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搬砖是提效了,但还是在搬砖啊

可能大家普遍认为,AIGC 出现之后,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过去的两年,我们设计团队可以说是快速拥抱 AI 的两年,也可以说是被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倒逼狂奔的两年。那么今天结合我这两年的一些思考,聊一下我们是如何使用看待和使用 AI 的。

一、破釜沉舟的心态

对待 AI 的觉悟和态度,需要下定决心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冰山在融化》这本关于变革管理的书,讲的是一群企鹅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座冰山上。有一天有一只叫做弗雷德的企鹅发现它们居住的这个冰山有融化的迹象,而且最坏的情况是在两个月后就会四分五裂,最终导致整个企鹅群的灭顶之灾。

面对即将要发生的变化,很多企鹅都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企鹅觉得应该积极面对这个变化,有的企鹅觉得自己并没有明显感觉到冰山的融化,并且对现状就挺满意的,觉得不需要有什么变化,还有的企鹅或摇摆不定,或者非常怀疑,也有的企鹅适应性非常强,愿意快速跟上这个变化。

从 2023 年开始,AIGC 让很多领域的冰山都在快速融化,而我也看到很多人对待 AI 的态度与企鹅们的态度很类似。那么回顾过去的两年,你在做积极主动的变革者还是安于现状的保守派?还是做适应性强的跟随者还是犹豫不决的中间派呢?我们聊 AI 赋能这件事,这个基础的心态决定了一切。

我是通过摄影与设计这两个专业的类比,来认知和接受这个变化的。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每个智能手机都内置了性能出色的数码相机。每个人在想要拍照的时候不需要专业摄影师在场,拿出手机拍一下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理解什么是快门速度、光圈大小、ISO 值是什么东西,也可以拍出一张曝光和成像都还不错的照片。

同时呢,人人都是摄影师之后,专业的摄影师并没有消失,他们懂得构图、光影和画面表现力这些与摄影艺术更重要的东西,也因为摄影工具的进步让让他们可以更加精进自己的摄影水平。

同时也因为人人都可以非常低门槛的进入摄影这个领域,也给摄影这门艺术不断带来新的可能性。

现在因为 AI 的图片生成能力,设计领域也在经历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像可画、即梦这样的工具就是给普通用户用的设计工具。我们正在快速地过渡到一个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

作为设计师,要对这件事有一个明确的觉悟和认知,这就是我想说的破釜沉舟的心态。我们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学习和使用 AI 的。

二、提升效率,也提升能力

利用 AI 从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大概几年前我经常听到设计师们抱怨自己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无聊,甚至还见过有同学把自己的签名改成“没有感情的做图机器”。这些同学会有这样的情绪表达,说明他们的工作真的不开心。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占据了很大部分。

当我们陷入一些重复机械性的工作中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是个工具人,同时我们也会被这些机械重复的工作搞的很疲惫,从而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事情。

其次还有一个蛮吊诡的问题,如果我们用 AI 工具把一个项目的时间缩短了,那么单位时间内我们可以做更多的项目。这样还是感觉自己像是个工具人。只是原来搬砖搬的很辛苦,现在你学会用 AI 搬砖了,搬的更快了。但本质上你还是在搬砖而已。

这对于我们来讲确实是效率提升了,但似乎离我们听到的“超级个体”这样的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差在哪里呢?

差在我们如何利用 AI 的能力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

所以说,用 AI 提升我们原本工作的工作效率,只是第一步。AI 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搬砖效率的提升,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展开说一下。我们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1. 重复性和技术性的工作:掌握复杂的设计软件、熟悉印刷工艺、理解前端开发逻辑,进行设计延展,按照设计规范完成不同的设计
  2. 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视觉表达、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个性化、想象力
  3. 沟通、协作性的工作:用户调研、团队内协作、与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工程师之间的协作
  4. 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设计策略制定与校准(系统性的思考设计与产品/品牌之间关系)、设计系统的建设和迭代

与 AI 提效相关的,是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AI 带给我们的福音是我们凭借 AI 工具的帮助,重新获得了自己时间分配的权力。

如果你原来 60%的时间都在搬砖,现在用 AI 搬砖,如果不改变时间分配比例,即便搬的更快更多了,你还是 60%的时间在搬砖。

所以我们应该从繁琐的重复性技术型的工作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所负责的业务(模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中去。

现在,AI 的内容生成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快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乎是免费的,非常容易获取的。我们只有把 AI 的这些能力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加成,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效能。

三、别再纠结“专不专业”

从“专精深耕”的专家到“啥都会干”的多面手

在去年我们团队取消了专职的运营设计师,让体验设计师从 Figma 中节省出来的时间,通过 midjourney、即梦这样的工具兼任运营设计的工作,同时品牌设计师也通过 Runway、可灵、剪映这样的智能工具扩充了视频制作和视频剪辑的技能。凭借智能设计工具,原来一个设计师最多掌握两个专业细分领域,现在他可以掌握 3-5 个,甚至更多。同时通过 chatGPT 和 Deepseek,这些新技能的学习门槛也大大降低。

关于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我们从培养细分领域的专业大拿,转向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设计多面手。

关于这个方向,外界也有很多人非常不认同,他们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大家就变得不专业了。

这让我想起来在几年前,我们在做一个智能调研工具的项目,我问过几个专业做用户研究的专家,他们的态度与这个非常类似。用研专家认为更专业的调研还得靠专业的人来一点点做,而不能靠工具批量的做,那样很不专业。

这样的说法,也许不是错的。

但我觉得所有从事专业工作的人,都容易被自己的专业所局限。

因为:

技术的发展,最终会消解所有的专业门槛。所有依赖单点专业技能生存的人,在职场中非常容易被 AI 取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走专业深耕就完全不行,只是那是非常难的,除非你可以在你专业深耕的方向,做到业内最顶尖。

最近一两年大家听了很多类似”超级个体“、”一人公司“的概念。

AI 时代的职场,并不需要太多的专家,而需要无数个杂家、多面手。

在 AI 工具之上,AI 时代的职场需要的是具备系统思维、能够融会贯通、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共勉。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用AI搬砖是提效了,但还是在搬砖啊

收藏 10
点赞 28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