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就业形势如何大家都比较了解,除了互联网上众说纷纭,身边人也有各种故事,另外作为职场人自身也必然有所感知。
但当前的情况并非固化的,相信会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中有所改善,本次想跟大家谈一谈求职时候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也许你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弥足珍贵。
但如果在选择上懒惰,可能就要反复面对类似选择,所以这个问题仍然具有探讨意义。
大部分设计师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惑该如何定义大小,普遍方式当然是看公司规模。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里谈到的一个笑话:某天老李在酒会上认识老黄,相互介绍时都说自己在巨型企业里上班,老黄问一年营业额多少,叫什么,老李神秘一笑举起两个手指说 2000 亿,叫腾讯。(注意是多年前,并非当前)老黄也神秘一笑说不错,差不多我们公司一半,老李忙问你们多少在哪里,老黄说 5000 亿,中国烟草。
所以说在腾讯做设计该视为大公司,还是在中国烟草做设计该视为大公司呢?
公司的大小在设计师眼中其实总是相对而言,这个相对需要划分两种情况来说明,就是软大小与硬大小。
更多求职干货:
软大小应该有三种不同情况,分别是所在岗位,所在团队,与所做项目。
第一是岗位性质,假设你在美的集团里做产品设计,那么应该比在美的电器做品牌设计或者 UI 设计更被器重,所能运用调配的资源更多。
有些人对此表示不服,那么试想美的会轻易更换一个产品设计总监还是一个 UI 设计总监呢,基本不用讨论,因为美的电器的核心是电器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在核心圈层,跟一套电影可以不断换演员但轻易不会换导演一样的道理。
第二是所在团队的问题,我过去呆过两个上市企业,第一个专门做互联网建站服务,属于乙方性质,而第二个上市企业做通信,在设计角度就是甲方,第二个公司的规模比第一个大很多,纵向类目来说,已经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我在第一个公司里只呆了一年半,但基本上 70%的本领都从那里练就,当时设计部羽翼丰盛时大致有 25-30 人,感觉跟一个班级一样,大伙特别融洽,各种针对设计提升的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于我而言,似乎第一个企业更大。
另一方面,团队除了人员规模的跟提升机制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领导问题,假设有一个专业且豁达的上司,那么他不会扼杀你的创造力,还可以为你的创造产生推动。
专业类领导一般而言容易具备同理心,能够理解下属的表达与委屈,在大型企业的甲方企业里,容易出现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的领导,而设计好坏基本上 50%取决设计师,50%取决其领导,所以领导的审美决定了你的输出,这个跟沟通能力关系不大。
而在第二个公司里我的职能岗位上曾经只有我一个人负责,具体工作是网页设计,部分其余同事属于平面设计师,所以我的范畴只有我清晰也只有我在做,撇开福利待遇不谈,我感觉自己其实就在一个小公司。
第三是项目问题,同等规模的两个企业,假设从事不同的项目那么性质也会完全不同,继续以第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你在中国烟草做网页设计,你的能力很牛,年薪不低,但是你的能力无法充分展示,类似奥运竞走,知道你能跑,但就是不给你跑。
因为一年到头做的可能都是企业的官网更新,偶尔做一下产品描述的迭代,运气好的可以有一些子公司网站给你发挥,反正你那些闪瞎狗眼的打狗棒与九阳神功通常用不上,一年到头可能就年会海报或者其它文娱活动可以露一手,特别珍惜。
这种情况让我想到如今因为就业环境不好,很多高材生去到县城乡镇应聘公务员差不多,虽然进去了镇府工作,但完全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价值,也浪费自己的价值。
当去了这类企业,除非能保证企业一辈子屹立不倒而你也一辈子不走,不然这也是小公司一枚,会让你以后出走更加困难,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无工可务。
以上论述的三个层次会相互影响,问题核心在于你所选择公司的大小跟你有否错位相关,错位的前提是你对自己的定位。
以上叙述的是软大小问题,能参与软大小的讨论时说明你的资质能力已经不差,但其实更多人关注的是硬大小问题。
硬大小的意思就是客观看来就可以识别大小,例如你家楼下的广告店跟奥美比,一下子就可以知道谁牛逼,这个极端例子只是方便概念说明。
在我看来硬大小也是个围城问题,通常困惑两类人,第一类是应届生,第二类是非科班的朋友。也许当前还要增加一类,就是年过 35 岁“被老去”的中年设计师。
因为以上朋友缺乏选择大企业的主动权,这里强调下,特例不谈,五年前的情况不谈,我们关注眼前。
其实初入职场都难免意淫大企业,就应届生而言,如果是根正苗红的名校或者高学历,大企业是喜欢的,其一是可以粉饰下职员素质方面的数据,其二是大企业本身就喜欢一张白纸的小年轻,易于培养及塑造。
