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产品/交互/UI设计师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和维度分析用户需求的呢??

可能有些人会用公式:「目标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场景+用户体验目标」得出一个用户需求的「衡量指标」;或者思考用户的「动机点、担忧点和障碍点」...

但这些都是分析「潜在的用户需求」,对于一些较为明显的用户需求,你不确定「哪些是用户想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这种情况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收下这个方法前,先来看设计总监的做法:

今天想分享一下之前用「卡片分类」处理这种情况的经历,对过程中的要点、思考点做一个沉淀整理。并以此生成了一个「卡片分类模板」,希望日后你也做卡片分类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Part1:需求前期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1. 遇到什么问题?

事情来源于去年的一个小需求,我们要通过 QQ 浏览器上的「摄像头」识别能力,将雅昌网站里艺术家的数据内容传递给大众,大致的流程是:摄像头扫描艺术品→得到艺术品详情→进入艺术家介绍页。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而在合作数据接入上,有个小难点在于:雅昌网站的原有受众都是 B 类用户,而我们 QQ 浏览器「摄像头」大部分都是 C 类用户,很难把握雅昌网站上的内容,哪些是对 C 类用户有价值的、感兴趣的?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在这 2 种受众结构、诉求点完全不同的群体上找到一个重合点,是当时急需要解决的难点。

2. 选择卡片分类的原因

而为何选用「卡片分类法」,也是由这个难点衍生出来的:

  • 现有数据基本确定,需要找出和用户诉求相匹配的内容。
  • 交互/产品经理的想法会过于主观,需要权衡多人的意见才能做出决定。
  • 需要发现各个内容间是否有隐藏的逻辑关系。

而卡片分类就如一种生成方法,可以让产品设计者知道用户是如何看待/操作/思考我们的产品,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

而且相对于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等分析方法来说,卡片分类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非常适合小需求、小组织/个人对需求的分析与验证。

3. 确定分析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目的,卡片分类也不例外,此次分析也是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的:

  •  C 类用户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 不同用户之间是否有共同点?
  • 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实际的场景?
  • 用户是否有看不懂的内容?
  • ...

Part2:卡片分类过程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1. 确定分类内容,制作卡片

整个分类的第一步,无疑就是确定有哪些内容?但这里有个小要点:

因为需要将合作方的内容导入到我们产品中去,因此在制作内容卡片时,就要考虑和已有产品形态做结合,按照现有的产品布局(甚至是规范)产出内容卡片。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但也不一定说卡片制作都要这样,只不过这种界面化方式对用户的视觉认知、交互行为、心智模式等更直接、更具体、更利于后续操作,总好过简简单单的一句抽象标题或者描述。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2. 确定人员和场地

由于资源限制,我无法拿到一手的用户资料,更别说请真正的用户过来,因此都是请身边的朋友、同事帮忙。但为了找到贴近真实用户的测试者,设立了 3 个维度去筛选人员:

  • 喜欢画画、欣赏艺术品:能对我们最终产品产生兴趣。
  • 参加过画展、艺术展:有过实际场景体验,更好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
  • 文化素养较高、文艺范 :贴近真实目标用户。

而关于场地则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工位、茶水间、会议室等都可以,尽量找安静的地方,使用户思考不收干扰。

3. 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

卡片分类基本分 2 种: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

预先设置所有卡片的分组,用户只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卡片分组、归类,发挥空间比较有限。适合已经确定大体信息框架的产品,分类的结果可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推论。

开放式:

不设置卡片的分组、名称,让用户自行决定哪些卡片是可以归类、抛弃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适合功能点和业务范围不是很确定的产品,分类后的结果可以为产品的信息架构打好基础。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而我此次的目的,就是了解用户是如何看待、思考这些内容的,需要给用户足够的发挥空间。因此我自然而然地选用开放式分法。

4. 现场分类

背景描述:

先和用户简单说下测试背景,向其传达此次的目的,谈话时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氛围。

卡片展示:

将所有卡片都平铺开来,让用户直观看到有哪些内容,便于其建立一个大体的心智模型。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 由于是去年的经历,所以只找到了这几张图片

先让用户分类,再提问题:

为了让分类效率更高,先让用户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卡片,再针对其操作的结果、每个步骤等进行提问:

为什么会选这些内容?是基于什么场合?是否有其他替代物?这些内容会带来怎样的预期?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由于是去年的经历,所以只找到了这几张图片

这样确保现有的分类结果,是否和用户当初的心理预期是一致的,判断出用户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由于是去年的经历,所以只找到了这几张图片

得到结果,整理用户故事卡片

当所有用户分完后,可以对结果整理成一个故事卡片:对用户信息与特征、排序内容、描述等做一个记录,除了发现彼此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更能验证之前的目标是否正确。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5. 得到分类结果

得到不同用户的分类结果后,大体上能看到用户们的想法。但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用户分类的结果、提出的想法可能是利己、只顾当下场景、甚至是违背产品定位等的诉求,不一定全部都正确。所以我们需要给这些结果/想法过一下滤。

比如下面的过滤方式:

Part3:分类结果落地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1. 分类结果分析

过滤的维度根据自身产品而定,我这边从产品定位、实际场景、目标用户这个 3 个维度去分析。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如「实际场景」,因为我们的产品都是线下扫描,大部分的用户行为都是建立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而对应的操作环境和行为也不同:

在画展里,用户有充足的时间、安逸的环境去消费内容。但在吵闹、人流大的公交站、商场等广告台附近,用户很难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产品的内容消费上。

再如我们摄像头定位于提升事物的认知效率,发现身边更多美好(在马路边扫一扫汽车,就能知道它的品牌/价格/油耗等),像「想买下这位艺术家某件作品」这种交易想法,是不太符合该产品定位的。

2. 确定分析结果

过滤掉一些不合适的想法后,接下来就可以划分所有的内容了,根据对 C 端用户的价值点/兴趣度排序。

目的就是接下来和产品经理、设计 leader 评审时,更能阐述出你是为何是这样分类的,让你的评审更加有理有据。(也可以拿上之前的分类过程、故事卡等一起评审,说服力更高。)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3. 产品抉择

评审完,我们产品经理也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项目排期、产品战略对内容做了划分:

一期先满足用户的基础认知诉求(即 ta 是谁,有什么作品,最近有什么活动、消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可安排在以后实现。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4. 落地样式

最后,确定了这期要先上哪些内容、之前也按照产品形态将内容制作了出来。至此,最终的交互原型也就出来了,当初举棋不定的用户需求,也总算能落地了: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结 语

虽然这是一个小需求的分析方式,但能最小成本去验证用户的思考方式和心智模型,发现更多未知的用户思维,并以此沉淀下来,对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成长、学习的体现。

并且「卡片分类法」也并不是交互设计的专项,如产品经理可以用来确定功能组织、用户调研等对产品的规划,视觉设计师可以用来确定图形含义、视觉记忆点等对用户的感知。

任何职位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灵活运用这个方法,你说是吧?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下面是「卡片分类法」的模板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和出此严」

如何用卡片分类法,搞定用户需求? (附模版下载)

收藏 136
点赞 2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