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企业中从事用户体验工作十七年,“设计师”这个标签一直陪伴着我,我为自己是一名设计师而感到自豪。
我一直提倡的理念“以人为中心和全链路用户体验、设计驱动”在企业落地,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践行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体会,今天希望在优设平台,作为入行较早的设计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讲一些感受,给小伙伴分享几个关键的发力点,帮大家减少试错成本,建设自己的职业规划思路。
更多职场干货:
“平台思维,是一种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
在企业里做平台的核心是帮用户精准匹配资源,企业如果只开发一种产品,很难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与其这样还不如没有产品,先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整合各资源,当然也包含产品本身。
平台思维也是海尔这个全球五百强家电企业核心的理念和思想。
对设计师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模式。
它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非常感恩老东家帮助我们建立起的正确认知,思路对了,做事的方法也就对了,正确的认知来自于开放平台上融入进来大量顶级设计资源的给养。
我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与地球上最好的设计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海尔设计的话语权和设计竞争力都是很重要的指标,某种意义上达到了设计驱动的产品创新模式 Design driving,给企业带来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要素和卖点,设计师在平台上成长并获取资源和前沿的思维理念,快速实现自我提升。
总结一下,好的平台能带给你什么?
A. 建立正确的认知。领先企业之所以领先,是因为经历了多年的打磨,他们的理念、方法、工具都有长足的积累,且每个企业的优势不同,比如三星是最早重视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公司,十几年前就搭建了三星超前实验室,孕育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初入职场,先进入大的平台,将认知与行业最佳实践对齐,有效接轨最领先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我现在仍然清晰记得,有个小伙伴说在当时海尔的设计中心工作两年,比读两次研究生的收获都多,这就是平台的意义。
B.快速成长。职场新手最重要的是成长,在平台上成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上不仅有正确的认知,更有优秀的方法指引我们快速成长。当时的体验设计团队能够收获 IF 和红点金奖,也是在与全球顶级资源的合作中,严格执行落地封闭工作坊和创新方法论,导入创新思维逻辑产出差异化概念,受到行业认可,收获设计师的成就感。
C.给未来职业道路提供规划方向。平台上优秀的人聚集一起,当然也包括前辈和导师,与他们并肩作战,至今想来都是非常爽,虽然当时韩国总监经常会为一个图标或者角的弯度难为我们,但每次设计出品都标志着“品质”这两个字。对设计细节的严苛至今仍然是我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前辈们设计的职业规划路径,给我极大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有效帮助我厘清未来发展方向,当然也积攒了不少人脉资源。
小启发:在企业规划的初期选一个合适的平台。
我的职业规划中,对几次关键节点都有较为清晰的判断。
大学时,我认识到,视觉传达专业本身在未来不具备领先性,市场空间小,青岛本身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不如北上广深有竞争力,所以毕业以后坚决去了北京一家设计工作室,看是否能找到新契机或切换赛道,也有幸加入非常优秀的一家设计工作室,服务于华为和 Adobe、宝马等客户,使我打开了全新视角。
2014 年时,由于当时所在公司战略调整,我被从用户体验团队调到 CMF(Color material and finishing/pattern)团队负责设计管理和团队运营,那时 CMF 属于一个设计类的细分行业,刚刚兴起,非常领先,公司很重视,投入很多资源去做这个团队,也有全球的顶级资源支持,包括瑞典 NCS 等具备超大项目操盘经验的团队合作,是非常好的契机接触新领域。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偏离原来的航道。我在体验行业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背景,在那时候转换细分行业,不利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切换方向有可能导致过去自己的发展前功尽弃,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果断换了另一个企业平台。
无论是刚刚扬帆还是航行到了一定的阶段,都应该及时判断眼下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给自己留较长的时间思考,但确定后就果断止损或继续航行,战略本就是选择不做什么,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
小启发: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该坚持的坚持,该舍弃的舍弃,果断一些。
“第二曲线”出自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跨越“S 型曲线”的二次增长》,其中讲道: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找到驱动企业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之前开始增长,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也是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阐述的企业基业长青的奥秘。
