关系,我们也许还应该关心它是怎么来的?它最后是否有去向?」
W*
近几年出现的共享单车过度生产现象引人关注,不少城市出现了单车「坟场」的奇景,有悖「环保出行」的初衷,请谈一下工作室是在怎样的契机下与摩拜/美团开始合作,回收并制作家具的?
W:
2018 年,我回国去北京见一位客户,在 798、751 区域看到很宽阔的马路上两边放满了自行车,大概占据了道路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间留出来的机动车道非常窄。我之前虽然有看过报道,知道共享单车发展很快,但亲眼看到那么多车挤在一起,还是感到有点夸张。我觉得人类现在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最后会落到哪里去?这还是一个很盲目的状态。在人与物的关系里,用与被用的,是一种最表层的关系,我们也许还应该关心它是怎么来的?它最后是否有去向?
△ 共享单车「坟场」。图片来源:YUUE工作室
所以我就想对这些废弃的共享单车进行一次再利用(Upcycling)和回收(Recycling),不同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资源回收思路:将自行车的部件融入到设计品中,最大化实现单车的全使用周期,尽量减少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于是我在柏林就和团队一起设计了一些自行车改造的方案。此时我刚好得知有朋友在摩拜单车工作,我就把这个意图跟他说了说。对方表示非常感兴趣,表示愿意支持我这个项目。我去了摩拜单车公司,与设计部成员交流沟通。他们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和创意灵感,促成设计的完善。此时我刚好得知于是几个月以后我就在工厂制作了第一批样品,运到米兰设计周展览。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项目动画、展出现场及共享单车零部件拆解。图片来源:YUUE 工作室
W*
在对废弃单车零部件的改造和设计上,做了哪些具体的考虑?
W:
我不希望刻意地改变单车部件本身的特性和美感,而是尽可能直接运用。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反复测量、触摸和用身体感受每个部件的外形,然后大胆补全整个画面。直到进入工厂之前,前期所做的工作只能说是完成了50%,因为通过工厂测试打样,我们才能验证之前的设计稿,并且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对这套产品的定位是实用美观,拒绝浮夸和高端。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简易的生产方式和通用的配件,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生产成本,就可以让这套产品的生产被大部分工厂接受和实现。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项目设计制作过程。图片来源:YUUE工作室
- 躺椅:经过不断地角度调试发现,车架的弧线是符合人体工学的,于是便将它融入到了休闲躺椅的靠背部分。
- 立灯:光源支撑部件其实来源于单车轮胎的固定件—前叉。在拿到这个单车部件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本刹车线的位置可以变为灯具电源线的固定位置,于是这款立灯应运而生。
- 茶几:茶几的腿来自于四根单车把横。
- 桌面收纳:前叉内部纵横交错的加固肋在增加了 PC 材料后变成了分工明确的桌面收纳器。
- 烛台:前叉改造而来的极简主义烛台。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项目家具、动画及展出现场。图片来源:YUUE工作室
W*
这批家具最终进入市场了吗?应用效果如何?
W:
第一套样品 2019 年分别参加了米兰设计周、北京设计周、深圳设计互联展出。目前已经被英国 V&A 博物馆永久收藏。
Tulou Collective Housing,2005-2008
土楼公舍是都市实践在 2005 至 2008 年于中国广东设计的一个集合住宅项目,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及住房成本增加问题,该建筑将中国传统客家民居土楼的居住形式与廉租住宅设计相结合,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为当代居住创造出新的社区模式,也保持了社区中的邻里感。「新土楼」被植入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成为了一个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领地。
△ 从上至下:土楼公舍鸟瞰、院落、外观。©️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杨超英
十个案例,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意味着什么?
卷宗 Wallpaper*对话土楼公舍主持建筑师之一、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建合伙人、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简称 L。
「我们完全摒弃掉了传统土楼空间和单元分割中的等级差别,建立了一致的和共享的空间模式。所以它是受传统民居启发的,适应新时代社会住宅特点的现代住宅。」
W*
土楼公舍是现代集合住宅,运用了传统闽南地区土楼建筑的环形结构来回应城市用地高密度下的居住问题,当初怎样想到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内向性结构来解决城市边缘的住宅问题?
L:
这个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是当时万科的王石董事长看到福建土楼这种格局发问能否借鉴做成新的保障房即社会住宅类型。这正好符合我们的想法。在之前的几年都市实践持续研究深圳城中村和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态,我们直觉上觉得这个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土楼多层复合向心的单元布局是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具备现代感的,特别适合集体型居住的模式。
△ 从上至下:土楼公舍鸟瞰、屋顶花园、公共空间。©️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杨超英,URBANUS都市实践
W*
这是一个多功能的集合住宅,在设计过程中,怎样考虑现代与传统居住模式的差别?在材料构造、装饰色彩、空间构成等各方面,做过哪些细节上的考量?
