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不断否定以往的过程,相信这个观点能获得很多朋友的认同。但我们都明白,成长并不那么简单轻松,因为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陷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形成一个又一个错误的认知。
最近这几年,每当我回顾过去的时候,常常为自己感到脸红。因为我发现自己过去曾经陷入过很多误区,形成过很多错误认知。这导致我在这些年的工作过程中错过了许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也在与同事们的合作中犯了很多的错误,可能还给别人造成了一些困扰。
幸好随着我管理经验的增加,带过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全部加起来可能有百来个人),再加上我一年多时间的特殊转岗经历(一年 PMO 半年 HRBP),让我获得了跳出「屁股决定脑袋」这个怪圈的机会。我能够彻底的站在非设计师的立场,来观察我自己过去的问题,因此总结出了很多教训。
后来我又回到了设计团队,在和设计同事们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误区并不是我特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虽然每个设计师的背景和个性差别挺大,可大家总是或多或少地会陷入一些跟我相似的误区。
看了我下面分享的内容,如果你发现自己并没有陷入这些误区,那非常值得高兴。如果你不小心陷入了某一个,那么希望我的建议能够给你提供一点帮助。
据我的观察,这个误区的陷入率极高,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个设计师都有过这样的阶段,那就是做设计的时候只追求怎么样设计才是最美的,而忽略了设计的目的是给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
难道设计师对作品有美的追求是错的吗?不,完全没错,甚至可以说做出美的作品就是设计师的本分,错就错在追求的顺序和方法上。
一个优秀的作品一定是美的,但「美」不是无根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美」需要生存的土壤。它的土壤就是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当一个作品与业务需求不匹配的时候,当一个作品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很差的时候,追求美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这个误区也导致了很多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挫折、并遭遇反复多次的修改。如果设计师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公司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清晰有效的传递给用户,并为用户设计出良好的操作体验和路径,当有了这样的前提,美就成了画龙点睛的部分,优秀的作品才有机会诞生。
上面这些道理看起来通俗易懂,按理说实在没必要用这么多废话去强调,但很多朋友可能没意识到这里面有一个极具隐蔽性的问题。那就是我这几年和这么多设计师合作下来,其实从未发现有哪个设计师会 100% 陷入这个误区,多数设计师只是不同程度的陷入了这个误区,这会导致情况变得复杂,因为多数人对自己陷入这个误区的程度判断不清楚。
假设某个设计师陷入了 80%,这种属于程度较深的,当你跟他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还能承认并意识到自己确实有这个问题。而那些陷入了 50% 的设计师,你一旦跟他说这个误区,他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陷入,并找出很多理由来解释。甚至有些比较资深的设计师,其实还陷入了 10% 没有走出来,但他却以为自己完全摆脱了这个误区,而不知道这个误区依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做的每一个设计决策。(百分比数字仅仅是举例用,不要当真)
因此我在和设计师交流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一句「这里为什么这么设计呢?」,通过设计师的回答我就能大致判断他陷入的有多深。如果设计师回答说「这样好看」,那说明陷得很深。如果回答的依据里带有一些业务或者体验的原因的,那说明好很多。如果回答的原因是完全合乎业务需求和用户体验的,那说明已经完全摆脱这个误区了。
这个误区一般情况下视觉设计师陷入的概率比 UI 设计师大些,但并非视觉设计师的「专利」,所以希望设计师朋友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误区,只有彻底走出来才能更快的进步。
不过现实往往存在更复杂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问题不是设计师这个单一角色导致的,有些设计师甚至可能被迫陷入这个误区。比如说我曾经发现有运营的同事对一个活动页的设计要求就只有「好看」两个字。还有一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多,一个作品设计师都已经做了一两天了,运营同事却连主文案都没定下来,那设计师除了做得好看点,还能怎么办呢?一旦这样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习惯,设计师也很难摆脱现状。
因此我写的这些文章,是希望设计、运营、产品、技术等多个角色都能看一看,增加对设计的了解,如果大家都明白了一些问题发生的原因,那就有机会和设计师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设计师来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想办法掌握主动权。首先从优化自身的工作方法开始,提醒自己拿到一个任务后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在「美的土壤部分」没有做到位之前,千万不要在纠结怎么样做的好看上投入太多时间。因为前面的基础工作如果没有做扎实,你的设计稿可能会被推翻很多次,最后为了赶进度搞得精疲力尽,哪里还有时间把设计做得更好呢。
说实话这个误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陷入的,因为对于很多处于成长期的设计师来说,进入一个有牛人的团队,有牛人带你,那简直是中大奖。
之前的文章我也说过,我加入蘑菇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跟修罗学设计,可能很多设计师选择一份工作原因跟我一样,都是希望跟着一个牛人学到真本事,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了。
跟着牛人学习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进步比自学快得多,但往往也容易陷入过分依赖权威、不去主动思考这个误区。这个误区早期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基本上都是过了很久才能醒悟过来。
比如我在蘑菇街的前面几年,就非常依赖修罗在设计上提供的判断和建议。我也不去深入思考,只是不停地尝试各种新方案,只要设计方案能通过权威(修罗)认可,那就证明我做对了,既然做对了过关了,我就可以安心下班回去玩游戏了。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当然也能进步,也有可能做出不错的设计,但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缺乏体系性的设计思维,只能粗浅的理解从权威那里学到的一些设计原则,无法掌握背后的深层逻辑。
所以每当出现更加复杂的业务需求需要改版的时候,我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我最近明明比以前进步了不少,为什么做设计还是这么吃力?
