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数据分析相关干货:

最近在作品集的讨论和界面改版中,有很多回复经常会提到数据,比如没有数据的改版是没有意义的,作品集里应该放数据来提高专业性之类。

对数据的认识缺失一直是 UI 设计领域的重灾区,多数设计师既不了解数据的产生过程,也不了解数据的运用方法。

所以,这次的分享就围绕数据分析和 UI 设计的关系,在作品集中该不该放、怎么放。

一、项目中的数据与设计

首先,我们要对项目的数据有一个基本认识。

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数据对于一款产品的运营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产品上线以后的具体成效,是要用数据来衡量的。

比如我们天天在媒体上看到的用户总量、用户停留时长、当月留存、销售总额、复购率、好评率等,都是产品产生的数据内容。有了数据,我们才能对产品的实际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会对产品的决策起到关键的影响。

以一个电商类应用为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购买转化率,指在特定页面或场景下完成购买操作的用户比例,即:购买的用户总量 / 访问页面的用户总量。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这个页面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购买,实现更高的销售额。如果购买转化率过低,就证明它的效果很差,价值没有兑现。以一个产品迭代的角度来看,这个界面必然要做调整,实现更高的转化率,从而提高整体收益水平。

这种调整的过程,就叫由数据驱动的迭代,以提升某项或多项数据为目标,进行的产品优化和改版。

再进入更宏观的层面,C 端产品的运营和发展,就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为目标。而利润作为最终得指标,它还受前置的用户量、访问量、转化率、满意度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的影响。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所以一个产品要达到最终得目的,就要提升各个下级数据的表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围绕下级指标进行系统性、长期的规划和实践,包括但不限于功能、运营、交互、界面的设计。

这种针对产品最终目标所展开的工作流程,也叫 —— 增长设计。

和增长设计类似的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 体验设计,即以提供更好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产品设计思路。

之所以体验设计上镜率更高,是因为从 ZZZQ 的角度来说,一款产品只要体验做的越好,那么用户自分享还是使用、购买率也就越高,自然带动增长。

这种实现 A 就能达成 B 的朴素逻辑,在现实环境中不堪一击。因为光做好体验也不代表用户愿意付费,大概率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境况。

所以很多产品团队在经历过一系列现实的毒打以后,论证了这个伪命题,既然要赚钱,那就应该以数据去驱动,而在数据的驱动下,体验是可以用来牺牲的。比如弹窗广告和推送,明知道用户不喜欢还要做,原因就是它能带来数据增长收益是大于体验上的损失的,既然收益能更大,那当然是 “再苦一苦用辣!”。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虽然做是那么做,但嘴上当然不能承认,只能一边喂用户看广告推送一边高举体验的大旗,这就是国内产品市场分裂的现状。

提升数据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自然也要成为 UI 设计师关注的对象。因为设计的成果也会对数据产生直观的影响,比如流传最广泛的案例之一,购买按钮用红色还是蓝色更能提高点击率。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C 端设计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做出尽可能提升数据和转化的设计出来。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C 端和 B 端之前的差异原因,C 端做的是增长,B 端做的是效率。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数据增长很重要没错,但是……怎么做才能保证数据的增长呢?

很多 UI 设计师仅仅了解了前半部分的常识,但完全没有考虑后半部分的问题,因为实际项目中要满足数据

增长的设计,绝对不是换个按钮颜色还是圆角那么容易。

在真实项目中,多数数据指标的增长,是团队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上面提到的关注购买转化的页面,优化中涉及产品功能、框架的变更,运营文案、商品、优惠调整,最后视觉样式、风格的改版。

假设最终购买转化大幅度提升了,功劳怎么算?或者我们能百分百肯定设计的迭代在这里面发挥了作用吗?有没有可能是运营给了满 100-99 的神券从而导致数据的暴涨,随便你界面设计成什么样都没有区别?

很大概率是这样的,设计对短期数据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产品的增长往往源自其它方面的调整。

即使是以体验角度做量化,比如满意度、NPS 值等,也很难评估。因为数据要通过控制变量统计才有价值,很少有迭代是在产品功能、运营、推广完全不变的情况下做体验改版,所以结果拿到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的。

这又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设计师觉得产品数据只要好看,怎么设计随意,没有直接带来数据增长的设计、改版、优化都是徒劳的,对任何基于体验的优化都嗤之以鼻,面对自己设计出来的撇脚界面心安理得。

虽然结果不好判断,但不代表基础视觉、体验部分可以放飞自我。不是数据更重要,所以视觉、体验就要放弃治疗,二极管思维是做决策的最大敌人。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真正的 UI 设计过程,是 —— 优先满足体验、视觉的要素作为基础,再围绕数据的增长来对它们进行调整(牺牲)。

因为围绕数据增长分析并给出的方案,99% 都没办法预测它们的实际结果,在没有上线前,所有的方案都只是假设,只有在验证后才知道它的实际效果。即使验证后可以分析得失做下一轮调整,也不代表一定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所以基于数据增长做设计,就是一个持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循环。而我们拿手的基础视觉、交互、体验,就是展开验证的基石,你做好了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但你做得差,一定会引发负面影响!