如果没有很好的敲门砖,又缺乏真正实操的优秀案例,大公司还是会优先考虑有若干年经验的求职者,一半而言以 2-5 年之间为佳,除非招的是设计管理,不然 35 岁以上真的很麻烦,其实做基层设计师而言,30 岁以上就缺乏竞争力了。这方面跟我们国情有关,就不深入探讨了。
小公司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我自身经营的设计公司就很小,所以有些经验,首先庙小难容大佛是个实在情况,所以求职者跟招聘方有时候各有难处。
在小公司眼中对于应届生也比较谨慎,一般会作为实习生或者助理的形式招聘,当然也会有些在校期间就参与过不少社会实践,特别优秀的人可以直接胜任设计师的。
公司小的时候做招聘主要考虑性价比,而且不同公司考虑的不同问题都会很具体,因为由老板的想法来决定,不像大公司跟制度走,比如制度规定本科以下不招,你再优秀都没戏。
笔者当年在第二个公司的时候是大部门里唯一的专科生,颇为自豪,现在这个公司当然也不招本科以下的设计师了,所以当年离职创业就打趣过,如果出去混不好回来也没门了,所以大公司的游戏规则跟小公司完全不同。
上市企业招聘技术岗位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流行“本三硕二”的说法,意思是本科毕业的需要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的则需要两年工作经验,没错,硕士学历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了。
由老板决定规则的小公司在招聘方面就灵活许多,一般都是看案例为主,对于学历,年龄甚至是否科班也不会放在第一位,但随着整个社会越来越高学历化,不会像以前那样广告门店也可以出来不少优秀设计师,而普遍都会是科班出身,因为小公司也已经有大量科班出身的求职者选择。
硬大小的问题其实区别因素也比较硬,这个可以说跟是否设计行业无关,任何行业的人员在选择大小企业的时候,无非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待遇、发展空间、稳定性,福利保障。
我们一个一个来谈。
待遇来说大企业给的不一定多,但合理。一般而言属于市场平均水平偏上,大企业看的是大方向,而且具备主动权,不会特别为设计类人才开绿色通道,除非它的核心是设计,但是纯设计在中国没有什么大企业,互联网公司勉强算一种。
所以设计师能获取高薪通常是互联网大厂,或者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但当前这些大厂本身也遭遇业绩问题,裁员情况很严重。
小企业而言为了吸纳人才其实很多都是以高薪为饵,但是设计师会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后面几个问题,例如这个企业能持续多久,发展空间多大,薪酬发放是否准时等等,尤其这几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型企业说没了就没了。
发展空间来说,大企业可以提供现成平台,平台越大资源越多,这个小企业自然无法媲美,所以这一块肯定是大企业占优势。
但现在的大企业就是过去的小企业,行百里九十为半,大企业增长的空间肯定更少更慢,虽然资源多,但是跟你个人的收入待遇关系不大,最多是稳定偏好。
而小企业可能是未来的大企业,所以假设选对码头,飞黄腾达的可能性也会有,但是概率不高,我们看到成功的永远是那一小撮,所以去小企业关注发展空间的话需要很好的眼光与运气,一般来说不要被太多上市融资的说辞迷惑,没那么容易。
其三是稳定性,按中国国情,在一个公司呆十年八年是很少的(国外设计师则很多一呆就是十年八年),大企业好很多,因为可以温水煮青蛙,但当前大企业也面临一个资金链问题,出现很多爆雷的情况,比如拖欠薪酬,那个时候可谓进退两难。
所以真正的稳定性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要指望的是自己有稳定被需要的价值,因为这个价值是动态变化的,比如 AI 来了你就努力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才是营盘。
而入职小公司本身就不应该谈论稳定性,小公司注定是跟不稳定的风险并存的。
其四是福利保障,这方面小公司肯定比不上大公司,大公司叫“烂船也有三斤钉”,保障方面最基本的是社保公积金一类,以往很多小公司其实并不缴纳,老板宁愿多补你一些现金,因为背后有另一套成本算法,但现在因为监管严格好了很多。
所以福利的讨论重点就在年终分红、季度奖金、节日礼物或者旅游活动等方面,这些方面浮动性太强,如果公司发展得好一般都有,但什么程度就看老板了,而发展不好压根就轮不到担心这些,只指望工资准时就不错了。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设计师在选择大小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小公司的锻炼其实比较全面,假设日后考虑创业,小公司的价值还是很高的,因为你容易成为多面手,但人脉方面就不及大公司好了。
而假设你要选择大公司就要考虑软大小问题,才能做出更优质的选择。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绘画创意与实战
已累计诞生 655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8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