L:
我们一开始就定了调子,这个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不会简单模仿传统土楼。我们要借鉴的是布局和向心所产生的空间价值与单元式分隔带来的模块优势。我们完全摒弃掉了传统土楼空间和单元分割中的等级差别,建立了一致的共享的空间模式。所以它是受传统民居启发的,适应新时代社会住宅特点的现代住宅。
建造材料我们毫不犹豫地采用廉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花格墙。我们在局部采用了同样便宜的原色木料做窗墙构件,屋顶采用现代盖瓦取得居住舒适感,同时又和传统民居形式取得一定的呼应。布局上在计算出平均 30 平米标准单元条件下的最适当扇形角度,确定了 72 米外层圆形直径和 5 度夹角的单元分隔模数。在这个基础上内层采用正方形格式与圆环内交形成四个月牙形内院和一个方形中心院落。五个院落在不同的层都有互通,还设计了很多公共交往空间。
△ 土楼公舍。©️ 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杨超英
W*
网络上也有人质疑「土楼公舍」将土楼剥离了其传统的自然语境,在现代城市中作为一种日常居住建筑中似乎是具有「敌意」的,您怎么回应?
L:
土楼民居形式的出现是和客家人的移民特点与土地之争相关的械斗和匪患相关的,它和周边环境直接就是对立的关系,尽管这种对抗关系因为生土材料而有所化解。这种完全自洽的生存状态的优势就在于适应性很强,面对城市这种复杂环境可以没有特别的相互排异反应。而没有了防卫功能的城市住宅,我们的对策是将大面积实墙改为花格墙封闭的阳台,既保持了土楼原有的完整外形,又提供了一个软化的半透的立面,还使得阳台可以拓展出一个起居功能。这对于狭小的居住空间使用是十分珍贵的。我们设想土楼公舍是建在城市环境不是很好,类似高速公路旁边等商业价值比较低的用地上,依靠内向的院落取得舒适性同时隔绝噪音。这个处理在实验中是成功的。更何况我们在建筑入口处将一个院子打开完全向城市开放,底层两边布置有商业和公共生活用房与城市街道无缝连接。可以说这种敌意是不存在的。
△ 土楼公舍内的生活。©️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URBANUS都市实践
W*
土楼公舍是都市实践在 2005 至 2008 年于广东的一个项目,十多年过去了,您如今回看有何感想,会希望做一些改进吗?
L:
土楼公舍是我看到过的管理和维护很好的社会住宅,我多次做回访都感到很欣慰。建造质量上当然有这样那样的小遗憾,考虑是可控造价下的社会住宅,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我认为这个设计达到了现代建筑的高设计水准,对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精髓有了一个高度的传承和发扬,还充分体现了好的建筑应该达到的的人文关怀的层面,表达了都市实践的城市理想,是都市实践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作品。
△ 从上至下:土楼公舍院落、室内空间,及与其相邻的城市公寓。©️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杨超英,URBANUS都市实践
Hair Highway, 2014
这是一套以头发和树脂为原材料的新式家居用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头发出口国,也是最大的热带硬木出口国,设计团队将头发与天然树脂结合,这种新式材料将东方审美与西方工艺融合,将头发这一寻常事物,设计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创新材料,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装饰风格为启发,创造了一种色彩斑驳类似「玳瑁」的图案与质感——可持续的另一种替代。
△ HAIR HIGHWAY 项目短片。©️ Studio Swine,短片导演/摄影:Juriaan Booij
卷宗 Wallpaper*对话 Studio Swine 主创之一 Alexander Groves,简称 G
「当我们考虑天然材料时,很多时候都将其视为一种正在减少的资源,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头发作为一种可再生材料的再利用,它不仅只是美容行业的一种有趣的潜在可持续材料。」
W*
「Hair Highway」系列是一套以头发和树脂为原材料的新式家居用品,你们也在介绍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头发出口国」,最初是如何对这个主题产生兴趣的,并决定将头发回收利用到创作中?
G:
我们最初对人类头发产生兴趣,是因为有次看到它在伦敦的一家假发和接发店出售。我们看到一堆头发,它们的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的 100% 人类头发」(100% Human Hair made in China),当时我们就想知道这些头发来自于谁,如何加工,以及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当我们考虑天然材料时,很多时候都将其视为一种正在减少的资源,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头发作为一种可再生材料的再利用,它不仅只是美容行业的一种有趣的潜在可持续材料。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
W*
您能否描述下作品的回收和制造过程?
G:
我们希望将这种材料从可以立即识别为人类头发的外观转变为一种更加吸引人的呈现方式。我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找到了将其嵌入树脂的工艺。 我们发现了一种天然树脂,它是造纸工业的副产品,来源于松树树汁。它无毒且非常美丽,呈琥珀色,与头发结合后,可呈现龟甲般的外观。
△ HAIR HIGHWAY项目。©️ Studio Swine,短片导演/摄影:Juriaan Booij
W*
为什么将这一系列命名为「Hair Highway」?