二、作品集中的数据展示

UI 设计师的产出价值不好评估,而很大厂的职场环境,需要设计师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有升职发展的空间。光自己说视觉、交互、体验更好有用嘛?当然是收效甚微的。

所以要抛开主观的评价体系,最客观直接的就是用量化的数据做背书,比如改版提升了多少的留存、转化率、满意度等。

所以大厂 UI 设计的汇报、文宣,经常会重点突出设计的数据成果,因为这是环境造就的,即使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些数据很勉强但还是会硬上。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而大厂的成熟产品除了可以获得反应结果的数据外,往往还便于获取用于分析决策的数据。包括外部的宏观数据,如所属行业市场总额、增长率、企业数,以及内部的微观数据,如用户的性别、年龄占比,以及内容偏好、操作行为数据等。

这些数据确实非常有用,往往对产品的决策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能提高我们做决策的准确性。

但是,没有数据产品就做不了了?当然不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决策所需的有效数据,在没上线之前是获取不到的。而很多初级 UI 设计师对有效数据的理解基本为零,以为只要是数据就是瑰宝。

举个例子,比如要做个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有声少儿绘本应用。在立项前,老板仔细调研了当地的相关情况和数据,比如少儿绘本销量、市场规模、婴幼儿数量、增长率、父母陪伴时间等等,于是做了要做这个项目的决定。

这些数据重要吗?太重要了,没这些数据就没有这个项目。但问题是,这些数据对设计有什么用?

我们拿到项目以后有明确的用户对象(东南亚年轻父母)、收入人群占比、市场规模等,这些能转化成设计决策吗?当然是不行的。

前期市场调研的数据是用来做项目决策的,不是拿来给设计当台阶的,设计展示里罗列一遍基础数据有什么意义,让观看者背诵并朗读项目文书?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而如果让我来做设计的话我希望获得的数据,就可能包含下面这些:

  1. 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哪些时间段
  2. 绘本更喜欢有动画的还是静态的
  3. 用户试看内容产生付费意愿的阶梯
  4. 用户更喜欢横向还是纵向观看操作
  5. ……

很多关键的数据刚开始根本就不会有,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的形式去采集一些数据,但准确性没有保证,很多数据依旧要上线后才能获取。

在项目前期,主要设计的决策得基于对用户、场景的认识做推导再给出“方案假设”。虽然没有数据,但只要你的推导过程符合逻辑,能说服团队成员就行,上线后再进一步优化。

所以总结起来,UI 设计作品集里可以应用两类数据:

  1. 决策材料:用于形成设计决策,并能影响、衔接最终设计结果的数据
  2. 成果数据:产品上线后表现设计成果、价值的量化性数据

决策数据要放进作品集,就要确保你可以直接解释这些数据对你的界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些设计的结果是基于对数据的认识做的。

成果数据要放进作品集,就要确保这些数据的统计环境是有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而不是把团队的成果揽在自己身上。

两种数据的应用条件都很苛刻,因为数据的有效应用确实是高级 UI 设计师的能力表现。而初级设计师胡乱引用数据的做法,除了感动自己不会带来任何正面收集,只不过告诉观看者你搞不明白数据和 UI 的关系。

尤其在面向大厂的投递中,虽然大厂设计师会为了汇报强行引用数据,但不代表他们自己就认可这种做法和允许投递者也套路他们,这些不严谨的数据应用容易在面试过程中被无情拆穿和打击……

数据只有在你项目设计过程中真的用到,且产生关键影响时,才有在项目中出现的必要,这只是对你项目流程的复现,而不是“硬塞”进去。

结尾

最后强调一点,做作品集的时候要学会“尊重”,不要预设观看者都是傻蛋,能被你自己不用且不信的东西糊弄过去。

不管是数据还是项目、体验分析,套路化模板没有任何市场。项目包装是对项目流程的反映,做不好包装的本质是你们项目的能力不足,所以该做的是提升做项目的相关技能才能治本。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作品集里还在乱放数据分析?快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收藏 1
点赞 29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