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5个方法论上岸大厂,成为资深设计师?

以前刚去到腾讯的时候,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大家能进到一线设计团队,设计执行能力应该都不差,那还有那么多更高级别的设计师都是强在哪些地方?到后面才慢慢知道,大家拼的更多的是设计思考,推导设计策略,这些很考验一个设计师的全局思维,这些能力能让设计师在晋升更高级别时发挥出更大价值。

我们也经常在招聘要求里看到的要有体系化设计思维,说的就是遇到一个新的项目难题,能有一套方法论帮助团队快速切入,保证设计质量稳定性,拒绝单靠“灵光一闪”的设计方法。尤其是当你在项目中开始牵头主导时,方法论的指引太重要了,有带过团队的朋友应该都会懂。

在一个项目中,缺资源缺人都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没有系统性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就算堆再多的执行也会像一群涣散的军队一样,可能连最简单的任务分配都很难搞清楚。可以说,想要进阶提升,具备对项目的统筹规划能力,能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至关重要。

通过在大厂多年项目实践,我渐渐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些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都是多年踩坑下来的实战经验。

更多作者的职场心得:

一、尽可能了解事情的全貌,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

从方案的终局出发,想清楚逻辑后,再逐步去落地设计方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自然给各方的风险感是最低的。

这个方法能让我在工作的时候,时刻保持思路清晰,细分下来大概有几步:

  1. 先理清楚大的产出框架,也就是最终要做到什么目标,产出什么成果,这个从一开始就需要明确。有了目标,就要以终为始来定计划,分几个阶段来做,也就是在战略规划里做到定路标,有了路标才能在每一个思考节点产出对应的结果,做事才不会跑偏。
  2. 有了框架和目标,接下来就要看有哪些事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哪些是可以在过程中逐步产出的,这样就能得到一个优先级排序。
  3. 逐步优化方案的细节,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完善补充。
  4. 最后对结果进行验收,判断是否符合最初设定的目标和框架。

方法看起来挺简单,实践中我这么用呢?

拿最近我在学习的 ComfyUI 来说,一开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其中的各种复杂连线感到一头雾水。但我坚持打卡学习了半个月后,有一天我听到一句话:“大模型 checkpoint 可以想象成是一个大脑,把它见过的,训练过图都能通过文本或图片之类的描述从大脑中拿出来,中间加入类似 controlNet,不断进行过滤迭代,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图片。”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的,但当时对我来说就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当我理解整个生图渲染的中间过程,有了对事情全貌的了解后,再做里面具体的操作就会清晰很多,就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又比如当我听到“controlNet 有很多云里雾里的节点,但总归就在做一个事,对图像进行前期处理。”这句话就对我同样启发很大,那之后在用的时候,一旦想到需要对图像进行前期的预处理,比如变成线条,提取法线,找结构姿势之类的就会用到这个功能节点。

了解全貌后就能解决一个关键问题:让连线有了思路,明白每个属性连到哪的逻辑问题,以后遇到一个新的节点,大概猜也能猜到是怎么连了,这就是了解底层逻辑后让人顿悟的一句话。

二、从竞品中找演进规律

竞品分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思考方式,当遇到一个全新领域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就先从竞品分析开始。先模仿再创造,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业务都是一样的。先找到产品的核心竞品,并对它们进行分析。

以视觉为例,分析的要点在于:设计的共同点,差异性,视觉的设计逻辑(设计原则),视觉的表现形式(形色字质构动),在不同终端的演进方式,哪些做了改变,哪些保持了延续等等。

目的是尝试找出设计规律,类似于数学公式一样,具体的设计表现我们不能抄,但可以把规律套用到自己的方案中。这种套用不是简单的抄,而是基于对于行业的了解,以更高的维度得出自己产品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分解复杂问题

我心中一直认定一个理念,那就是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是由 N 多个简单问题组合起来的。经过我这么多年项目经验的积累,解决过的各种疑难杂症来看,这个理念已经被充分验证了。

举一个我曾经碰到过的难题,我在腾讯刚开始做 3D 项目时,我完全不懂引擎技术,甚至连什么是引擎都完全没概念,对于 3D 也是完全没有碰过,甚至都不知道贴图和法线是什么。那我要怎么做这个项目?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和领导反馈说:“我完全不会这个,要不换人吧,别耽误项目进度”。领导跟我说:“这个类型的项目他也是第一次做,但总不能和他的上级反馈说,我不会吧?”

没办法,我硬着头皮就接了下来,几个月时间就跟着技术一起做完了 3D 游戏项目,最后还因此晋升了。那面对这种全新的项目,如何开始?我就是用的分解复杂问题的办法来做的。

  1. 拆关键词。我把项目中所有需要用到的技能,凭自己当时和技术沟通下来记录的,拆解为很多技术关键词,比如引擎工作流程,设计用到的模块,如光照、配置、打包、贴图、模型格式、shader、法线、模型布线优化等等,先不管懂不懂,先拆关键词。
  2. 拆整体流程。找一个入门的教程看,不看细节,先把全局的流程从头到尾了解一遍,这样对整个项目有一个全局观,知道每一步大概要做什么,虽然还是不懂具体的技术,但此时至少知道每一步自己该做什么了。
  3. 拆执行问题。直接上手做,从第一步开始就和开发对接,会发现每一步都会有新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一个个的小问题逐个查教程,因为做了第一步的拆关键词,至少知道该查什么。
  4. 拆制作规范。上一步的做法可能很多是第一次做,不规范,东拼西凑。没关系,到这一步开始规范化,因为踩过坑了,大概就能积累一些经验,知道哪一步不该做什么,就能避免下一步踩坑。慢慢地在这里把规范标准写成了文档。
  5. 拆优化细节。整个项目做完,及时回顾,把所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再次做一遍,把细节一点点的完善。

我大概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就能把一个完全新的项目啃下来,这样的经验沉淀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进一步提升了我面对新领域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找到关键路径

在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关键路径,只要能识别出关键步骤,方向找对了,最后只要堆资源就能一定能解决问题。

如何找到关键路径?

先穷举所有可能会影响项目目标的因素,再从这些因素中找出衡量影响目标的权重,对其进行排序,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可量化的维度可以帮助正确排序。结合实际的做事思路,结合用户需求,你要做好方案会遇到哪些决策点,依据这些因素找关键路径。把关键路径想清楚了,心里就有底了。

当有了主轴之后,剩下的就是开枝散叶,补充细节。这其实有点像双钻模型的应用,先发散,再收敛。

五、类比法,变未知为已知

这个方法也是我常用的,面对未知的问题,找到近似的已知解法,然后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个方法论很有用。其实我们平时很多工作都在用这个方法。

比如我们平时经常做的情绪版,其实也是一种类比,通过找很多已知的图形,图片,从中找到亮点和共性,然后抽离出这种规律,结合我们自己要做的产品,形成我们的方案创意。

类比法本质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有了好的借鉴,看懂它,理解它,才有可能原创它。

最后,我想说方法论不能脱离实践,做产品设计不是搞学术,所以更多的是要在自己的项目中去运用这些方法,很多经验是在实操中发现和积累的,就像很多时候单纯看教程会觉得特别简单,但只有真的做的时候才会暴露出各种细节问题。

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不做就会觉得方法论特别虚无,很难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我就是在边做边积累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上岸”,理解了底层做事的逻辑,以不变应万变。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彩云译设计」

如何用5个方法论上岸大厂,成为资深设计师?

收藏 39
点赞 45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