G:
我们想创造一种当代丝绸之路的版本,丝绸是由昆虫产出的一种蛋白质,当你想到它时,听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吸引人,但它当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材料。人发可能是不受欢迎的,但也非常珍贵。两者都是珍贵的天然材料。同样,丝绸之路不仅是材料运输之路,还是思想和观点交流之路。我们对贸易、材料、设计如何改变诸如可持续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观点非常感兴趣。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
W*
「Hair Highway」的「材料涂有天然树脂,酷似贝壳玳瑁,让人联想起 1930 年代上海 art deco 时代的奢侈品」。这种平凡的日常材料通过再制作可以在各大画廊和商店中展出并以高价出售,它重塑了我们对头发的认知。您能否提供一些在此过程中对其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的一些感想?
G:
我们首先制作了一系列眼镜,那时认为这个项目太概念化,人们可能不太愿意购买或佩戴这种纯概念项目,但当展出时,我们看到有那么多人想要购买这些眼镜,感到非常惊讶。我们了解到,设计可以成为一种转变人们感知的强大工具,可以将为令人排斥之物,例如他人的头发,转变为一件吸引人的事物。这是在世界上如此之多的浪费和自然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发挥的真正重要的作用。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短片导演/摄影:Juriaan Booij
Rebirth Brick, 2008
家琨建筑工作室的「再生砖计划」始于 2008 年 5·12 汶川地震,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人民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为灾后废弃材料再生而设计的「再生砖」将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秸秆作纤维,加入水泥等,在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房屋重建的材料。再生砖的制造方式注入了建材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在脱离灾难应急建筑的应用领域之后,它也期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 再生砖样品。版权方:家琨建筑
卷宗 Wallpaper*对话,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刘家琨 简称 L
「我希望‘再生砖’是一种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动手生产的低技低价合格产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简易机械就能生产,免烧,快捷,便宜,环保,因地制宜,尺寸随机,适应性强,无名有用,不受专利掣肘……」
W*
「再生砖」的材料源自 2008 年的「5.12 汶川地震」,您最初是怎样构想「再生砖计划」的?
L:
再生砖想法的起源是因为地震留下了如此多的破坏和废墟,而马上要面对的问题是重建。所以,想出一个有创意的快速重建方法很重要。「再生砖计划」始于 2008 年 6 月,即 2008.5.12 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当时的计划着重在于民间个人生产自救,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
△ 汶川地震废墟。©️家琨建筑
△ 再生砖中所使用的碾碎秸秆。©️家琨建筑
△ 再生砖的工厂生产。©️家琨建筑
△ 建筑师刘家琨在灾区。©️家琨建筑
△ 再生砖的混合骨料。©️家琨建筑
△ 再生砖的多孔砌块风干步骤。©️家琨建筑
△ 再生砖由当地作坊制作。©️家琨建筑
W*
能谈谈这一「废弃材料再生」的研发和制作过程吗?这一材料具备哪些特性?
L:
其基本原理是: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搀和切断的秸秆作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主要是能够就地取材,手工或简易机械就能生产,能够快速帮助灾区重建。
△ 灾区重建。摄影:家琨建筑
W*
「再生砖」如何运用于灾后重建?
L:
地震重建工作全面展开以后,地震灾区开始办厂,再生砖进入机械生产,产品逐渐多样化,质量更加稳定且生产高效,作为一种便宜的基本建材,使用于村落重建和城市公共建筑中。
W*
在应急救灾外,还有哪些应用的延伸?
L:
随着地震重建工作的逐步完成,再生砖也逐渐脱离地震应急救灾概念,进入了「拆除建筑废墟旧材料再生利用」这一广泛的环保产品领域,现有产品逐渐多样化,如透水基层、透水地砖、承重标砖、空心围护砖,面层砖等,并已开始使用于城市公共建筑,比如成都的水井坊博物馆、西村大院,以及上海的诺华 C6 等。也作为那个时期的特别记忆承载,在国内外作为艺术品展出过。
△ 从上至下:1,再生砖展览,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摄影:家琨建筑;2,项目应用,诺华上海园区 C6,摄影:存在建筑;3,项目应用,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摄影:存在建筑
W*
您希望未来它还能在怎样的场景中「再生」?
