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预测未来五年,AI 代理将颠覆软件行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将不再需要各种应用程序,AI 驱动的个人助理将改变现有的人机交互方式。包括设计师在内的老互联网从业者将何去何从?本文从中总结了三点启发,供你参考。
更多趋势预测:
在 OpenAI 刚刚宣布其“ Assistants API”迈出的“婴儿步”几天后。盖茨发表了一篇博客,主题思想是:AI 代理,即将彻底改变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并颠覆软件行业。在未来五年内,人们将能够使用自然语言与设备进行交流,而不再需要不同的应用程序。这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个人助理将拥有远超今天的技术,并将改变每个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
如今,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的出图质量和效率有目共睹,figma 等界面设计工具陆续加入了 AI 的功能,这不免让很多设计师陷入了失业的恐慌。我在刷手机的时候,经常会刷到类似的文章,大部分的核心思想是,只要掌握最新的技术,做工具的主人,就不会被取代。但是我们依然会担心:当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达到了更高程度的时候,高质量的图像和界面能靠 AI 轻而易举地产出,真的只需要一句话一张图就可以精准还原甲方的意图,设计师真的不会被取代吗?而当 AI 代理取代了大部分的 APP 时,老互联网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盖茨的五年预测,或许是设计师们的机会。
他的这篇 blog 很长,以下是我个人认为对设计行业有所启发的内容,总结成了与现在不同或者现在没有的三点,他们分别是:用户体验的范围、终端&交互方式、与 AI 协同的能力。
1. 新·用户体验
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出版《设计心理学》,才给出了用户体验的概念。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体验才逐渐被关注并逐渐发展。可见,用户体验的理论和方法,更多是基于人们当时的生产力形态、生活习惯和产品使用场景决定的。
基于盖茨的预测,这些影响用户体验的要素都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从「单一独立场景」到「多元融合场景」
现在我们设计的对象,通常是单一的场景的应用,比如在 58 上找服务、用日历 app 创建一个日程、在电商平台上买一件东西……而未来更多的是融合的复杂场景,比如:我们的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的健康数据,当检测出某一健康指标异常时,它可以通过学习进行相对专业的诊断,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如病情需要,则会自动选择合适的时间替我们找医院并预约挂号,当天帮我们叫好了出租车,在医生诊断后按照要求提醒我们吃药……这是我的一个设想,只不过是把现有的四个种独立的服务(监测诊断、挂号、叫车、提醒)按照看病的需要做了整合。
未来一定是一个更为高效的社会,现在看上去天方夜谭的设想,却有可能是现有技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无论技术怎么变,人们特定的生理和心理诉求不会改变,基于这些不变的需求,更高效更融合的解决方案是必然的。
「无障碍」
一种全新的服务形态出现时,人们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都会经历阵痛。怎么把这个过程缩短,并且不那么痛呢?这里不得不提无障碍设计(Accessible Design),它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旨在让产品或服务可以被尽可能多的用户访问和使用。虽然在智能手机已经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它主要是针对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设计,但是它的一些原则,也值得设计师们在设计新的服务时借鉴:
- 遵循标准和规范。
- 设计易于理解的界面,避免复杂语言或图标。
- 确保用户可通过熟悉的操作方式进行辅助操作。
-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行业术语。
- 邀请不同能力用户参与测试和反馈,并进行优化。
-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用户引导和教育。
- 关注无障碍设计发展和技术,持续改进。
- ……
2. 终端&交互方式
如果 AI 真的可以像我们的私人助理一样,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它就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方便地被唤起。而无论是手机、还是某爱同学某猫小精灵,显然都不够「贴身」,据盖茨预测,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百花齐放,最基础/可能的设备就是智能耳机,GoogleGlass 或许会迎来第二春,也不排除以时尚元素,比如智能首饰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而针对这种变化,手机和电脑是否还能作为显示终端,也是一个问号。但比较肯定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人机交互方式,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以下是除了屏幕交互之外的交互方式,供大家参考:
- 语音交互: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用户可以与计算机进行语音交互,例如苹果的 Siri、亚马逊的 Alexa、微软的 Cortana 等。
- 手势交互:通过手势识别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手势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例如 Leap Motion、Kinect 等。
- 眼动交互: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眼睛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例如 Tobii 眼动仪等。
- 脑机接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大脑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例如 Neuralink 等。
- 生物识别交互: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生物特征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例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
-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交互:通过 AR 和 VR 技术,用户可以沉浸在虚拟环境中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例如 HoloLens、Oculus Rift 等。
- 跨设备交互:通过物联网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交互。
3. 与 AI 协同的能力
熟悉 Chatgpt 的同学都知道,要想得到理想的答案,需要顺应它的沟通逻辑,输入正确的、必要的信息。未来的 AI 或许会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说话习惯,能更好地根据我们说话的语境给出反馈,但在这之前,掌握与之沟通的技巧,会比不懂技巧的人更轻松地提高效率,更快地达到目的。以下是一些比较有效的 Chatgpt 的沟通技巧:
- 明确问题:确保问题清晰、明确,避免使用模糊或宽泛的词汇。例如,可以问“请问故宫的历史可以介绍一下吗?”,而不是简单地问“故宫是什么?”。
- 提供上下文。例如,如果想要 AI 写一个文案,我们可以先告诉它文案的受众是谁,有什么特征,在什么场景下说。
- 使用自然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技术化的术语。
- 逐步细化问题:如果问题较为复杂,可以分阶段提问,逐步深入。例如,如果想了解某个行业的市场趋势,可以先询问行业的基本情况,然后逐步深入,询问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具体信息。
- 验证信息:在得到 AI 的回答后,可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验证,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例如,可以询问 AI 信息的来源,或者查找其他来源以验证答案。
- 调整问题:如果对 AI 的回答不满意,可以尝试调整问题,以便得到更符合要求的答案。例如,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或者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前天看到 Google Gemini 的发布,语言模型碾压 Chatgpt,或许我们很快就不需要在沟通技巧上花心思,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在创造力、决策力等 AI 不可替代的能力培养上。
我很认同一个说法,虽不知道最初出自谁人之口:AI 不会代替你,但使用 AI 的人会。设计师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比大部分人早接触 AI 产品,这是幸运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用未来的工具,武装现在的自己,时间还有,但也不太多了。
参考:《比尔盖茨重磅发文:迈向下一个互联网》经济学杂谈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这么设计才好玩
已累计诞生 67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1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