最后我就只能通过做苦力的方式不断的输出 N 版设计稿,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东一个版本西一个版本,最后靠「稿海战术」过关。
好几年后我才醒悟过来,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跟着牛人学习的时候,除了行动上不能偷懒以外,思考上更不能偷懒。因为牛人之所以牛,往往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技艺只不过是表层功夫。光学表层功夫,你永远跟不上牛人的脚步。
后来我做了管理者,发现跟我过去一样的设计师还真不少,只是我的角色好像变成了「权威」。当我告诉设计师「这里这么设计不好,因为某某原因」,很多设计师就跟我当年一样,只听到前半句话,就回去不停的修改那些「不好」的地方,后面半句的「某某原因」就被自动忽略了,然后就陷入苦力般的重复修改中。
其实并不是别人不教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那个阶段的时候,只能听得进去容易懂的那部分。而那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重要部分,都被当时的我们自动屏蔽了。
这其实也是我把这个公众号命名为「设计心术」的原因,我认为「心术」是包含了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价值判断等方面的一整套心法,而「技艺」是指掌握了多少工具、积累了多少技能等。而「心术」对「技艺」有领导权和支配权,所以我认为设计师如果遇到了牛人,一定要优先去学他的「心术」,而不是他的「技艺」。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工作了几年之后的设计师非常容易出现这个情况,虽然每个人陷入的原因都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设计师对自己熟悉的设计风格开始得心应手之后,就不愿意去尝试新的风格,因为那样很容易给自己增加工作量,还可能出现稿子反复修改都通不过的情况。还有些设计师由于长期做 UI 界面的设计,已经做得很熟练了,如果安排他去做一个视觉活动相关的设计,他十有八九会很排斥,因为视觉设计很容易与合作方出现主观感受上的分歧,很可能吃力不讨好。
但是你去问这些设计师对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他们很多人又会说自己不太满意,感觉遇到了瓶颈。他们也希望最好能改变,但是却又不太愿意接受挑战。
可这几年我发现,那些成长较快的设计师往往是愿意主动尝试新领域和学习新技能的,也是愿意接受挑战去做自己还不太擅长的工作的。而那些成长较慢的设计师,不论是让他学习新技能,还是尝试新的设计风格或设计类型,或是尝试新的工作流程,都不大情愿。
走出这个误区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怕挫折、大胆尝试,坚持一段时间就能看出效果。如果就这么拖着,一直维持现状,那自己的职业风险只会慢慢变得越来越高,一旦遇上经济不好的情况,可能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这个问题一般发生在一小部分骨干设计师身上,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积累,他们的设计水平在团队内名列前茅,日常工作可以完成得心应手,但是设计水平慢慢进入了停滞状态,很难再进一步。
按理说想要跨过这个阶段,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想办法深入钻研设计,二是通过拓展横向能力来寻求突破。两个办法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拓展横向的能力一定更加适合多数人,而带新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但我发现不少设计师不太喜欢带新人,因为一开始带新人确实挺累,新人可能一天到晚都会来找你问这问那,问完了做出来的设计经常还是不行。这样不仅耽误了你的工作时间,有时候你还要给他擦屁股,你会觉得还不如我自己加班把他的活都做了算了。
所以我遇到过几次有的同事直接跟我说不想带新人,觉得会耽误自己工作和进步。其实恰恰相反,带新人是帮助一些熟练的设计师走向专家水平的好方法。为什么?首先他人是一面镜子,一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就是一面清晰的镜子,他身上反映出的各种笨拙的表现和问题可能就是你的曾经,当你在带他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和自己过去一样的问题,会促进你的反思和总结。当你身处瓶颈期的时候,这样的一面镜子,等于给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查机会。
其次,当你带新人时间长了,你会提升任务管理和分配的能力。过去你只是单干,一个人从头做到尾,没有机会思考一个任务如何通过合作的方式做得更好。现在你可以尝试自己去做更核心的设计,让新人来做一些辅助的设计,这样的过程也会慢慢改变你的习惯性思维,设计水平的提升概率也会变高。
以上就是目前为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误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契机,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或者其他建议,欢迎找我提出。
往期回顾:
同时,为了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我会继续把自己的个人微信号放出来,欢迎每一个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加我微信,和我一起交流。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二维码,加我的时候麻烦备注一下:设计心术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绘画艺术风格设计
已累计诞生 650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6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