L:
我希望「再生砖」是一种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动手生产的低技低价合格产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简易机械就能生产,免烧,快捷,便宜,环保,因地制宜,尺寸随机,适应性强,无名有用,不受专利掣肘……我希望再生砖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Graft, 2013
Graft 是一组像与植物嫁接起来的一次性餐具,其表面肌理颜色皆复制自日常所见的蔬菜瓜果。这是一套用新型生物塑料 PLA(聚乳酸)制成的一次性餐具,这一材料来源于植物,可以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完全生物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设计师将餐具设计成日常蔬菜瓜果的肌理和颜色,让餐具的外形与功能产生连接,希望使用者因此而更珍惜地使用这套一次性餐具,既环保又有趣。
△ 「Graft」餐具系列 ©️ 邓绮云
卷宗 Wallpaper*对话产品设计师、engraft创始人、Benwu Studio合伙人邓绮云,简称 D
「橘子皮有不错的防滑性,芹菜茎像极了加强筋,洋蓟花瓣跟勺子的形状也刚好一致。我尝试为每一种餐具寻找一款最适合‘嫁接’的植物食材。」
W*
先介绍一下 PLA(聚乳酸生物塑料)这种材料吧?当时为何选择这种材料创作?
D:
我们知道传统塑料是由石油或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得来的,而且它们很难降解,在完全分解之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和生命造成威胁。生物塑料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使用可再生资源,二是降解难度大幅降低。目前 PLA 是最为成熟的一种生物塑料,它的来源是多样的,玉米淀粉、甘蔗、木薯甚至农副产品都可以作为原材料。在工业堆肥的条件下,它可以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
△ 「Graft」餐具系列采用了PLA材料(聚乳酸生物塑料)。©️ 邓绮云
我刚接触 PLA 时就觉得它代表了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惊讶地发现它并不算很新的材料,应用范围还很小。所以想到借设计,让人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关于材料有哪些更好的选择,了解自己的消费和使用习惯也和环境保护相关。
W*
介绍一下创作过程吧?做过哪些材料、色彩和制造工艺上的实验?
D:
创造初期我复制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表面纹理,先做成材质样品放在手上反复体会。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把自然界中的肌理和形态放在人工环境里替用,居然能显现它们潜在的功能。例如,橘子皮有不错的防滑性,芹菜茎像极了加强筋,洋蓟花瓣跟勺子的形状也刚好一致。所以我尝试为每一种餐具寻找一款最适合「嫁接」的植物食材。这时候又发现,不能忽视嫁接之后的餐具给人带来的心理变化,对植物的味觉联想要尽量匹配食物的味道。最后试验出以下组合:芹菜适合用于吃沙拉的叉子柄上,洋蓟味稍淡可以作为勺子,菠萝叶带锯齿正好做把小刀,迷你胡萝卜做茶勺像增加了甜味,半个哈密瓜恰恰是捧在手里的碗,柠檬作为高脚水杯也还清爽。
△ 「Graft」餐具系列具有拟真的外形设计。©️ 邓绮云
因为当时是在瑞士 ECAL 念书时的毕业设计,样品制作都在模型室完成。真正的 PLA 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使用,找注塑厂也不太现实,我是了解过它的特性以后,用聚氨酯树脂来模拟最终效果的。具体制作是细致又漫长的手工劳动,有时候为了达到壁厚均匀,或者把肌理无缝贴合到一个形状标准的表面上,不得不另辟思路借助不常用的方法。颜色上的渐变是通过观察植物得出的,为此我咨询过中国工厂关于双色注塑的工艺,以确认这种效果不需要通过喷色等二次工艺实现。4 个月的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学校的师傅笑称我是「树脂模型室的鬼魂」。
△ 「Graft」餐具系列部分设计实验过程。©️ 邓绮云
W*
为什么考虑到以拟真的植物肌理、形态和色彩做外形设计?
D:
我看到很多环保主题的设计都比较克制,常常需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跟使用者沟通,仿佛环保是苦行僧式的修行。但是了解 PLA 以后,我反而看到拟真挪用的优势。因为肌理、形态和色彩给人带来的观感是瞬间的条件反射,看到触摸到时自然就明白了整个故事,比语言直接强烈得多。
△ 「Graft」餐具系列的设计实验。 ©️ 邓绮云
W*
这是一款替代传统塑料餐具的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您有考虑其生产制作的成本吗?