第一曲线: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
第二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李善友在混沌大学的课程中也反复强调企业第二曲线的重要性,那么,如果我自己是产品,第一曲线是我的设计师专业背景,第二曲线则是培训老师这个全新的领域,当然,人在职业生涯中也可以有多条第二曲线。
讲一下我的“第二曲线”开端,跳槽后的我作为第二家企业的新入职选手,刚进入新的企业,诸多不适应,我敏感地发现,在当时,公司不做用户体验研究也不重视用户体验设计,有很多产品上市后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基数多大,诉求是什么,产品开发存在极大风险,如果那时候直接开展体验或设计业务,内部的思维都没有对齐,也就是说,没有土壤。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思考后,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方式开展工作。我们公司内训受重视程度非常高,也会定期选拔一些人才开展对内分享,在内训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我被海信学院发展并重用,在学院开设了《以用户体验为驱动的产品创新》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思维熏陶后,各产品线开始响应把这门课引入到自己的公司。我开始使用另外一种方式将用户体验的思维理念渗入到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由此开始,海信内部萌芽了用户体验的种子,个人也找到了擅长且能发挥热度的新领域。
成为老师这件事本身,我自己的收益是最大的,输出知识反而给了我更多滋养,常言道:“要想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知识输出的过程更加感觉到自己内存的不足和对知识的深层诉求。通过培训和学习本身,逼着自己回顾过去的实践经验,才恍然大悟,之前很多行业理论模型在先前的业务和成功的产品案例中默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斯坦福的创新方法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也叫 D-thinking),也或者英国设计委员会的双钻模型(Double diamond),通过这些学习了解到更多方法论,直到将自己的业务凝练成独有的方法论——小样本探查法,采用探针形式结合概念工程方法导出产品创新概念,驱动企业创新,至此才意识到过往的知识和经验早已在项目中应用,但当时缺少研究和思考,比较感性,没有上升到模型和方法层面。
当老师的更大收获是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层,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慢慢行业也邀请我在国内、外的用户体验、设计、汽车等行业论坛进行分享,使我实现从家电企业的分享平台跃迁到更大的行业平台,敢于站在舞台上去分享自己的理念、知识和心得体会。
小启发: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使用 MBTI、DISC、盖洛普优势测评等工具进行测评,完成自我认知),通过优势理论发挥长板,切换到适合的赛道。
最后,我想跟大家聚焦到结论上。
当下,杠杆无处不在,真正的求知欲所带来的高经济回报前所未有。
想打造良好的职业基础,就要追随自己求知欲上下求索,而不是盲目跟风眼下赚钱的热门行业,想达成这个目标,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善用杠杆。
杠杆有三种:
第一种是劳动力杠杆,就是让别人给你打工。
第二种是资本,也是相对较好的杠杆形式。资本杠杆就是用钱来扩大决策的影响力。资本杠杆的放大效应非常明显。管理资本要比管理人更容易,因为随着资本的不断增长,其管理难度会远远低于管理不断扩张的团队。举个例子: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典型的投资公司,他管理着几千亿美元的资产,但他的员工只有 20 多人,就这老巴还经常觉得公司的人有点多了。
第三种是”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其中包括书籍、媒体、电影、代码。在所有不需要他人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中,代码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一种——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够了。
新杠杆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它们或获得成功都无须经过他人许可。编程、写书、录播客、发推特、拍视频这些事情不需要经过任何人许可,自媒体的网红,bilibili 里的知识博客、知乎里的大 V,都是使用杠杆撬动自己身价值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这些也是当下我在思考的问题,重新回溯今天谈到的几个话题,平台形成的开局,预判与坚持,找到自我的第二曲线,是我这个设计师在职业发展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对我来说,仍然面对着“找杠杆”这个机遇与挑战,我的杠杆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如何撬动价值。
在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时刻,三星的专家给我上过一门小灶课,他教给我什么是战略,如何制定战略,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竞争力是什么,市场在哪里,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像前文分享的那样,如果我们自己是产品,那么也要与市场与行业的需求进行清晰匹配,达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未来还未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以战略的思维审慎前行,转化视角去思考问题,我今天的分享有感而发,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7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