D:
这个项目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更偏向设计研究,在设计发表以后它对材料普及的教育意义还更大一些。当然项目强调的「一次性」其实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的发问正是「你还会轻易地抛弃一次性餐具吗?」就我了解到的关于一次性餐具的真实情况是,它们大多经得起多次使用,而且废弃之后的处理成本高昂,这些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它的交易价格里面,所以一次性餐具的价值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它的廉价感是几十年来过度消费的结果。幸运的是设计发表之后这几年我看到的趋势和当初的判断是吻合的,世界各地都出台了禁止或限制一次性餐具的法规,这种浪费的观念和习惯有望淡出历史舞台。回到我的设计,其实它主张的是用负责任的方式去设计、制造,并引导消费者,让大家主动选择可以长久使用的物件。
Red White Blue, 200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布香港的红白蓝编织袋是这系列作品的诞生灵感,将原本日常的廉价物料和生活状态浓缩成一代港人的集体记忆,在此物料基础上,以解构、重组、再拼合的方式进行演绎,演化成一系列展现「香港精神」的户外装置、产品设计、海报设计及摄影等跨形式、跨媒介的作品。设计师将坚韧可靠的红白蓝编织袋比作坚毅不屈、灵活拼搏的香港人,让无处不在的红白蓝成为了精神的象征。
△ 红白蓝编织袋设计。©️ anothermountainman
卷宗 Wallpaper*对话设计师又一山人,简称 H
「创作,可以是商业的手段;创作,也是文化,艺术世界的魔法、把戏。创作,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为人民、为社会筑起一个平台,提供沟通空间、思考空间、表白态度及分享的空间。」
W*
红白蓝编织袋是中国香港民众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对于这种三色尼龙物料,您是否有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感?最初是如何想到将「红白蓝」作为一种视觉元素铺陈到各种日常物、平面设计及艺术作品的应用上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H:
要说回头,红白蓝这塑胶(PE)物料是六十年代日本发明之产物,技术迁移到中国台湾。至今天,香港用在地盘、店前的帐篷……大部分都是中国台湾进口,而发展到今天,也有少量是中国内地生产(如现代格子图案的胶袋)供应的。还记得 1988 年冬天,身为香港广告创意人的我,被公司派往伦敦分公司考察深造。一天竟然在苏豪区一间小小的精品店内,看到来自我们香港的红白蓝胶袋放在货架上,时空顿然停了数分钟。从此,我学会用不同文化角度去推量思考,回到香港,开始对身边「本地」的事、情、物更加关心,对红白蓝更加另眼相看。
△ 红白蓝编织材料在日常中「无处不在」。©️ anothermountainman
近二十年来,我拍下无数红白蓝的照片,从中国,到远的泰国,甚至美国、加拿大……时而包裹地盘抵沙挡石,时而士多(粤语,指杂货店)档口外遮阳光防雨水,时而变身手挽袋,盛载我们的财物、回乡手信、我们的梦。无处不在的它,被我看成有性格有态度、活脱脱的一个人;它坚毅地紧守岗位,拥有面对逆境的能耐,默默辛劳投入参与建设城市的精神,就真正代表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每一份子。
由为香港文化博物馆海报展做的一套「红白蓝无限」文化海报开始,接着做了十多个平面及立体的香港建筑红白蓝项目,推销正面的香港精神,不断做,我就不断学。学的是创作理想,学的是做人……创作,可以是商业的手段;创作,也是文化,艺术世界的魔法、把戏。创作,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为人民、为社会筑起一个平台,提供沟通空间、思考空间、表白态度及分享的空间。
△ 红白蓝编织袋设计。©️ anothermountainman
W*
这是一种被认为「无处不在」的本土视觉元素,我好奇的是,您在将「红白蓝」作品置于不同语境下的时候,例如从香港、广州,到东南亚、威尼斯,您收获了哪些不同的回馈?是否带来一些新的认识?
H:
用红白蓝胶布创作,以其坚毅和投入参与性格推动正面积极,希望再次唤起大众,自香港六七十年代,一直存在于血脉中的价值观和精神。三十几年下来,香港一位艺圈朋友的反应是「红白蓝这么低档」、「世界外面没人明白这本地的物料背景,这不能跑出国际的,还是放下它吧……」我没有理会低不低档,反正是香港生活有共鸣和有亲切感的语境,也不是为艺圈内文化人共话的原因出发;再说,「香港正面积极」是为我们的社会状态回应对话,不是为跑进国际而做的。
△ 红白蓝编织袋设计。©️ anothermountainman
红白蓝这系列往后获邀请到威尼斯、荷兰、德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交流展出。在他们立场而言,文化艺术的碰撞、火花,往往在于「和而不同」,乃至互相明白,学习和欣赏人家的视野,和对方特别拥有的。从我自己的经验,这近二十年、约百次的红白蓝公众发表对话,看得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和价值观,拉阔心胸和包容的能量。约十年前,获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邀请,以义工身份,用红白蓝替他们设计服饰和生活用品,以香港之心声「哪怕再重」、「背得起」…… 然后由庇护工场的精神病康复者生产制造,将「正面香港」之讯息渗入生活其中。
Coca-Cola Logo, 2003
这是可口可乐公司 2003 年更新的中文商标设计,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受邀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新的中文 logo,通过将中文字体转化为带波浪状、流畅的飘带图案,与斯宾塞体字体 logo 相呼应,融合了中国特色又具备国际风格,帮助国际品牌更好地融入本土市场。这是 24 年来可口可乐中文 logo 在中国第一次更新设计,自此取代了1979 年以来一直使用的中文字体。
△ 可口可乐商标再设计。图片来源:陈幼坚
卷宗 Wallpaper*对话设计师陈幼坚,简称 C
「可乐象征了美国文化,像中国人喝茶一样。如果使中国人能够享受可乐的味道,同时建立一种共鸣。可乐我觉得配中餐挺好的,吃饭配可乐。」
W*
可口可乐的 logo 可能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商标之一,您在设计 2003 年更新的中文商标时,做过哪些具体的考虑?
C:
可口可乐从 1927 年进入中国,到 2003 年的书法字体代表了中国文化,但其品牌的 DNA 未能反映出来。所以我的考虑是,如何将美国文化以东方文化的处理手法,呈现可口可乐在中国出现时的认受性。设计首先将英文斜体文字以中文字呈现,就好像 TWINS(双胞胎)一样,源自于同一血统。而且缎带般的斜体文字也跟中国书法有相似之处,也将其精神融合其中。
1981 年,一位年轻人在北京故宫喝一瓶可口可乐,他告诉摄影师刘香成:「尝起来马马虎虎。」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在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后重返中国,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刚在中国恢复生产这种所谓的现代版万用药水。1927 年,可口可乐首次进入中国,在上海销售。1948 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标箱的城市。然而,在接下来的 30 年内,可口可乐撤出中国市场,直到 1978 年才重返北京建厂。
W*
在如今的全球消费景观下,「可口可乐」是其中最屡见不鲜的符号之一,您参与的这项设计可能是全球消费基数最大的项目之一,怎样看待这项设计背后更深层的内涵?
C:
可乐象征了美国文化,像中国人喝茶一样。如果使中国人能够享受可乐的味道,同时建立一种共鸣。可乐我觉得配中餐挺好的,吃饭配可乐。可乐是百搭的饮品。中国作为以食为天的国家,如果能够将一种由美国来的饮料变为中餐的一部分,我引以为荣。尤其是,譬如像北方的菜或四川菜,以重口味和辣为主,可乐的配搭更能将中国菜的精髓提炼出来。
Christmas Factory, 2014
2014 年 12 月 6 日,中国义乌,魏是一名 19 岁的工人,他戴着口罩和圣诞帽站在生产圣诞装饰品的工厂里。摄影作品《圣诞工厂》曾荣获第 58 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当代热点类单幅二等奖。照片拍摄的地点位于义乌的「中国圣诞村」,这里制造了全球 2/3 的圣诞类装饰品。据海关记载,在 2016 年 9 月到 2017 年 8 月之间,义乌周边的 600 余个工厂和作坊,生产了价值 30 亿美元的圣诞相关产品,销往全球各地。
△ 「圣诞工厂」 ©️ 陈荣辉
卷宗 Wallpaper*对话摄影师陈荣辉,简称 C
「当时的小魏只有 18 岁,来自贵州农村,他在喷粉车间里工作,负责给圣诞饰物上色。他每天需要连续工作 12 小时,至少要更换 6 个口罩。工作时,他会头戴圣诞帽保护头发。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大概是外国人的农历新年吧,需要很多新年礼品。’」
W*
您最初为何想到去拍摄义乌的圣诞工厂?
C:
拍摄这组作品的时候是 2014 年,当时我还供职于一家全国知名的都市类纸媒。作为都市类纸媒的摄影记者,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寻找那些「四季歌」的新闻,也就是每年都会发生、都会报道的新闻。我记得我一开始想做圣诞工厂的原因还是因为好奇。我当时在上海的恒隆广场,看到广场附近有很多圣诞节装饰品,非常漂亮,当时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但是圣诞节的氛围已经有了。我当时就想着,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不知道是哪里的工厂生产的,回到家以后我就开始做调查研究。
△ 「圣诞工厂」 ©️ 陈荣辉
W*
怎样联系到当时拍摄的这家工厂?
C:
因为当时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很快我就发现浙江义乌是圣诞制造的主要地方之一,义乌有 600 家圣诞加工工厂,生产全球 60% 的圣诞装饰品。特别是阿里巴巴等相关网站的信息是非常详实的。圣诞企业主要是对外为主,所以我就去网上搜索了相关信息。我先去了当地的圣诞一条街福田村进行踩点,认识了圣诞协会的负责人,进行了一些基础信息的了解。一般就是去最大的企业看看,这家工厂是当地最大的一家企业。
△ 「圣诞工厂」 ©️ 陈荣辉
W*
能具体介绍一下当时的拍摄情景吗?请结合拍摄现场和拍摄对象描述一下。
C:
我其实事先看到过一些当地媒体拍摄的圣诞工厂照片,心里还算是有个预期,但是当我进入到车间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一方面是我的眼睛被震撼到了,那样的红色粉尘漫天飞舞的场景令人难忘;另一方面是我的鼻子、嘴巴、喉咙都被呛到了,几乎无法呼吸在那一瞬间。因为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要戴口罩。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我了解到在车间加工的工人叫做小魏。当时的小魏只有 18 岁,来自贵州农村,他在喷粉车间里工作,负责给圣诞饰物上色。他每天需要连续工作 12 小时,至少要更换 6 个口罩。工作时,他会头戴圣诞帽保护头发。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大概是外国人的农历新年吧,需要很多新年礼品。」
△ 「圣诞工厂」 ©️ 陈荣辉
W*
后来有再次去回访这些义乌的工厂和工人吗?
C:
当时报纸刊发以后是圣诞节了,我就告诉小魏可以拿一份报纸给他。但是因为工厂已经放假,小魏已经回到贵州老家。我和他还通了电话,他说看到照片不好意思,怕被同学笑话。后来就没有联系上小魏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创作已经结束了。不过后来,有很多纪录片导演来找我,想去拍摄,我有介绍。还有一个乐队根据我的照片做了一个 MV,也挺有意思。
Shenzhen Map for Makers, 2017
这是一张创客的指南地图,里面详细记载了深圳的一些加工工厂、交通、创客部落以及华强北电子器件分布区等信息,创客只要按照地图上的指引,即可购买到基本的电子产品配件。以零售散装的电子配件为主的深圳华强北,在创客群体中赫赫有名,华强北也被称为「硬件的好莱坞」、「中国硅谷」,是创客群体来到深圳的必拜之地。
△ 深圳创客地图。©️ SeeedStudio
卷宗 Wallpaper*对话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监谢惠淇 & 联合创始人及主任李大维,简称 A
「真正的创新是草根型的,是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参与,把现有的科技整合起来使用,推进现有科技在下一阶段的用途和发展。创新要激发的也是底层的产业。」
W*
「深圳创客地图」项目的缘起是什么?为什么以华强北为中心?
A:
深圳凭借独特的产业链资源优势,逐渐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创客空间聚集地。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致力在推动国际创客和深圳开放创新生态系的合作。我们在 2016 年跟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MIT 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Fab Foundation 在深圳一同举办了世界上千创客聚集在深圳的 Fab12 年会。那年,深圳成为了「全国双创周」的主会场,与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合作编辑了「深圳创客地图」,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华强北商业区」以及「供应链」、「金融」等全产业链资源汇总在一起,让受众更快速、便捷地对接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华强北是中国电子第一街,是深圳的一张「名片」,这里有着中国电子业分工最细密的行业,可以组成若干种产品。全世界都在讲的创客运动,在华强北已经发生 20 年了,它就是一个创客空间,这里的产业不拒绝任何的人。华强北是一个合作、竞争、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的参与者都有「开源」精神,热爱分享,信息对称。反而是在这样开放的高压底下,才有真正的创新或者加速的效应,激发了更多底层活力,促进了真正的草根创新。华强北的精神一直都是 「底层创业创新的草根精神 」,这个系统是中国创客的代表,基础在开放的科技上,创客之间的合作,加速了创意到产品的速度。
△ 深圳创客地图。©️ Seeed2013
W*
怎样界定「maker(创客)」这一定义?当时怎样筛选地图里的这些「创客」?怎样做调查绘制?
A:
目前,国内创客有很多广义的定义,在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及主任李大维看来,创客是一个大时代的现象。这十年来,各种开发工具已经从昂贵的专业设备普及为普通人都能购买的家用设备,像 Arduino、树莓派等开源硬件,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几乎大部分人都有能力买过来玩。这些玩家通过互联网把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可以跟着一起玩。这样一来,互联网让创客运动在过去十年有了呈指数型的成长。所以,创客就是利用开源硬件和数字生产工具,去创作有趣的物理运算装置等的非专业人群。要加入这样的群体,不需要特定的专业背景,而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做的事。当时在制作这份深圳创客地图的时候,联动创客社区合作伙伴们共同将线上线下的资源信息进行了整合,针对创客、创新创业者的项目痛点及需求,绘制了这份深圳创客地图。
深圳凭借独特的产业链资源优势,被誉为「硬件硅谷」和「创客天堂」,逐渐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创客空间聚集地。图片来源: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
W*
深圳的「创客」有什么特点?近几年有什么变化?您会每年升级一个新版本的「创客地图」吗?
A:
真正的创新是草根型的,是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参与,把现有的科技整合起来使用,推进现有科技在下一阶段的用途和发展。过去很多城市都想要复制硅谷的创新,都没有复制成功,而深圳是全世界唯一一座真正传承了硅谷创新文化的都市。创新要激发的也是底层的产业。而深圳的创新是完全开放的,谁能创新完全没有限制。在深圳的创客,真正有创新想法的时候,都是一堆人互相参考,互相合作,这是深圳创客的常态,这种常态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新。深圳的生产不是为深圳的创新者服务,而是为全世界的创新者服务,会慢慢影响到其他领域和区域,从物联网、智能家居到智能城市,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一带一路’。自 2016 年起,深圳创客地图每年都会在我们筹备全国双创周 & 深圳创客周期间进行更新。
LuxCreo LEAP™, 2019
这种极速 3D 打印技术据称相较传统提升了 100 倍以上的速度,结合高性能新材料,可以直接生产出具有功能性应用场景的终端产品,提供了规模化量产应用的可能,3D 打印在制鞋领域和其他行业改变着生产制造方式,缩短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迭代周期,使得设计、生产更具有自由度,创造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
△ 数字化智能工厂、3D打印过程及LEAP™技术原理示意。©️ LuxCreo 清锋时代
卷宗 Wallpaper*对话 LuxCreo 清锋时代创始人&CEO 姚志锋,简称 Y
「从疫情环境下制造业的阶段性复产情况来看,数字化智能制造是趋势,而且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在改变,3D 打印的即时生产优势,也将顺应新数据时代下的新消费模式。」
W*
请先介绍一下数字液态成型 LEAP™技术(Light Enabled Addit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吧,如何实现极速 3D 打印?
Y:
数字液态成型 LEAP™ 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种创新的 3D 打印技术,和传统 3D 打印技术相比,不需要层层叠加,而是通过一种「生长」的方式快速成型。这个技术基于 DLP 光固化技术,其原理是将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传输到打印机,打印机内的光源依照处理过的模型层层成像,然后通过特定波段的紫外光照射到液态光敏树脂,连续固化成我们设计的三维物件。技术的核心主要在于,我们创新地使用了改性界面来实现连续液面快速成型,打印速度最高可以达到 120cm/h,精度也达到了微米级,超过了现有行业平均水平(速度较传统3D打印提升100倍以上)。同时使用的材料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新材料,根据应用场景可以调配不同性能需求的材料,比如我们已经发布的弹性材料和韧性材料。
△ 从上至下:LEAP™技术打印过程、3D打印运动鞋。©️ LuxCreo 清锋时代
W*
LEAP™技术在鞋类制造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哪些?请举细节说明。
Y:
实际上,传统 3D 打印在鞋类制造中已经有应用,主要是打印鞋底的模具,因为传统开模成本高,在鞋子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3D 打印技术可以缩短开模周期,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我们技术的不同在于,是因为打印效率和材料性能都比传统 3D 打印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直接生产功能性的鞋底,直接省去模具环节,革新了鞋底的制造模式,成倍提升产品上市速度。不过更重要的是,传统模具注塑的生产方式限制了鞋底内部结构的创新,利用 LEAP™ 则可以根据脚底不同部位在不同状态下受力情况的大数据,制造出镂空结构的鞋底,其结构每个部位可以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鞋底的功能性,提升穿着体验。目前,我们还利用这项技术制造一体成型的鞋子,鞋面和鞋底可以同时打印出来,直接省去传统生产方式的粘合过程,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链和供应链,给了产品更多的设计创新空间。
△ 搭载3D打印龙骨的口罩。©️ LuxCreo 清锋时代
W*
您觉得这项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哪些革新?它还有哪些不同的应用可能?
Y:
新型数字化制造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制造,从而替代部分传统制造业的固有生产模式,革新产品的设计思维以及制造方式,并影响整个供应链,改变劳力输出模式。从疫情环境下制造业的阶段性复产情况来看,数字化智能制造是趋势,而且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在改变,3D 打印的即时生产优势,也将顺应新数据时代下的新消费模式。我们将鞋业作为第一个应用领域,还会切入更多的消费产品,例如最近我们新开发了一款 3D 打印口罩,它可以提升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性。此外,医疗行业也将是我们正在进入的领域,也是 3D 打印技术应用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齿科矫正、手术支架、人体植入物等。还有工业方面如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等这些领域,很多头部公司或者研究所已经在使用 3D 打印技术生产零部件,利用技术赋予产品特殊的功能结构,比如点阵晶格结构,而且还具有轻量化的应用优势,还可以一体成型复杂零部件,减少生产的组装环节。应用会非常广阔。
△ 从上至下:LEAP™技术使用EM-11材料打印的点阵结构体、3D 打印影视道具、EM-11 弹性材料弹性展示。©️ LuxCreo 清锋时代
W*
这项技术还被运用于不少影视道具的制作中,能谈谈这项技术在定制方面的其他应用吗?
Y:
近几年,3D 打印技术确实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不少影视道具的制作中,比如去年很火的《流浪地球》。我们也制作过不少影视剧里的道具,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简单地来说,3D 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没有任何实物参考的纯概念性物品,通过三维设计,可以随意改变模型,再通过上色等后处理,能够精确呈现想要的效果,特别是科幻类、玄幻类的影视作品。最主要的是,影视道具往往对功能性要求不高,这就给了 3D 打印技术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缩短制作流程,节省剧组很多时间。
本文完。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卷宗Wallpaper」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4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